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轼《南乡子·送述古》赏析

(2019-02-03 16:20:33)
标签:

宋词

苏轼

送别

深情

惜别

《南乡子》苏轼

送述古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苏轼这首词善于从社会人生常见的聚散之中展现出特定环境中的真情挚意。苏轼与陈述古交谊很深。述古名襄,比苏轼年长。当他还在朝时,便向宋神宗推荐苏轼是难得的人才。以后两人都因反对新法离朝外任,述古于熙宁五年(1072)五月由陈州移知杭州时,苏轼已任杭州通判半年。二人在这个风景名城一起宴集唱酬,十分相得。熙宁七年(1074)七月,陈调赴南都(宋之南京,今河南商丘)新任,于有美堂宴会僚佐,苏轼赋《虞美人》(湖山信是东南美)赠别。不久,陈离杭,苏轼追送至临平(在杭州东北面,即今余杭),写下这首情深意挚的送别词。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这首词开头两句是说,回头看横亘的远山,已看不见城中的人影,只隐隐看见一座城。
词以回顾二人两年来在一起共事的杭州城开始,虽是即景之笔,却在这拟写送述古的一回首之中表现了无限美好的回忆与惜别之情,而点出“居人”,含蓄的反映了陈述古在杭任上的爱民措施,以及离去时对“居人”的关注、眷顾之情。这种从眼前实景落笔而展衍开去与由景入情的写法,不仅使人感到亲切,而且增加了作品的深度。
“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上片后三句是说,谁像那临平山上的高塔,亭亭伫立,迎送往来的客人。
写临平山上的塔,仍就眼前景象落笔,实则是以客观无知之物,衬托词人的主观之情。“谁似”二字,既含有词人不像亭亭耸立的塔,能目送友人远去而深感遗憾,又反映了词人不像塔那样无动于衷的迎客西来复送客西去,而为友人的离去陷入深深的哀伤之中。同时,也反映了作者迎友人来杭又送友人离去的实际。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下片前两句是说,回家的路上,晚风凄清,枕上初寒,难以入眠。
友人既已离去,自己也只得返程,然惜别的情思绵绵不绝。
“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末三句是说,今夜残灯斜照,微光闪烁,秋雨虽停但泪还未尽。
“梦不成”与“泪不停”,都是实写词人对陈述古的思念,而又有一个递进深化的过程。同时在词的环境氛围与形象的描绘上,这两句也非常成功。“梦不成”,衬以初秋的寒意,更加显出环境气氛的凄清。“泪不尽”,置于微弱的残灯斜照下,说雨晴而泪不晴,极有思致,更加展现出人物形象的孤寂及内心思念友人的深情。
这首词表现出词人对陈述古的深情厚谊和惜别之意,写得是真景物真感情,在送别的题材中,有耳目一新之感。

附录《南乡子》苏轼
送述古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译文
回头看横亘的远山,已看不见城中的人影,只隐隐看见一座城。谁像那临平山上的高塔,亭亭伫立,迎送往来的客人。
回家的路上,晚风凄清,枕上初寒,难以入眠。今夜残灯斜照,微光闪烁,秋雨虽停但泪还未尽。

注释
述古,陈襄字,苏轼好友,福建闽侯人。苏轼赴杭州通判任的第二年,即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陈襄接替前任杭州太守沈立之职,熙宁七年(1074),瓜代期满,陈襄移任南都(今河南商丘南),苏轼作此词送别。 
不见居人只见城:取自唐·欧阳詹《初发太原途中寄太原所思》中的“驱马觉渐远,回头长路尘。高城已不见,况复城中人”,谓城、人皆不可见。此谓见城不见人(指述古),稍作变化。
临平山,在杭州东北。苏轼《次韵杭人裴惟甫》“余杭门外叶飞秋,尚记居人挽去舟。一别临平山上塔,五年云梦泽南州”,临平塔时为送别的标志。
亭亭,直立的样子。
归路,回家的路上。
荧荧,既指“残灯斜照”,又指泪光,比喻贴切新颖。这里指残灯照射泪珠的闪光。

https://p1.ssl.qhmsg.com/t01a467490bc4391b68.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