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晏几道《临江仙·斗草阶前初见》赏析

(2018-12-21 12:12:55)
标签:

宋词

晏几道

怀人

哀愁

杂谈

《临江仙》晏几道

斗草阶前初见,穿针楼上曾逢。罗裙香露玉钗风。靓装眉沁绿,羞脸粉生红。
流水便随春远,行云终与谁同?酒醒长恨锦屏空。相寻梦里路,飞雨落花中。

这是一首深情款款的怀人之作。怀念一个已经离开自己的女子。这个女子大概是晏家相府中的一个婢女。 
“斗草阶前初见,穿针楼上曾逢。”这首词开头两句是说,当你在阶前与女伴斗草时我们初次相见,当你在楼上与女伴穿针时我们再次相逢。
有一天,她同别的姑娘在阶前斗草的时候,他第一次看见了她。斗草,据《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宋时,春日也有这种游戏。转眼又到了七夕,七夕,女子在楼上对着牛郎织女双星穿针,以为乞巧。这种风俗就从汉代一直流传下来。这天晚上,在穿针楼上,他又同她相逢了。
“罗裙香露玉钗风。靓装眉沁绿,羞脸粉生红。”上片后三句是说,那时你裙子上沾满露水,玉钗在头上迎风微颤;那时你靓妆照人,眉际沁出翠黛,羞得粉脸生出娇红。
这三句补叙两次见面时她的情态。以上既有泛写,又有细腻的刻画,一个天真美丽的女子形象如在目前。末句一个“羞”字,已微露情意。
上阕不过是寥寥五句,可是一句一景,一景一情,景中不仅有人,也有人物的感情透出;而且通过这情景交融的描写,又暗暗交代了双方的感情由浅入深,逐步递变。更妙的是,这个女子的音容笑貌,也仿佛可以呼之欲出。
进入下阕,时间已经是女子离开晏府之后了。中间留下一大段空白,到底他同她有过一段什么样的关系,发生过什么样的感情,小晏没有正面加以描写,但是,从小晏深情一片的忆念中,仍可探知一二。
“流水便随春远,行云终与谁同?酒醒长恨锦屏空。”下片前三句是说,不料年华似水,伊人亦如行云,不知又飘向何处,依附谁人了。每当夜阑酒醒的时候,总觉得围屏是空荡荡的。
“流水便随春远”,义兼比兴,说那人就象流水一样,随着春天的逝去而去远了。“春”也是象征他们的欢聚,可惜不能长久。“行云终与谁同”,用巫山神女“旦为行云,暮为行雨”(见《高唐赋》)的典故。“酒醒长恨锦屏空”,人早已走了,再也不回来了。可是那感情却一直留了下来,他永远也找不回能够填满这空虚的那一段温暖了。
“相寻梦里路,飞雨落花中。”末两句是说,在春雨飞花中,他独个儿跋山涉水,到处寻找那女子。尽管这是在梦里吧,他仍然希望能够找到她。
正因为她像行云流水,不知去向,所以只好在梦里相寻了。小晏是一位没落的贵公子,他的有些词还是能以同情而严肃的态度塑造底层女子的形象。这两句便有一种不能自已的真实情感,有意无意之间还向我们揭示了他心中有一种对美好事物执着追求的崇高情操。
这首词写情婉转含蓄。词人正面写了女子的初见、重逢,至于锦屏前的相叙,他俩更接近了,但词人没有正面描写,只是通过“锦屏空”来透露。梦中相寻路上的“飞雨落花”,这一句写得也很含蓄,不仅给梦境以迷蒙的色彩,而且含蓄的暗示出女子的遭遇和梦中难寻,同时还透露出小晏无可奈何的情怀,抒发了自己生活中的真正哀愁。

附录《临江仙》晏几道
斗草阶前初见,穿针楼上曾逢。罗裙香露玉钗风。靓妆眉沁绿,羞脸粉生红。
流水便随春远,行云终与谁同?酒醒长恨锦屏空。相寻梦里路,飞雨落花中。

译文

当你在阶前与女伴斗草时我们初次相见,当你在楼上与女伴穿针时我们再次相逢。少女踏青斗草游戏。只见你在阶前和别的姑娘斗草,裙子上沾满露水,玉钗在头上迎风微颤,那活泼唯美的情态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另一次是七夕,少女夜须穿针乞巧拜新月。我和你在穿针楼上重逢,只见你靓妆照人,眉际沁出翠黛,羞得粉脸生出娇红,我们两个人已是生情意,却道得空灵。不料华年似水,伊人亦如行云,不知去向了。

注释
临江仙,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原曲多用于咏水仙,故名。
斗草,古代春夏间的一种游戏。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但宋代在春社、清明之际已开始斗草。
穿针,指七月七日七巧节。《西京杂记》载:“汉宫女以七月七日登开襟楼,寄七子针”,以示向天上织女乞求织锦技巧,称之为“七巧节”。

“罗裙”句,七夕月夜,你身着罗裙,裙湿香露;头戴玉钗,鬓插香花,立于夜风之中。唐·温庭筠《菩萨蛮》云:“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 

“流水”句,从李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句化来,此处指女子去远,无处寻觅。
行云,这里用“巫山云雨”的典故。这里指心爱的女子行踪不定。
飞雨,微雨。

作者简介

晏几道(1030-1106,一说1038—1110 ,一说1038-1112),男,汉族,字叔原,号小山,著名词人,抚州临川文港沙河(今属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人。晏殊第七子。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性孤傲,晚年家境中落。词风哀感缠绵、清壮顿挫。一般讲到北宋词人时,称晏殊为大晏,称晏几道为小晏。《雪浪斋日记》云:“晏叔原工小词,不愧六朝宫掖体。”如《鹧鸪天》中的“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等等词句,备受人们的赞赏。

https://p1.ssl.qhmsg.com/t0135f8f55de78d773c.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