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赏析

(2019-02-14 16:12:50)
标签:

宋词

苏轼

元宵

杭州

密州

《蝶恋花》苏轼

密州上元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乍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苏轼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九月,由杭州通判调知密州(今山东诸城),十一月三日到任。次年正月十五,写下了这首词。
题目是“密州上元”,词却从钱塘即杭州的上元夜写起。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这首词开头三句是说,杭州城的元宵夜,明月好似霜,照得人好似一幅画。
苏轼在熙宁四年十一月到杭州任,在杭州整整三年,过了三个元宵节,印象是深刻而新鲜的。元宵的特点,第一是灯。苏轼对此虽未细写,仅点了一句“灯火钱塘三五夜”,其灯火的盛况便可想见。其次是月。“明月如霜”,用“如霜”形容月,是取其色白。但元宵的月又不同于平常。十五夜月正圆,灯月交辉,引来满城士女,争相游赏。南北宋都很重视这一节日。《东京梦华录》“元宵”说:“五陵年少,满路行歌;万户千门,笙篁未彻。”《武林旧事》说:“元夕节物,妇人戴珠翠、闹蛾、玉梅、雪柳,······而衣多尚白,盖月下所宜也。”就是词中所谓的“人如画”了。这还是街市的游人。
“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帐底吹笙,燃香的香气好似麝香,更无一点尘随着马而去。
至于富贵人家庆元宵又是另一种排场。《梦梁录》“元宵”:“府第中有家乐儿童,亦各动笙簧琴瑟,清音嘹亮,最可人听。······内侍蒋苑使家,珠帘低下,笙歌并作。”这“帐底吹笙香吐麝”所写的情景,到南宋时杭州升为临安府,做了都城,可就越见繁奢了。“更无一点尘随马”,进一步从动态写游人。说“无一点尘”,更显得江南气候之清润。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乍入农桑社。”下片前三句是说,寂寞的密州城里人都老了,人们沿街击鼓吹箫而行,最后却转到农桑社祭祀土地神。
上片整个描写杭州元宵景致,写灯、写月、写人,词句虽不多,却是“有声有色”。乍看似与题中“密州”无关。到过片一句“寂寞山城人老也”,只用“寂寞”二字一点,便将前面“钱塘三五夜”那一片热闹景象全部移来,为密州上元当前光景作反衬,再不须多着一字,使人领会到密州上元的寂寞冷落究竟是如何了。如此点入本题,真是绝大的工力。在他以前的诗文中,曾未见有如此章法。本来么,苏轼刚到密州两个多月,即逢上元,密州上元之夜,也该是有灯有月,也有游人。但是,他当时的处境却令他不能如此下笔。密州上元比之“钱塘三五夜”之不须多写,在作者来说,不止是没有可比性,更因为他这一次由杭州调知密州,环境和条件出现了很大的变化,遂使心情完全不同。这次调动是从富庶的杭州调到贫困的密州,一句话从大城市转到山沟沟来了。这还不是他感到寂寞的原因。况且他此来是由通判该任知州,好歹是升了官,在官本位的封建社会,也算是有了补偿。显然他郁郁不乐是另有原因。他心境沉重的真正原因是如《超然台记》所说的:“始至今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苏轼是个亲民的官,作为一州之长,地方连年蝗旱,天上无雨,地下无麦,连知州和通判也只能每天吃枸杞和菊花,百姓生活的困苦可想而知,是这位刚新任年仅四十的知州忧愁满腹,人也老了。他在这上元之夜,随意闲行,听到箫鼓之声,走去看看,原来是村民正在举行社祭,祈求丰年。这里农民祈年的场面和箫鼓之声,在作者此时的心目之中,实在比元宵夜的灯火笙歌更为亲切。
“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末两句是说,灯火清冷稀少霜露降下,阴暗昏沉的乌云笼罩着大地,要下雪了
直到夜深“火冷灯稀霜露下”,他才离去。这时候,郊外彤云四垂,阴霾欲雪。“昏昏雪意云垂野”一句,表面上意象凄惨,却是写出了他心中的希望,有一种“雪兆丰年”的喜悦之情。他在上一年十二月写的《雪后书北台壁》诗中说“遗蝗入地应千尺,宿麦连云有几家。”分类本有注云:“雪宜麦而辟蝗,故为丰年之祥兆。”
王国维论词,谓“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苏轼这首词确是有境界之作。写出了耳闻目见的真实感受,抒发了对国计民生的忧患之情。内容、笔墨不囿于成规,自抒胸臆,笔亦随之,不求工而自工。这首词章法之奇,转折之大,含蕴之深,体现出他当时的境遇和心情。

附录《蝶恋花》苏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乍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译文
杭州城的元宵夜,明月好似霜,照得人好似一幅画。帐底吹笙,燃香的香气好似麝香,更无一点尘土随着马而去。
寂寞的密州城里人们都老了,人们沿街击鼓吹箫而行,最后却转到农桑社祭祀土地神。灯火清冷稀少霜露降下,阴暗昏沉的乌云笼罩着大地,要下雪了。

注释
蝶恋花:唐教坊曲,本名《鹊踏枝》,宋晏殊词改今名,取自梁简文帝句“翻阶峡蝶恋花情”。《乐章集》注:小石调;赵令畤词注:商调;《太平乐府》注:双调。冯延巳词,有“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句,名《黄金缕》;赵令畤词,有“不卷珠帘,人在深深院”句,名《卷珠帘》;司马槱词,有“夜凉明月生南浦”句,名《明月生南浦》;韩淲词,有“细雨吹池沼”句,名《细雨吹池沼》;贺铸词,名《凤栖梧》;李石词,名《一箩金》;衷元吉词,名《鱼水同欢》;沈会宗词,名《转调蝶恋花》。上元:即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也叫上元节,因有观灯之风俗,亦称“灯节”。
钱塘:此处代指杭州城。三五夜:即每月十五日夜,此处指元宵节。
“照见”句:形容杭州城元宵节的繁华、热闹景象。
帐:此处指富贵人家元宵节时在堂前悬挂的帏帐。香吐麝:意谓富贵人家的帐底吹出一阵阵的麝香气。麝:即麝香,名贵的香料。
“更无”句:说的是江南气清土润,行马无尘。唐人苏味道《上元》诗:“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山城:此处指密州。
“击鼓”句:形容密州的元宵节远没有杭州的元宵节热闹,只有在农家社稷时才有鼓箫乐曲。社:农村节日祭祀活动。《周礼》:“凡国祈年于田租,吹《豳雅》,击土鼓,以乐田畯(农神)。”王维《凉州郊外游望》:“婆娑依里社,箫鼓赛田神。”
“昏昏”句:意谓密州的元宵节十分清冷,不仅没有笙箫,连灯火也没有,只有云垂旷野,意浓浓。垂,靠近。

http://images10.m.china.com.cn/newschina/2019_02_02/14/4fbb3f82d78da2e39ea58fabd41d32a1e90408403f66f78f_600_9999.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