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赏析
(2019-01-31 12:27:07)
标签:
宋词苏轼歌女心灵胸襟 |
《定风波》苏轼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六月,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王巩字定国,从苏轼学为文,因收受苏诗而遭牵连,被贬宾州(治所在今广西宾阳县南)监盐酒税。宾州当时属广南西路,为岭南地区,僻远荒凉,生活艰苦。王巩赴岭南时,歌女柔奴同行。三年后王巩北归,出柔奴劝苏轼饮酒。苏轼作此词赞歌女,其中可见歌女性格,也可看到苏轼的胸襟气度。
上片总写歌女。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这首词开头两句是说,常常羡慕这世间如玉雕琢般丰神俊朗的男子,就连上天也怜惜他,赠与他柔美聪慧的佳人。
先从其主人写起。“琢玉郎”,是指善于相思的多情种子,这里用以形容王巩。“点酥娘”。“分付”即交付,一本作“乞与”。“乞”有“与”义,与“分付”意同。“点酥娘”,“点酥”相当于现在的裱花工艺。“点酥娘“一语,本于梅尧臣诗,这里取梅诗的精神,夸赞柔奴的聪明工艺。“琢玉郎”、“点酥娘”,属对甚工。
“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上片后三句是说,人人称道那女子歌声轻妙,笑容柔美,风起时,那歌声如雪片飞过炎日的夏日使世界变得清凉。
“自”字紧承上句,专写柔奴,她能自作歌曲。苏词横放杰出,往往驰骋想象,构成奇美的境界。这里对“清歌”的夸张描写,表现了柔奴歌声独特的艺术效果。美好超旷的歌声发自于美好超旷的心灵。这是赞其高超的歌技,更是颂其广博的胸襟。笔调空灵蕴藉,给人一种旷远清丽的美感。
下片写柔奴的北归,重点叙其答话。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下片前三句是说,你从遥远的地方归来却看起来更加年轻了。笑容依旧,笑颜里好像还带着岭南梅花的清香。
换头承上启下,先勾勒她的神态容貌:“万里归来年愈少。”岭南艰苦的生活她甘之如饴,心情舒畅,归来后容光焕发,更显年轻。“年愈少”多少带有夸张成分,洋溢着诗人赞美历险若夷的女性的热情。“微笑”二字,写出了柔奴在归来后的欢欣中透露出度过艰难岁月的自豪感。“岭梅”,指大庾陵上的梅花,“笑时犹带岭梅香”,表现出浓郁的诗情。既写出了她北归时经过大庾岭这一沟通岭南岭北咽喉要道的情况
,又以斗霜傲雪的岭梅喻人,赞美柔奴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为下边她的答话做了铺垫。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末三句是说,我问你:“岭南的风土应该不是很好吧?”你却坦然答道:“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乡。”
最后写到词人和她的回答。先以否定的语气提问:“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陡转,使答语“此心安处是吾乡”更显得铿锵有力,警策隽永。这首词的结尾明显的带有王巩和柔奴遭遇的烙印,有着词人的个性特征。他歌颂柔奴身处困境而安之若素,和政治上失意的主人患难与共的可贵精神,同时也寄寓着作者自己随遇而安、无往不快的旷达情怀。
这首词写政治逆境出以风趣轻快的笔墨,情趣和理趣合二为一,写得空灵清旷,细腻柔婉。
附录《定风波》苏轼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翻译: 常常羡慕这世间如玉雕琢般丰神俊朗的男子(指王定国),就连上天也怜惜他,赠与柔美聪慧的佳人(指寓娘)与之相伴。人人称道那女子歌声轻妙,笑容柔美,风起时,那歌声如雪片飞过炎热的夏日使世界变得清凉。 你(指寓娘)从遥远的地方归来却看起来更加年轻了,笑容依旧,笑颜里好像还带着岭南梅花的清香;我问你:“岭南的风土应该不是很好吧?”你却坦然答道:“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乡。” 注释: 2.缀词:作词。 3.琢玉郎:卢仝《与马异结交诗》:"白玉璞里琢出相思心,黄金矿里铸出相思泪。"可知"琢玉郎"应指善于相思的多情男子,词中当用于形容王巩。 4.点酥娘:此处指柔奴。 5.清歌传皓齿:意指美妙的歌声从唇齿间传出。杜甫《听杨氏歌》"佳人绝代歌,独立发皓齿。" 6."云飞"句:意指柔奴的歌能使人的心境归于恬适安静。 7."此心"句:只要心安,便是家乡。此处也代表了苏轼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白居易《初出城留别》:"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苏轼当是受其启发。 |
前一篇:苏轼《定风波·红梅》赏析
后一篇:苏轼《南乡子·晚景落琼杯》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