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赏析

(2019-07-31 18:48:28)
标签:

宋词

李清照

悲秋

《声声慢》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的这首《声声慢》,脍炙人口。就其内容而言,简直是一篇悲秋赋。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首词开头三句是说,整天都在寻觅一切清冷惨淡,我不由感到极度的哀伤凄凉。
开端三句用一连串叠字为其特色。词中写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是从“寻寻觅觅”开始的,可见他一起床便百无聊赖,若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希望找到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下文“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袭来,使自己感到凄惨忧戚。于是紧接着再写一句“凄凄惨惨戚戚”。仅此三句,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笼罩全篇,使读者不仅为之屏息凝神。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这是说,乍暖还寒的秋季最难以调养。饮三杯两盏淡酒怎能抵御它、傍晚之时来的冷风吹得紧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上片末三句是说,向南避寒的大雁飞过去了,伤心的却是原来旧时的相识。
南来的秋雁,正是北方所见到的,雁未必相识,却说“旧时相识”,寄怀乡之意。
上片从一个人寻觅无着,写到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而增加了思乡的惆怅。于是下片由秋日高空转向自家庭院。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下片前三句是说,家中的后院中已经开满了菊花,我因忧伤憔悴无心赏花惜花,如今花儿将败有谁还来采摘?
园中开满了菊花,秋意正浓。这里“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地。“憔悴损”是指自己忧伤而憔悴受损,也不是指菊花枯萎凋谢。正由于自己无心看花,虽然正值菊堆满地,却不想去摘它赏它。然而人不摘花,花当自萎,到花枯萎,则欲摘而不堪摘了。这里既写出了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笔意深远。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几句是说,静坐窗前独自熬到天色昏黑?梧桐凄凄细雨淋沥,黄昏时分,那雨声还是点点滴滴。
写独坐无聊,内心苦闷之状,比寻寻觅觅三句又进一层。好像天有意不肯黑下来而使人尤为难过。“梧桐”两句,笔更直而情更切。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结句是说,此情此景,用一个愁字又怎么能说得够?
结尾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妙在又不说明于一个“愁”字之外又更有什么心情,即戛然而止,仿佛不了了之。表面上有“欲说还休”之势,实际上已经倾泻无遗,淋漓尽致了。
这首词一字一泪,风格深沉凝重,哀婉凄苦,极富艺术感染力。

附录《声声慢》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注释

⑴寻寻觅觅:意谓想把失去的一切都找回来,表现非常空虚怅惘、迷茫失落的心态。

⑵凄凄惨惨戚戚:忧愁苦闷的样子。

⑶乍暖还(huán)寒:指秋天的天气,忽然变暖,又转寒冷。

⑷将息:旧时方言,休养调理之意。

⑸怎敌他:对付,抵挡。晚:一本作“晓”。

⑹损:表示程度极高。

⑺堪:可。

⑻著:亦写作“着”。

⑼怎生:怎样的。生:语助词。

⑽梧桐更兼细雨:暗用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诗意。

⑾这次第:这光景、这情形。

⑿怎一个愁字了得: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尽呢?

名家点评

张端义贵耳集》卷上:炼句精巧则易,平淡入调者难。且《秋词·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用《文选》诸赋格。后叠又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又使叠字,俱无斧凿痕。更有一奇字云:“守定窗儿,独自怎生得黑。”“黑”字不许第二人押。妇人中有此文笔,殆间气也。

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二:近时李易安词云:“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起头连叠七字。以一妇人,乃能创意出奇如此。

杨慎词品》卷二: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使在衣冠,当与秦七、黄九争雄,不独雄于闺阁也。其词名《漱玉集》,寻之未得。《声声慢》一词,最为婉妙。其词云(略)……山谷所谓以故为新,以俗为雅者,易安先得之矣。

明茅映《词的》卷四:这用十四叠字,后又四叠字,情景婉绝,真是绝唱。后人效颦,便觉不妥。

陆云龙《词菁》卷二:连下叠字无迹,能手。“黑”字妙绝。

徐士俊古今词统》卷十二:(眉批)才一斛,愁千斛,虽六斛明珠何以易之!

刘体仁七颂堂词绎》:惟易安居士“最难将息”、“怎一个愁字了得”、深妙稳雅,不落蒜酪、亦不落绝句,真此道本色当行第一人也。

万树词律》卷十:用仄韵。从来此体皆收易安所作,盖此遒逸之气,如生龙活虎,非描塑可拟。其用字奇横而不妨音律,故卓绝千古。人若不及其才,而故学其笔,则未免类狗矣。观其用上声、入声,如“惨”字、“戚”字、“盏”字、“点”字、“摘”字等,原可做平,故能谐协,非可泛用仄字而以去声填入也。其前结“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于“心”字豆句,然于上五下四者,原不拗,所谓此九字一气贯下也。后段第二、三句“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句法亦然。

