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以正月五日游斜川,临流班坐,顾瞻南阜,爱曾城之独秀,乃作斜川诗,至今使人想见其处。元丰壬戍之春,余躬耕于东坡,筑雪堂居之,南挹四望亭之后丘,西控北山之微泉,慨然而叹,此亦斜川之游也。乃作长短句,以《江城子》歌之。
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
雪堂西畔暗泉鸣。北山倾,小溪横。南望亭丘,孤秀耸曾城。都是斜川当日景,吾老矣,寄余龄。
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苏轼四十五岁,因“乌台诗案”得罪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次年春夏之际,苏轼生计困难,在老友马正卿帮助下向州郡求得东门外东坡故营地数十亩,开垦耕种,以补食用之不足。苏轼因此自号东坡居士。这年冬天,黄州大雪盈尺。下雪期间,苏轼在东坡营造了房屋,取名为雪堂。元丰五年初春,苏轼躬耕于东坡,居住于雪堂,感到满意自适,有似晋代诗人陶渊明田园生活一般。苏轼以为东坡雪堂初春的情景宛如陶渊明斜川之游,因有此作。
苏轼在谪居黄州期间,冷静的探索和思考了许多问题,政治态度和人生态度都发生了一些变化,在艺术上也开始追求平淡的趣味。晋代诗人陶渊明的归隐生活,恬静闲适的田园趣味,平淡朴质的诗风,对于躬耕东坡的苏轼变得亲切起来。他这时认真的研读陶渊明的诗,并在诗词中多次对陶渊明表现出仰慕之意。在这首《江城子》词中,苏轼仿佛与渊明神交异代,产生了共鸣。
“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这首词开头是说,在世俗沉沉的醉梦里了悟人生真谛的清醒者,算起来也只有陶渊明,是我跨越时空的知音。
词充满了强烈的主观情绪,起笔突兀,直以陶渊明就是自己的前生。陶渊明好饮酒,苏轼能理解渊明饮酒的心情,深知他在梦中或醉中实际上都是清醒的,这是他们的共同之处。
“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这两句是说,尝尽世态炎凉,宦海浮沉,回归田园依旧躬身耕耘。
充满了辛酸的情感,这种情况又与渊明偶合,两人的命运何其相似。渊明因不满现实政治而归田,苏轼却是以罪人身份在贬所躬耕,这又是两人的不同之处。苏轼带着沉痛酸辛的心情,暗示躬耕东坡是受政治迫害所致。
“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上片末三句是说,欣逢昨夜春雨如甘霖,把我的东坡田园滋润,更有喜鹊报喜来,情暖气象新。
苏轼是以旷达的态度对待险恶的环境的,以逆为顺,因而“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这些春天富于生机的景物使他欢欣,感到适意。
词的下片略叙东坡雪堂周围的景观。
“雪堂西畔暗泉鸣。北山倾,小溪横。南望亭丘,孤秀耸曾城。”下片前五句是说,最爱听雪堂西畔一道幽泉的潺潺;最爱看北山倾斜的身姿,还有小溪流横在山前;南望亭台丘壑,错落有致,四望亭的后耸立高山巅。鸣泉、小溪、山亭、远峰,日与耳目相接。仅以粗略的几笔勾画,表现出田园生活恬静清幽的境界,给人以超世遗物之感。
“都是斜川当日景,吾老矣,寄余龄。”末三句是说,这一切真是当年斜川的再现。叹一声我老了,就此寄余年。
结尾作一小结,是因心慕渊明,向往其斜川当日之游。于是,就觉得所见景物也是斜川当日之景同时又引申出深沉的感慨。陶渊明四十一岁弃官归田,后来未再出仕,五十岁时作斜川之游。苏轼这时已经四十七岁,躬耕东坡,一切都好像渊明当日的情况,是否也像渊明一样就此以了余生呢?那时王安石已罢政数年,章惇。蔡确等后期变法派执政,政治生活黑暗,苏轼东山再起的希望很小,因而产生迟暮之感,有于此终了之意。结句“吾老矣,寄余龄”的沉重悲叹,说明苏轼不是自我麻木,盲目乐观,而是对政局存有深深的忧虑。
这首词看似随手写出,未曾着意经营,而词人自有成熟的构想,所以下笔从容不迫,不求工而自工。这首词也侧面反映了他与险恶环境作斗争的方式:躬耕东坡,自食其力,淡泊以明志,注意保存自己,令政敌们对他无可奈何。不久神宗皇帝死后,哲宗即位,苏轼又复出,积极从政,实现他达则兼济天下的抱负。
附录《江城子》苏轼
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
雪堂西畔暗泉鸣。北山倾,小溪横。南望亭丘,孤秀耸曾城。都是斜川当日景,吾老矣,寄余龄。
译文
在世俗沉沉的醉梦里了悟人生真谛的清醒者,算起来也只有陶渊明,是我的跨越时空的知音。尝尽世态炎凉,宦海浮沉,回归田园依旧躬身耕耘。欣逢昨夜春雨如甘霖,把我的东坡田园滋润,更有喜鹊报喜来,晴暖气象新。
最爱听雪堂西畔一道幽泉的潺潺;最爱看北山倾斜的身姿,还有小溪横流在山前;南望亭台丘壑,错落有致,四望亭的后丘耸立高山巅;这山水田园一一是渊明境界,真真是当年斜川再现。叹一声吾老矣,就此寄余年。
注释
江城子:词牌名,又名“江神子”“村意远”。唐词单调,始见《花间集》韦庄词。宋人改为双调,七十字,上下片都是七句五平韵。
陶渊明:一名陶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其游斜川事在晋安帝隆安五年(401),时陶渊明五十岁。斜川:古地名,在今江西都昌、星子之间的鄱阳湖畔。
班坐:依次列坐。
南阜(fù):南山,指庐山。
曾城:山名,在江西星子县西五里,一名乌石山。
斜川诗:指陶渊明《游斜川》诗。
元丰壬戌(rén xū)之春: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春季。
东坡:苏轼躬耕处。位于湖北黄冈东面,原为数十亩久荒的营地,苏轼在其处筑茅屋五间,名日雪堂。
挹(yì):通“抑”,抑制。
长短句:词曲的别称。
了了:明白,清楚。
前生:先出生,此有前辈之意。
却:还。躬耕:亲自耕种。
鸟鹊:喜鹊。
倾:斜,此就山体形成的斜坡而言。
亭丘:即四望亭的后丘。
孤秀耸曾城:孤峙秀美如同耸立的曾城山。曾城,增城山,传说中的地名。亦泛指仙乡。
余龄:余生。
名家点评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饶晓明:一曲《江城子》,能让读者学到思想境界与艺术欣赏高度统一的词作技巧,令人不能不佩服东坡先生的艺术才华。
http://uploads.5068.com/allimg/1804/142-1P411111H932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