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赏析
(2019-02-24 18:27:29)
标签:
宋词苏轼农村词清新含蓄 |
《浣溪沙》苏轼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原是此中人。
这首词是作者于徐州石潭谢雨道上所作《浣溪沙五首》中的第五首词中写徐州农村久旱逢雨之后所呈现的一派欣欣向荣、丰收在望的景象,流露出作者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他希冀归耕田园的愿望。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这首词上片是说,柔软的青草和长得齐刷刷的莎草经过雨洗后,显得碧绿清新;在雨后薄薄的沙土路上骑马不会扬起灰尘。不知何时才能抽身归田呢?
上片首二句不仅写出“草”之“软”、“沙”之“轻”,而且写出作者在这种清新宜人的环境之中舒适轻松的感受。作者纵马驰骋自是十分惬意。对此美景,不仅使他情动于衷,遂脱口而作:“何时收拾耦耕身?”“耦耕”,指二人并耜而耕。苏轼自幼胸怀奇志,期在为国建树奇勋。但在王安石变法时,他因与王政见不合,便自请外放,历任地方官。“收拾耦耕身”,不仅表现出他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同时也是他在政治上不得意的情况下,仕途坎坷、思想矛盾的一种反映。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原是此中人。”下片是说,春日的照耀下,田野中的桑麻欣欣向荣,闪烁着犹如被水泼过一样的光辉;一阵暖风挟带着蒿草、艾草的熏香扑鼻而来,沁人心扉。我虽身为使君,却不忘自己实是农夫出身。
下片前二句承上转接,将意境宕开,从道上写到田野里的蓬勃景象。这两句对仗工整,且妙用点染之法。上写日照桑麻之景,先用画笔一“点”,“光似泼”则用大笔涂抹,尽力渲染,将春日雨过天晴后田野中的蓬勃景象渲染的淋漓尽致;下句亦用点染之法,先点明“风来艾蒿”之景,再渲染其香气“如薰”。“光似泼”用实笔,“气如薰”用虚写。一“光”一“气”,虚实相间,有色有香,并生妙趣。“使君原是此中人”一句,总上作结,画龙点睛,为升华之笔。它既道出了作者“收拾耦耕身”的思想本源,又将作者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更进一步深化。作者身为“使君”,却能不忘他来自农村,且乐于如此,应该说是很难能可贵的。
这首词的结构十分奇特,是用写景和抒情互相错综层递的形式来写,不仅使全词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而且用层递的手法,使词情深化升华,臻于妙境。
附录《浣溪沙》苏轼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原是此中人。
译文
柔软的青草和长得齐刷刷的莎草经过雨洗后,显得碧绿清新;在雨后薄薄的沙土路上骑马不会扬起灰尘。不知何时才能抽身归田呢?
春日的照耀之下,田野中的桑麻欣欣向荣,闪烁着犹如被水泼过一样的光辉;一阵暖风挟带着蒿草、艾草的熏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肺。我虽身为使君,却不忘自己实是农夫出身。
注释
莎:莎草,多年生草木,长于原野沙地。
耦耕:两人各持一耜(sì,古时农具)并肩而耕。
泼:泼水。形容雨后的桑麻,在日照下光泽明亮,犹如水泼其上。
蒿(hāo)艾(ài):两种草名。
薰:香草名。
元是:原是。我原是农夫中的一员。
后一篇:苏轼《浣溪沙·春情》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