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浣溪沙·徐州石潭谢雨》赏析
标签:
宋词苏轼谢雨祠堂农村 |
《浣溪沙》苏轼
徐州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其一
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村绿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雎盱。
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归来说与采桑姑。
其二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排踏破倩罗裙。
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其三
麻叶层层檾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元丰元年(1078)徐州发生严重干旱。作为一州的长官,苏轼曾往石潭求雨,得雨后,又往石潭谢雨,沿途经过农村。这组《浣溪沙》词即纪途中有感,共五首,这里是前三首。
第一首写以石潭为中心的村野风光,及聚观谢雨仪式的民众的欢乐。
“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村绿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雎盱。”这首词上片是说,阳光照入潭水中形成深红色,暖暖的潭水中能见鱼儿游,潭四周树木浓密可藏乌鸦。儿童和老人喜悦的聚观谢雨盛会。
首两句一写见,一写闻。不易见的(潭鱼)见了,容易见的(昏鸦)反而不见了,写出了农村的雨后风光为之一新,也流露出作者喜悦的心情。三句撇景写人。儿童黄发,老人白首,故称“黄童白叟”,这是聚观谢雨人群的一部分。“睢盱”,张目仰视貌,兼有喜悦之义。只写及童叟之乐,则一般村人之乐,及作者乐人之乐可知。是举一反三的手法。
“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归来说与采桑姑。”下片是说,常到潭边饮水的麋鹿突然逢人惊恐的逃避,猿猱听到鼓声不用呼叫而自来。这样的盛况回家应告诉未能目睹的采桑姑。
谢雨的盛会,打破了林潭的寂静。“虽未惯”与“不须呼”相映成趣,两种情态,各各逼真。颇有助于表现和平喜乐的气氛。细细品味,似觉其中含有借以比拟人物的意趣。山村的老人淳朴木讷,初见知州不免有几分“未惯”,孩童则活泼好动,听到祭神仪式开始的鼓声,已争相前来,恐落人后了。他们回家必得要兴奋的追说一天的见闻,说给谁呢?当然是未能目睹盛况的“采桑姑”们了。“归来说与采桑姑”,这节外生枝的一笔,妙趣横生,丰富了词的内涵。
这首词始终没有正面写谢雨之事,只从鼓声间透露了一点消息。却写到日、村、潭、树等自然景物,鱼、鸟、猿、鹿等各类动物,黄童、白叟。采桑姑等各类人物及活动,织成一幅有声有色的图画。
第二首写谢雨途中的见闻,情形与前者又不一样。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排踏破倩罗裙。”这首词上片是说,村姑们匆匆打扮一下就在门首看路过谢雨的使君,三三五五的倚着棘篱门往外探望。你推我挤有的人尖叫裙子被踏破了。
上片作者着重写春姑形象,似乎就是顺着前一首写下去的。村姑不像朱门少女深锁闺中,但仍不能和男子一样随便远足去看热闹,所以只能在门首聚观,这是很富于特征的情态。久旱得雨是喜事,“使君”(州郡长官的敬称,这里是作者自谓)路过是大事,不免打扮一下才出来看。劳动人民女子打扮的方式,决不会“弄妆梳洗迟”的,“旋抹红妆”四字足以为之传神。匆匆打扮一下,是长期生活养成的习惯,同时也表现出心情的急切。选择一件茜草红汁染就的罗裙(蒨罗裙)穿上,又自含爱美的心理。“看使君”当然有一睹使君风采之意,同时也有观看热闹的意味在内。“三三五五”总起来说人不少,分散着便不能说太多,但棘篱门毕竟小了一点,都争着向外探望,你推我挤,便有人尖叫裙子被踏破了。短短数语就刻画出一幅极风趣生动的农村风俗画。作者下笔十分自然,看上去是实写生活中的事。
“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下片是说,村民们扶老携幼到打麦子的土地祠祭祀,剩余的祭品引来了乌鸢在村头盘旋不去。黄昏时在路上遇到一个醉倒的老人。
下片写到田野、祠堂,又是一番光景。两个细节都表现出喜雨带来的欢欣。结句则是一个特写。这与前两句形成忙与闲,众与寡,远景与特写的对比。但它同样富于典型性。酩酊大醉是欢饮的结果,它反映出一种普遍的喜悦心情。