孙致弥《词鹄·凡例》:须戒重叠。字面前后相犯,虽绝妙好词,毕竟不妥,万不得已用之。如李易安《声声慢》,叠用三“怎”字,虽曰读者全然不觉,究竟敲打出来,终成白璧微瑕,况未能尽如易安之善运用。慎之是也。

周济宋四家词选·序论》:双声叠韵字要著意布置。有宜双不宜叠,宜叠不宜双处。重字则既双且叠,尤宜斟酌。如李易安之“凄凄惨惨戚戚”,三叠韵、六双声,是锻炼出来,非偶然拈得也。

周之琦《晚香室词录》卷七:其“寻寻觅觅”一首,《鹤林玉露》及《贵耳集》皆盛称之,惟海盐许篙庐谓其颇带伧气,可谓知言。

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卷二:诗有一句三叠字者,吴融秋树》诗“一声南雁已先红,槭槭凄凄叶叶同”是也。有一句连三字者,刘驾诗“树树树梢啼晓莺”、“夜夜夜深闻子规”是也。有两句连三字者,白乐天诗“新诗三十轴,轴轴金石声”是也。有一句四叠字者,古诗“行行重行行”、《木兰诗》“唧唧复唧唧”是也。有两句互叠字者,“年年岁岁花常发,岁岁年年人不同”是也。有三联叠字者,古诗“青青河畔草”六句是也。有七联叠字者,昌黎《南上》诗“延延离又属”十四句是也。至李易安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下十四叠句,则出奇制胜,匪夷所思矣。

清陆蓥《问花楼词话·叠字》:叠字之法最古,义山尤喜用之。然如《》诗“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转成笑柄。宋人中易安居士善用此法。其《声声慢》一词,顿挫凄绝。词曰:“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又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二阕共十馀个叠字,而气机流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可谓词家叠字之法。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易安《声声慢》一阕,连下十四叠字,张正夫叹为公孙大娘舞剑手。且谓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然此不过奇笔耳,并非高调。张氏赏之,所见亦浅……张正夫此论甚陋。十四叠字,不过造语奇隽耳,词境深浅,殊不在此。执是以论词,不免魔障。又《云韶集》卷十:叠字体,后人效之者甚多,且有增至二十馀叠者。才气虽佳,终著痕迹,视易安风格远矣。“黑”字警。后幅一片神行,愈唱愈妙。

梁令娴《艺蘅馆词选》乙卷:梁启超所作批语:此词最得咽字诀,清真不及也;又:这首词写从早到晚一天的实感。那种茕独凄惶的景况,非本人不能领略,所以一字一泪,都是咬着牙根咽下。

唐圭璋《读李清照词札记》:此词上片既言“晚来”,下片如何可言“到黄昏”雨滴梧桐,前后言语重复,殊不可解。若作“晓来”,自朝至暮,整日凝愁,文从字顺,豁然贯通。(《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第二期)

夏承焘唐宋词欣赏》:这首词用了许多双声叠韵字。一开头就用连串的叠字,是为加强刻画她的百无聊赖的心情,从前人认为这是了不起的创造。尤其是末了几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二十多个字里。舌音、齿音交相重叠,是有意以这种声调来表达她心中的忧郁和惆怅。这些句子不但读起来明白如话,听起来也有明显的音乐美,充分体现出词这种配乐文学的特色。因为词原来是唱的,要使人容易听得懂。刘体仁说这首词是“本色当行”,就是指它明白易懂而言。这首词借双声叠韵字来增强表达感情的效果,是从前词家不大用过的艺术于法。李清照是一个有高度文化修养的女作家,有真挚丰富的生活感情,又有她自己独特的见解,因此她确实当得起婉约词派杰出作家的称号。她这首《声声慢》词以细腻而又奇横的笔墨,用双声叠韵啮齿叮泞的音调,来写她心中真挚深刻的感情,这是从欧(阳修)、秦(观)诸大家以来所不曾见过的一首突出的代表作。(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

沈祖棻宋词赏析》:此词之作,是由于心中有无限痛楚抑郁之情,从内心喷薄而出,虽有奇思妙语,而并非刻意求工,故反而自然深切动人。陈廷焯《云韶集》说它“后幅一片神行,愈唱愈妙”。正因为并非刻意求工,“一片神行”才是可能的。但说此一句“自然妥帖”,“无斧凿痕”,也还是属于技巧的问题。任何文艺技巧,如果不能够为其所表达的内容服务,即使不能说全无意义,其意义也终归是有限的。所以,它们的好处实质上还在于有层次,有深浅,能够恰如其分地、成功地表达词人所要表达的难达之情。(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3月版)

俞平伯唐宋词选释》:“晓来”,各本多作“晚来”,殆因下文“黄昏”云云。其实词写一整天,非一晚的事。若云“晚来风急”,则反而重复。上文“三杯两盏淡酒”是早酒,即……《念奴娇》词所谓“扶头酒醒”;下文“雁过也”,即彼词“征鸿过尽”。今从《草堂诗馀》别集、《词综》、张氏《词选》等各本,作“晓来”。(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