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乡子·梅花词和杨元素》赏析

(2019-02-01 18:30:22)
标签:

宋词

苏轼

杨元素

咏梅

赏梅

《南乡子》苏轼

梅花词和杨元素

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踏散芳英落酒卮。
痛饮又能诗。坐客无毡醉不知。花谢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微酸已着枝。

这首词写于苏轼任杭州通判的第四年即熙宁七年(1074)初春。时杨元素为杭州知州。苏轼与杨元素唱和甚多。本词即是杨词的和作之一。
词中没有正面描写梅花的姿态、神韵与品格,而是采用了侧面烘托的办法来表现。
上片写寒雀喧枝,以热闹的气氛来渲染早梅所显示的姿态、风韵。
“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这首词开头两句是说,疏疏的篱笆上,满是冬天的麻雀。他们争着飞到梅花树,欣赏白玉一般的梅花。
岁暮风寒,百花尚无消息,只有梅花缀树,葳蕤如玉。在冰雪中熬了一冬的寒雀,值此梅花盛开之际,确知大地即将春回,自有无限喜悦之意。开头两句生动的描绘了寒雀对于物候变化的敏感。寒梅着花,原是冷寂的,故前人咏梅,总喜欢赋予梅花一种孤独冷艳的性格。这首词则不然。作者先从向往春天气息的寒雀写起,由欢蹦乱跳的寒雀引出梅花,便有了鸟语花香的意味,而梅花的性格也随之热乎起来。
“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踏散芳英落酒卮。”上片后三句是说,忽见一群吃酒客人,来到梅花树下,麻雀惊飞踏散梅花,梅花落到酒杯里。
进一步从寒雀、早梅逗引出赏梅之人,而逗引的妙趣也不可轻轻放过。客来花下,寒雀自当惊飞,此原无足怪,妙在雀亦多情,迷恋花枝,不忍离去,竟至客来花下,尚未觉察,直至客人坐定酌酒,方始惊之,而惊飞之际,才不慎踏散芳英,则雀之爱花、迷花、惜花,已尽此三句之中,故花之美艳绝伦及客之为花所陶醉俱不待繁言而明。散落之芳英,不偏不倚,恰恰落在酒杯之中,对于赏梅之人,平添无穷雅兴,也足见雀儿也颇通人意。可见雀和梅的关系,在这首词中有相得益彰之妙。整个上片,由梅花盛开而飞扬出一片热烈的情致,因此梅花的惹人喜爱的美姿丰神,也就不言而喻了。
下片写高人雅士在梅园举行的文酒之宴,借以衬托出梅花的风流高格调。
“痛饮又能诗。坐客无毡醉不知。”下片前两句是说,太守和宾客们痛饮又能诗。坐客喝醉了不坐在毡垫上也浑然不知。
“痛饮又能诗”的主语是风流太守杨元素及其宾客僚佐。杨元素才调不凡,门下自无俗客。诗、酒二事,此中人原是人人来得,不过这次有梅花助赏,饮兴、诗情便不同于往常。“痛饮”即开怀畅饮。俗语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高人雅士喜以梅花为知己,“痛饮”固当,“能诗”极易误会是能够写诗。其实“能”与“痛”对句成文,乃逞能之意。“醉不知”的主语是宴会的主人杨元素。坐客无毡则寒,此句意不在写坐客之寒,而是在写主人之醉。主人既醉,则宾客之醉也可见。观主客的高情逸致,梅花的高格也不难想知。
“花谢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微酸已着枝。”末三句是说,酒已饮尽,花已赏够,春天悄悄来到人间。请看,离离的青梅,已经附着在梅花枝头。
“花谢酒阑春到也”,不是只一次宴集的时间,而是指自梅花开后,此等聚会,殆无虚日。歇拍二韵,“离离,一点微酸已着枝”,重新归结到梅,但寒柯玉蕤,已为满枝青梅所替代。咏梅花而兼及梅子,似属出格,但细察本意,是为了说明梅花的深可赏爱,直至时序暗换,微酸着枝,尚有爱赏之意。古人早有爱屋及乌之说,焉有爱梅花而不及梅子之理?何况不直说梅子而说“一点味酸”,诉之味觉形象,读来令人感到多么新颖可喜!整个下片,仍没有直接描写梅花的姿态、神韵与品格,但高人雅士为之流连忘返,逸兴遄飞,已经足以说明问题。
这首词主要是通过咏梅、赏梅来激励他于杨元素共事期间的一段美好生活和两人之间的深切友谊。这段生活,非梅花不足以喻其优雅;这种友谊非梅花不足以拟其高洁。故全词既不句句粘住在梅花上,也未尝有一笔怠慢了梅花,此即所谓不即不离,妙合无垠,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感觉。

附录《南乡子》苏轼
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蹋踏散芳英落酒卮。
痛饮又能诗。坐客无毡醉不知。花尽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微酸已着枝。

译文
疏疏的篱笆上,满是冬天的麻雀。它们争着飞到梅花树,欣赏白玉一样的梅花。忽见一群吃酒客人,来到梅花树下,麻雀惊飞踏散梅花,梅花落到酒杯里。
使君痛饮又能,醉后的客人坐雪地,雪水融化也不知。酒已饮尽,花已赏够,春天悄悄来到人间。请看,离离一丝暖气,已经附着梅花枝。

注释
杨元素:即杨绘,字元素。苏轼为杭州通判时,杨元素是知州。
柯:树枝。
蕤(ruí):花茂盛的样子。
酒卮(zhī):酒杯。
离离:繁盛的样子。

名家点评

杜丽萍:这首咏物词虽然是要写梅,却没有一句提到梅,这正是传统意义上咏物词最标准的写法。全词动静相宜,诗中有画,显示了苏轼高超的写作水平。和词通常较为难写,苏轼的这首词却并不比原词差,甚至更高一筹。

谢真元:苏轼的这首词就是和词的成功之作,既呼应原作,又有词人自己的感情,两者又能融合无间,正是大手笔的作品。

德刚:此词既不句句粘住在梅花上,也未尝有一笔不写梅花,可谓不即不离,妙合无垠。词中未正面描写梅花的姿态、神韵与品格,而采用了侧面烘托的办法来加以表现,显示了词人高超的艺术表现技巧。

张银华:全词虽不见一个"梅"字,却句句紧扣词题。

https://p1.ssl.qhmsg.com/t01dbee56131ba60cf6.pn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