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采桑子·多情多感仍多病》赏析
(2019-02-14 18:15:07)
标签:
宋词苏轼 |
《采桑子》苏轼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尊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
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
宋神宗熙宁七年甲寅(1074)仲冬,东坡由杭州通判调知密州,途经润州(治所在今江苏镇江市),与孙洙巨源、王存正仲集会与该地风景奇胜的甘露寺多景楼。席间,京师官妓甚多,而一个名叫胡琴的,姿色技艺尤其美好。酒阑,孙巨源请求东坡说:“残霞晚照,非奇词不尽。”东坡于是填了这阕《采桑子》。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这首词开头两句是说,我身在朝外,却依旧有着思国的情感和忧国的心痛,和友人在甘露寺的多景楼中。
万事开头难,吟诗填词也不例外。但东坡这阕《采桑子》却能毫不费力的从“多景楼”的“多”字获取灵感,写出了三个“多”字的言情语句作为发端,以其奇兀给人以强烈的印象,并顿时产生出磁铁般吸引读者的力量。多景楼在今镇江市北固山后峰、甘露寺后部,下临长江,三面滨水,登楼四望,曾被米芾赞为天下江山第一楼。东坡是个博古通今,关心时政,喜欢寻幽探胜的人,在这样的多景楼上眺望壮丽的江山,他能不触景生情吗?想到三国时孙权曾建都于此地,六朝的宋武帝刘裕曾居住于此地,东晋谢安、梁武帝萧衍曾流连于此等等历史事实,他能不感慨系之吗?想到他先因与执政的王安石政见不合,自请外任离京而今奔走于道路,他能不满怀愁绪,病己病时吗?东坡不把自己的“情”、“感”、和“病”之“多”的内容一
一写出,只用七字概括。至此戛然而止,迅疾道出“多景楼中”,为的是顾及全篇,不使这忧愁情绪的抒发过多而成为累赘。
“尊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三、四句是说,有幸杯酒相逢,回想起过去为国做过的一些快事,却一笑而去。
紧接着的“尊酒相逢”,点明与孙巨源、王正仲等集会于多景楼中之事,极其平实。“乐事回头一笑空”,与起句“多情多感仍多病”的语意相连,意谓这次集会多景楼而饮酒听歌,诚为乐事,可惜不能长久,一笑之后,回头来眼前的乐事便会消失而空无所有,只有“多情”、“多感”、“多病”依然留在心头。哀怨无穷,尽在言外。
“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下片前两句是说,听到悠远的琵琶声,不由放下手中的酒杯,弹琵琶的女子技术娴熟的演奏着动人的音乐。
“停杯”承上,与“尊酒相逢”相呼应。“且听琵琶语”启下,是乐事的补充。“琵琶语”,由白居易的诗《琵琶行》的“今夜闻君琵琶语”句而来,指琵琶所弹奏的乐曲。“且”是姑且的意思。因为既“多情多感仍多病”,又认为“乐事回头一笑空”,就不能以认真的态度来对待音乐,以振奋的精神来欣赏音乐,东坡所以特地挑选这个“且”字,用以表现他当时不经意的心态。“细捻轻拢”,赞美弹奏琵琶的技艺。他本无心欣赏,然而却被吸引,说明演奏确实美妙。
“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末两句是说,脸上泛起像春日般的红晕,犹如江边斜照下来的一抹夕阳,美丽动人。
赞罢弹奏琵琶的美妙,顺势描写弹奏者,也就是前面所说的那位叫胡琴的姑娘。东坡惜墨如金,不去写其容貌,形体和服饰等,只用“醉脸春融”四字表现其神态。这四字,丽而不艳,媚中含庄,稍加想象,就不难看见一个喝了少许酒后,两颊泛红,嘴角含笑,充满了青春气息,怀抱琵琶的少女坐在你的面前。
这首小令,倏忽来去,只用了只言片语,却达到了曲折含蓄,言尽而意隽的境界之美。
附录《采桑子》苏轼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尊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
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
注释
①多景楼:在镇江北固山甘露寺内,宋人所筑,北临大江,有天下殊景之誉。
②尊酒:杯酒。
③琵琶语:音乐能够表情达意,故称"语"。
④捻(niǎn)、拢(lǒng):两种弹奏指法,捻为揉弦,拢为叩弦。
⑤醉脸:醉后脸上泛起的红润。 春融:像春日一样暖和。
译文
我身在朝外,却依旧有着思国的情感和忧国的心痛,和友人在甘露寺的多景楼中,有幸杯酒相逢,回想起之前为国所做的一些快事,却一笑而去。听到悠远的琵琶声,不由放下了手中的酒杯,弹琵琶的女子技术娴熟的演奏着动人的音乐,脸上泛起像春日般的红晕,犹如江边斜照下来的一抹夕阳,美丽动人。
名家点评
清 沈祥龙 《论词随笔》:"小令须突然而来,悠然而去,数语曲折含蓄,有言外不尽之致。"东坡这阕《采桑子》,虽然不是完美无缺的精品,但却非常符合沈祥龙所总结的对小令的要求,当可为则。
近人
前一篇: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赏析
后一篇:苏轼《永遇乐·长忆别时》赏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