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
这是一首闺怨词。上片抒伤春之情,下片叙伤别之情。伤春、伤别,融为揉断寸肠的千缕浓愁。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这首词开头两句是说,暮春时节,深闺里无边的寂寞如潮水般涌来,这一寸的柔肠却要容下千丝万缕的愁绪。开篇处词人即将一腔愁情尽行倾出,将“一寸”柔肠与“千缕”愁思相提并论,这种不成比例的并列使人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仿佛看到了驱不散、扯不断的沉重愁情压在那深闺中孤独寂寞的弱女子心头,使她柔肠欲断,再也承受不住的凄绝景象。
“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三、四句是说,越是珍惜春天,春天却越容易流逝,淅淅沥沥的雨声催着落红,也催着春天归去的脚步。
这两句虽不复直言其愁,却在“惜春春去”的矛盾中展现女子的心理活动。唯一能给深闺女子一点慰藉的春花也凋落了,那催花的雨滴只能在女子心中留下几响空洞的回音。人的青春不就是这样悄悄的流逝了吗?惜春,惜花,也正是惜青春年华的写照。因此,在“惜春春去”的尖锐矛盾中,不正是酝酿着更为沉郁凄怆的哀愁吗?
下片写凭栏远望。
“倚遍栏干,只是无情绪。”下片前两句是说,在这寂寞的暮春里,倚遍了每一寸相思栏杆,只是觉得没有情绪。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倚栏”表示人物心情抑郁无聊。这里词人在“倚”这个动词后面缀以“遍”字,就把深闺女子的烦闷和苦恼鲜明地点染出来;下句又以“只是”与“倚遍”相呼应,托出了因愁苦而造成的“无情绪”,这就有力地表现了愁情之深重,且无法排解。
“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末三句是说,问一声:“良人啊,你在哪里?”眼前只有那一眼望不到边的连绵衰草,蔓延着良人必经的道路。
结尾处,遥问“人何处”,这一方面点明了女子凭栏远望的目的,同时也暗示了“柔肠一寸愁千缕”、“只是无情绪”的根本原因是思念远出的良人。在这里词人巧妙地安排了一个有问无答的布局,却转笔追随着女子的视线去描绘那望不到尽头的萋萋芳草,正顺着那良人归来的道路蔓延开去,一直延伸到遥远的天边。然而望到尽头,唯见连天芳草,不见良人踪影,这凄凉的画面不是对望眼欲穿的女子无情的回答吗?寂寞、伤春,已经使她的柔肠产生千缕愁思;望夫不归,女子的愁思又将何许深,何许重,何许浓呢?这自然留给读者去推测了。
这首词刻画出一个爱情专注执着、情感细腻的深闺思妇形象。全词情词并胜,神韵悠然。
附录《点绛唇》李清照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
注释
⑴点绛唇:词牌名。此调因江淹《咏美人春游》诗中有“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句而取名。双调四十一字。上阕四句,下阕五句。
⑵“寂寞”二句:此系对韦庄调寄《应天长》二词中有关语句的隐括和新变。柔:《续选草堂诗余》作“愁”。
⑶催花雨:即春雨。
⑷阑干:同“栏杆”。
⑸人何处:所思念的人在哪里?此处的“人”,当与《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的“武陵人”及《满庭芳·小阁藏春》的“无人到”中的二“人”字同意,皆喻指作者的丈夫赵明诚。
⑹“连天”二句:化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之句意,以表达亟待良人归来之望。芳草:《花草粹编》、《古今名媛汇诗》作“衰草”;《草堂诗余续集》注“一作‘衰’,误”;《词综》、《历代诗余》、《历朝名媛诗词》、四印斋本《漱玉词》作“芳树”。
名家点评
明代茅暎《词的》卷一:易安作矣,不可复得。每作词时为酬一杯酒。
明代钱允治《续选草堂诗馀》卷上:草满长途,情人不归,空搅寸肠耳。
明代沈际飞《草堂诗馀续集》:简当。
明代黄河清《草堂诗馀续集·序》:夫词体纤弱,壮夫不为。独惜篇什寂寥,彼歌《金缕》、唱《柳枝》者,其声宛转易穷耳。所刻《续集》中如李后主之“秋闺”,李易安之“闺思”,晏叔原之“春景”,萧竹屋之“纪梦”、“怀旧”,周美成之“春情”……以此数阕,授一小青蛾,拨银筝,倚绿窗,作曼声,则绕梁遏云,亦足令多情人魂销也。
明代陆云龙《词菁》卷一:泪尽箇中。
清代陈廷焯《云韶集》卷十:情词并胜、神韵悠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