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梅尧臣《苏幕遮·草》赏析

(2018-11-30 18:18:21)
标签:

宋词

梅尧臣

得意

苦闷

杂谈

《苏幕遮·草》梅尧臣

露堤平,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後江天晓。独有庾郎年最少。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
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我国古代作家的一些名篇,往往是在立志胜过别人的同题之作的情况下产生的。张衡不满班固的《两都赋》,另作《二京赋》,“精思傅会,十年乃成”,终于使之成为京都赋中的大观。唐宋诗词中这类例子更是不胜枚举了。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七《乐府·咏草词》云:“梅圣俞在欧阳公座,有以林逋《草词》‘金谷年年,乱生春色为谁主’为美者,圣俞因别为《苏幕遮》一阕云云。欧公击节赏之。”梅尧臣的这首词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露堤平,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这首词开头四句是说,堤坝上的绿草含水带露,远处的房屋在如烟春色的掩映下若隐若现。雨后天色变晴,江水开阔,到处都是萋萋的芳草。
开头四句写春草的芊绵可爱。“露堤平,烟墅杳”从具体的风景点上着笔:笔直的大堤上绿草如茵,望去平崭崭一片,白色的露水在晨光中闪烁,像缀在绿茵上的真珠。远处的一座别墅,在如烟的嫩草掩映之下,若隐若现。“乱碧萋萋”是总写一笔。环顾四周,到处是萋萋的绿草,仿佛整个世界都被染绿了。“雨后江天晓”,是用特定的最佳环境来点染春草的精神。雨后万物澄鲜,春草当然更为嫩绿葱倩;江天是何等开阔蔚蓝,无边的春草与它配置在一起,千里一色,正好相得益彰。晓风轻拂,空气清新。一派蓬勃的生机,伴随着浓郁的春意,簇拥出一个风度翩翩的少年。
“独有庾郎年最少。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上阕后三句是说,离乡宦游的才子少年成名,他穿上及地的青色章服,衣服的颜色与嫩绿的草色互相映衬,十分相宜。
这三句由物及人,由景入意。“庾郎”本指庾信。庾信是南朝梁代文士,使魏被留,被迫仕于北朝。庾信留魏时已经四十二岁,当然不能算“年最少”,但他得名甚早,“年十五,侍梁东宫讲读”。这里借指离乡宦游的才子。梅尧臣的诗名与才华,很早就露尖,又于二十岁时由门荫入仕。如果把“庾郎”看作是作者自喻,也未尝不可。“窣地春袍”,指踏上仕途,穿起拂地的青色章服。宋代六、七品服绿,八、九品服青,刚入仕的年轻官员,一般都穿青袍。由绿草而联想到春袍,与庾信的《哀江南赋》有些关系。《哀江南赋》云:“青袍如草,白马如练。”春袍、青袍,实为一物,用在这里形容宦游少年的英俊风貌。
如果说,上阕用遍地的春草衬托出一个宦游少年的春风得意之态的话。那么下阕主要抒写宦游少年春尽思归的情怀。
“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下阕前四句是说,芳草把路边的一个又一个的长亭连接起来,使得远道凄迷。那萋萋的芳草,仿佛是在埋怨宦游的王孙公子已经忘记了归期。
“接长亭,迷远道”,即李白《菩萨蛮》词末二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之意。在茫茫的宦海中,到处潜伏着政治风险,无法预卜凶吉,也看不到自己的归宿。这时,《楚辞·招隐士》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传统思想悄悄的爬上心头“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词人用自怨自艾的语调表达了强烈的归思。
“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末三句是说,眼看梨花落尽,春天马上又要过去了。日光渐暗,暮霭沉沉,那翠绿的青草也似乎变得老了。
词人以自然界的春色的匆匆归去,暗示自己仕途上的春天也正在消逝。梅尧臣由荫门入仕以后,曾应试进士,没有及第。他担任的官职也不过是主薄、知县、幕僚之类,仕途极不得意。词的结尾两句“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渲染了残春的迟暮景象。“老”字与上阕的“嫩”字遥相呼应。于春草由“嫩”变“老”之中,暗寓伤春之意,而这也正是诗人嗟老、倦游心情的深刻写照。
梅尧臣在艺术上主张“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这首词用“平”、“烟”、“萋萋”,状草之形;用“碧”、“嫩”、“翠”状草之色;又用映衬手法写出草的神与情,或实或虚,都鲜明如画,历历在目。词中抒写了作者初仕的得意情态和后来倦于宦游、春末思归的苦闷心绪,但这一切只是在精心描绘的意境中微微透出,让读者在言外得知,因此这是一首较好的体现作者自己艺术主张的佳作。

附录《苏幕遮·草》梅尧臣
路堤平,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後江天晓。独有庾郎年最少。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
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译文
堤坝上的绿草含水带露,远处的房屋在如烟春色的掩映下若隐若现。雨后天色变晴,江水开阔,到处都是萋萋的芳草。离乡宦游的才子年少成名,他穿上及地的青色章服,衣服颜色与嫩绿的草色互相映衬,十分相宜。
芳草把路边一个又一个的长亭连接起来,使得远道凄迷。那萋萋的芳草,仿佛是在埋怨宦游的王孙公子已经忘记了归期。眼看梨花落尽,春天马上又要过去了。日光渐暗,暮霭沉沉,那翠绿的春草也似乎变得苍老了。

注释
苏幕遮:唐教坊曲名,来自西域。后用为词牌名。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四仄韵。
墅:田庐、圃墅。杳:幽暗,深远,看不到踪影。
萋萋:形容草生长茂盛。
庾郎年最少:庾郎本指庾信。庾信是南朝梁代文士,使魏被留,被迫仕于北朝。庾信留魏时已经四十二岁,当然不能算“年最少”,但他得名甚早,“年十五,侍梁东宫讲读”(《庾开府集序》)。这里借指一般离乡宦游的才子。
窣(sū)地:拂地,拖地。窣:拂,甩动。窣地春袍:指踏上仕途,穿起拂地的青色章服。宋代六、七品服绿,八、九品服青。刚释褐入仕的年轻官员,一般都是穿青袍。春袍、青袍,实为一物,用这里主要是形容宦游少年的英俊风貌。
嫩色宜相照:指嫩绿的草色与袍色互相辉映,显得十分相宜。
长亭:古路旁亭舍,常用作饯别处。《白孔六帖》卷九有“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一切经音义》有“汉家因秦十里一亭。亭,留也”。
王孙:贵族公子。
落尽梨花春又了:化用李贺《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三月》句:“曲水飘香去不归,梨花落尽成秋苑。”

名家点评

宋代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七《乐府·咏草词》云:梅圣俞欧阳公座,有以林逋词“金谷年年,乱生春色准为主”为美者,圣俞因别为《苏幕遮》一阕云云。欧公击节赏之。

清代王国维人间词话》评:人知和靖《点绛唇》、圣俞《苏幕遮》、永叔《少年游》三阕为咏春草绝调。

作者简介

梅尧臣(1002~1060),北宋诗人。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名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宋仁宗皇祐三年(1051年)召试,赐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世称梅都官。诗主平淡,多反映现实生活和民生疾苦,以矫宋初空洞靡丽之诗风,与苏舜钦齐名,世称“苏梅”。有《宛陵先生集》,词存二首。

https://p1.ssl.qhmsg.com/t01cc1543678917481b.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