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孙洙《菩萨蛮·楼头尚有三通鼓》赏析

(2018-12-20 18:28:24)
标签:

宋词

孙洙

恼恨

玉堂

杂谈

《菩萨蛮》孙洙

楼头尚有三通鼓,何须抵死催人去!上马苦匆匆,琵琶曲未终。
回头凝望处,那更廉纤雨。漫道玉为堂,玉堂今夜长。

关于这首词,有一段本事:元丰中,孙洙官翰林学士。某晚,朝廷传命要他进院起草诏令,他却正在太尉李端愿家欢宴。当时李端愿的一位美貌侍妾正在弹琵琶为宾客助兴,孙洙也在兴头上,很不愿意离宴,但迫于朝廷宣命,不敢流连。他入翰林院草制后,就写了这首词,天一亮就派人送给李端愿,深表遗憾之情。事见宋洪迈《夷坚甲志》卷四,是据孙洙的曾外孙所述。宋鲁纾《南游记旧》亦载其事,而谓孙洙当晚在翰林院发病,六天后去世。所说与《夷坚甲志》有异,所录词亦有出入。
“楼头尚有三通鼓,何须抵死催人去!”这首词开头两句是说,城楼上还要敲三通鼓才能天亮,何必这么死命的催人走呢!
不说已过了二更,而说“尚有三通鼓”,表示离天亮还早,希望多玩一会儿;这流连不舍之意遭到阻抑,自然转化为“抵死催人去”的遗憾之情。抵死,犹言死命、拼命,形容竭力。对于皇帝宣召,竟是如此不情愿,可见这夜宴是何等令人乐而忘返了。
“上马苦匆匆,琵琶曲未终。”上片后两句是说,匆匆上马离开,美妙的琵琶曲还未演奏完毕。
一边匆匆上马,一边却还恋顾那美妙的琵琶声,深以未听到曲终为憾事。琵琶的诱人魅力来自那位弹奏的女子,言外蕴含着对其人的深情眷恋。然而迷人的女乐,终究抵不住皇帝的催逼,他只得无可奈何的上马离去了,但那声声琵琶似乎一直萦绕在耳际。
上片四句,一气流注,节奏快速,造成一种皇命催人、刻不容缓的气氛,以此来反衬不愿从命又不敢违命的矛盾和怨憾之情。
“回头凝望处,那更廉纤雨。”下片前两句是说,不时的回头望去,那蒙蒙的细雨模糊了视线。
过片余情未断。人虽已上马,心还留恋筵席间,一路上还在出神的回头凝望。但马跑得快,老天更不凑趣,又下起蒙蒙细雨,眼前只觉得一片模糊,宛如织就一张漫天的愁网,连人带马给罩住了。“廉纤雨”,蒙蒙细雨。“无边丝雨细如愁”,这廉纤的细雨,既遮断了视线,又搅乱了心绪;借景语抒情,情景凑泊而有蕴藉之致。
“漫道玉为堂,玉堂今夜长。”末两句是说,不要认为在玉堂供职是一种荣宠,今夜的玉堂却感到长夜难捱。
玉堂,翰林院的别称。在玉堂供职的翰林学士,是人们所羡慕的清贵之官,作者平时也许自以为荣宠,今夜却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无聊和索寞。
词人从一个充满美酒情歌的欢乐世界,硬生生的被抛到宫禁森严的清冷官署,这种心情变化,也许就像一个正在纵情游戏的儿童突然被父亲拉到书房去背书一样,其懊丧和恼恨可想而知。“玉堂今夜长”,大有长夜难捱之感。对照开头“城头尚有三通鼓”,同样是对于时间的感受,竟有如此不同的心理变化。这一起一结,也自然形成两种情景的鲜明对比,使得这首小词首尾相顾,有回环不尽之意。作者通过这样一件事所发出深沉的慨叹,还告诉我们:自由而欢乐的情感价值,是玉堂富贵之类所无法替代的。

附录《菩萨蛮》孙洙
楼头尚有三通鼓,何须抵死催人去!上马苦匆匆,琵琶曲未终,
回头凝望处,那更廉纤雨。漫道玉为堂,玉堂今夜长。
作者简介
 孙洙(1031-1079)字巨源,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北宋皇祐元年进士,授秀州法曹。迁集贤校理、知太常礼院,兼史馆检讨、同知谏院。熙宁四年,出知海州,元丰中官至翰林学士。元丰二年卒,年四十九。《宋史》、《东都事略》有传。著有《孙贤良集》,已佚。《全宋词》录其词二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