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赏析

(2019-07-23 12:14:05)
标签:

宋词

李清照

记游

自然美

《如梦令》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阕,一是广为传诵的“昨夜雨疏风骤”,另一阕就是此篇。这两篇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都是那样清新别致。这一篇虽然没有另一篇那样著名,但它同样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把读者带进一个同样美好的文学天地。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这首词开头两句是说,还记得那次在溪边亭中游玩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
“常记”两句起得自然、和谐,似乎面对着一位知己娓娓地叙述,让人觉得作者完全忘记了是在填词,而只不过是日常的叙事,可正是在这似乎无意之中,作者早已把读者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示那是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在宴饮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至于这次出游是同情人的缱绻,还是亲朋的同游?作者没有交代。读者倒也没有必要深究,可“沉醉”二字透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来这次出游十分愉快,给作者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三、四句是说,尽兴以后大家乘着夜色赶快调转船头,却不料走错了路小船划进了藕花深处。
这两句,把这次游赏的意兴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恰恰表明兴致高,如果不是日暮,还不想回舟。而“误入藕花深处”,从行文上看,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从结构上看,正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更加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从艺术造景上来看,盛放的荷花丛中一叶扁舟荡漾的美景,早已呈现在读者面前。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末三句是说,快出去,快出去,叽喳声惊叫声划船声惊起了一滩鸥鹭。
一连两个“争渡”,自然不含竞赛的意思,它固然是词格的需要,可也同时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到正确路径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的快捷,所以又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
这阕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全词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附录《如梦令》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注释

如梦令:词牌名,又名“忆仙姿”“宴桃源”。五代时后唐庄宗李存勗创作。《清真集》入“中吕调”。三十三字,五仄韵,一叠韵。

⑵常记:长久记忆。溪亭:临水的亭台。

⑶兴尽:尽了酒宴兴致。

⑷藕花:荷花。

⑸争:怎,怎么。

⑹鸥鹭:泛指水鸟。

名家点评

现代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卷一:此首别见杨金本《草堂诗馀》’前集卷上,误作苏轼词;《词林万选》卷四,误作无名氏词,注“或作李易安。”(《词林万选》所注或作某某,殆为毛晋所加,非杨慎原文。)又见《汇选历代名贤词府全集》卷一、《唐词纪》卷五、《古今词话·词辨》卷上、《历代诗馀》卷一百十二引《古今词话》,俱误作吕洞宾词。

现代唐圭璋《百家唐宋词新话》:李清照《如梦令》第一句云“常记溪亭日暮”,“常”字显然为“尝”字之误。四部丛刊本《乐府雅词》原为抄本。并非善本,其误抄“尝”为“常”、自是意中事,幸宋陈景沂《全芳备祖》卷十一荷花门内引此词正作“尝记”,可以纠正《乐府雅词》之误,由此亦可知《全芳备祖》之可贵。纵观当代选本,凡选清照此词者无不作“常记”,试思常为经常,尝为曾经,作“常”必误无疑,不知何以竟无人深思词意,沿误作“常”。以讹传讹,贻误来学,影响甚大。希望以后选清照此词者,务必以《全芳备祖》为据,改“常”作“尝”。

现代吴小如《诗词札丛》:我以为“争”应作另一种解释,即“怎”的同义字。这在宋词中是屡见不鲜的。“争渡”即“怎渡”,这一叠句乃形容泛舟人心情焦灼,千方百计想着怎样才能把船从荷花丛中划出来,正如我们平时遇到棘手的事情辄呼“怎么办”、“怎么办”的口吻。不料左右盘旋,船却总是走不脱。这样一折腾,那些己经眠宿滩边的水鸟自然会受到惊扰,扑拉拉地群起而飞了。检近人王延梯《漱玉集注》,“争”正作“怎”解,可谓先得我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