如果说全词就像几个电影镜头组成,那么上片是个连续的长镜头;下片却像两个切割镜头,通过一系列画面表现农村得雨后的气象。“使君”是个陪衬角色,但其与民同乐的心情也洋溢纸上。
第三首写村中见闻。
“麻叶层层檾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第三首词上片是说,村外的层层麻叶因雨的滋润而泛着光泽,村内处处飘散着煮茧的清香。不时听到篱笆边传来缫丝的女子悦耳的谈笑声。
上片写农事活动。首句写地头作物。“檾”,即䔛麻,是麻的一种。麻叶层层是写作物茂盛,“檾叶光”是说叶片滋润有光泽,是雨后庄稼实况。从具体经济作物犹见时间正是初夏。是春蚕已老,茧子丰收的季节。于是村中有煮茧事。煮茧的气味很大,只有怀着丰收喜悦的人才能嗅出一股清香。“谁家煮茧”,传达出一种新鲜好奇的感觉,实际上煮茧络丝何止一家。“一村香”之语倍有情味。走进村来,隔着篱墙,就可以听到缫丝女郎娇美悦耳的谈笑声了。“络丝娘”本俗语中的虫名,又名纺织娘,其声如织布,颇动听。这里转用来指蚕妇,便觉诗意盎然,味甚隽永。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下片是说,须发将白的老翁拄着藜杖,老眼迷离似醉,捋下新麦捣成粉末用来果腹。我关切的询问老翁:“豆类作物何时能成熟?”
下片写作者对农民生活的采访。两句可见村中生活仍有困难,流露出作者的关切之情。于是便询问:豆类作物几时成熟?粮食能否接上?简单一问,含蕴不尽。
作者并没有把雨后的农村理想化,他不停留在隔篱观察上,而是深入的和农民打交道,了解农民的实际情况,具有相当浓郁的生活气息。作者把词的题材扩大到农村,写农民的劳动生活,对于词境的开拓有积极的影响。
附录《浣溪沙》苏轼
其一
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村绿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雎盱。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归来说与采桑姑。
其二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排踏破倩罗裙。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其三
麻叶层层檾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译文
其一
阳光照入潭水中形成深红色,暖暖的潭水中能见鱼儿游,潭四周树木浓密可藏乌鸦,儿童和老人喜悦地聚观谢雨盛会。
常到潭边饮水的麋鹿突然逢人惊恐地逃避,猿猱听到鼓声不用呼叫而自来。这样的盛况回家应告诉未能目睹的采桑姑。
其二
村姑们匆匆打扮一下就在门首看路过谢雨的使君,三三五五地挤着棘篱门往外探望。你推我挤的有人尖叫裙子被踏破了。
村民们老幼相扶相携到打麦子的土地祠祭祀,剩余的祭品引来乌鸢在村头盘旋不去。黄昏时在路上遇到一个醉倒的老人。
其三
村外的层层麻叶因雨的滋润而泛着光泽,村内处处飘散着煮茧的清香。不时听到篱笆边传来缫丝女子悦耳的谈笑声。
须发将白的老翁拄着藜杖,老眼迷离似醉,捋下新麦捣成粉末用来果腹。我关切地询问老翁:豆类作物何时能成熟?
注释
- 浣溪沙: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
- 徐门:一作“徐州”。
- 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指石潭的水与泗水相通,水的涨落清浊常常是一致的。
- 乌:乌鸦。
- 黄童:黄发儿童;白叟:白发老人;睢盱(suī xū):喜悦高兴的样子。
- 麋鹿:鹿类的一种。
- 猿猱(náo):猿类的一种。
- 旋:立即;使君:词人自称。
- 棘篱:以荆棘围成的篱笆。
- 茜:茜草,此处指代红色;罗裙:丝绸裙子。
- 收麦社:麦子收过之后举行的祭神谢恩的活动。
- 乌鸢:乌鸦、老鹰;赛神:用仪仗鼓乐迎神出妙、周游街巷等活动,称之为赛神。
- 檾(qǐng):同“苘”,俗称青麻。
- 络丝娘:本为虫名,此处代指缫丝的妇女。
- 垂白:鬓发将白的老人;杖藜:倚仗藜茎制成的手杖;藜,植物名,此处指以藜茎制成的手杖。
- 捋青:从未全熟的麦穗上捋下麦粒。麨(chǎo):用麦子制成的干粮;软:饱之意。
前一篇:苏轼《浣溪沙·咏橘》赏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