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稼楼古镇、新场古镇游记

标签:
游记邵稼楼小吃新场明清古宅 |
8月18日去了两个古镇游览,这两个古镇都靠近上海市区,一个是召稼楼古镇,另一个是新场古镇。
召稼楼古镇位于上海闵行区浦江镇,可见它的建制是小于镇一级的,但它却享有盛名,来此一游,方知它不是浪得虚名,而是有一定的文化内涵的。
召稼楼起源于元朝初年,这里曾是古代浦东的垦荒中心,如今这里保存着大量明清风格的建筑,还有老街、水巷、石桥,拥有典型的江南水乡风貌,随着近年来旅游业的开发,人气越来越旺。召稼楼古镇主要有小吃街、文化街、小商品街这三条老街组成。从沈杜公路上的主牌楼进入古镇,就到了小吃街(即东兴街和平西街),这里汇集了各种江南美食小吃,是吃货们不容错过的地方。我辈俗人,最吸引人的是口腹之欲,因而也是镇上人气爆棚的地方。
说起美食,在召稼楼见到最多的是浦东一带盛产的肉皮、酱菜、糕点,以及咸鸭、咸鸡、咸蛋、咸肉等腌制品。而召稼楼当地特产“召楼三宝”更是倍受欢迎,分别是召楼羊肉、召楼拆蹄、召楼大曲(上海名酒),尤其前两者,很值得尝尝。
此外,老街上还随处可见各种小吃。走累了,吃一碗当地小馄饨,来两个油墩子,或者尝尝草头饼和鲜笋肉烧麦,那烧麦,皮薄肉多,三元一个。当然,街上的小吃远不止这些,可谓集江南小吃之大成。最主要的是这里的物价,性价比超高,古镇很亲民,干净,保存了自身的特色,卖的都是当地的特色美食,让你大饱口福,而且这里的消费也比较实惠,在所有的古镇中,我认为此地的价格是比较低廉的,是巨实惠的。很多本地人都会来这里买酱菜,咸蹄等等。
中外友人来上海,一定会去上海之根——老城隍庙。君不见,上海城隍老爷秦裕伯的故里就是召稼楼。这是一位“议论开江功百世,廉勤敬德品千秋”的人物,又被人们誉为“奋身一出,为民请命”的人杰。明初秦裕伯被朱元璋封为城隍,成了上海的保护神。
我们去旅游的第二个古镇是浦东新区的新场镇。
上海新场古镇,古称“石笋里”,素有“小小新场赛苏州”之美誉。作为千年古镇,新场积聚了厚重的历史文化,以其静谧、美丽、多姿得到了世人的青睐。小桥、流水、人家、长街、茶楼、老店、小庙与古寺,共同构成了一幅江南水乡图。值得一提的是上海新场古镇被大导演李安看重,成为电影《色戒》的拍摄地。
上海新场古镇原为下沙盐场的南场,是当时盐民用海水晒盐的场所,后来海滩慢慢长出去了,这个盐场也逐渐成了盐民居住和交换商品的地方。在新场成镇时,正直下沙盐场鼎盛时期,盐产量和盐灶之多,胜过浙西诸盐场。
作为千年古镇,新场积聚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共三十七处,偏安于上海浦东的西南端,似“养在深闺人初识”的少女,四条河巷将古镇划分为井字形空间格局,动态的流水和静态的古建筑相得益彰,成了动静结合,光影斑驳的整体景观。
新场以盐繁荣,以盐建镇,“浦东十八铺,新场第一镇”。新场盐业兴隆,商贾云集,市井繁荣,吸引大批志士仁人,在新场留下深厚的历史文化遗产。笋山十景,十三牌楼九环龙,马鞍水桥石驳岸,虽然有些已经不为我们所见,但是仍可以见证古镇曾经的繁荣。西昌至今保存大小不一的一百多户明清古宅院,白墙、黛瓦、雕花门窗,古镇老宅的风味油然而生。最具代表性的是奚家厅和张厅。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张厅的东西合璧;东方传统的四进三开的宅院,仪门上的罗马立柱,精美的马赛克地面,无不体现匠心独运。现存石驳岸六千多米,其中一千五百多米建于民国之前,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元代,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被文物学家称为家门口的文物的马鞍形水桥二十多座,桥岸建筑考究,小桥系舟石刻有暗八仙。如意图形,小巧精致极富江南水乡情韵。
街上的小吃店虽多,与邵稼楼比较起来,但价钱普遍较贵,我们都是草草走过,没有兴趣。倒是那些古宅,古桥,长廊,认真品味还是很有味道的。如高高的千秋桥,那些深巷宅院。
邵稼楼
后一篇:黄庭坚《瑞鹤仙·环滁皆山也》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