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仙子》敦煌曲子词
燕语莺啼三月半,烟蘸柳条金线乱。五陵原上有仙娥,携歌扇,香烂漫,留住九华云一片。
犀玉满头花满面,负妾一双偷泪眼。泪珠若得似珍珠,拈不散,知何限,串向红丝应百万。
这阕词出自《云谣集杂曲子》,作者已不可考,从文字风格看,确如王国维所说:“当是文人之笔。”(《评云谣集》),与其他敦煌词相比,它是不甚“质俚”的。
“燕语莺啼三月半,烟蘸柳条金线乱。”开头两句是说,暮春时节燕子叫黄莺啼,烟柳绿条蒙蒙袅袅卷弄着。
开头两句,交代了时间和环境。三月中旬,阳春烟景,正是万物向荣,燕语莺歌的美好时节,此时此景,自然会有青年男女的欢会。
“五陵原上有仙娥,携歌扇,香烂漫,留住九华云一片。”这四句是说,五陵原上的姑娘犹如仙娥,手持歌扇,身上散发着烂漫的浓香,她的歌声可以把行云留住。
在这里,五陵原上那位手持歌扇的仙女,不呼自出了。五陵,汉时长安豪门贵族聚居地,景色优美,惯常是青年男女游冶的地方,这里是借指。仙娥,是美丽的歌女。应该说,这姑娘够美、够好了,够值得青年们迷恋了!“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白居易《琵琶行》),此时此地,将会顺理成章的出现戏剧性的场面吧。
“犀玉满头花满面,负妾一双偷泪眼。”下片前两句是说,满头珠玉装饰的姑娘好似花一般,有谁能理解她的愁苦?暗自相思双眼泪水涟涟。
过片事情出乎意料,尽管贵重的首饰插戴满头,脸上笑靥如花,可是这同她那暗中偷弹珠泪的双眼是多么不调和!原来她是过着强颜欢笑的生活。至于所因何事,没有说明,也无须说明。
“泪珠若得似珍珠,拈不散,知何限,串向红丝应百万。”末四句是说,那串串泪珠就像珍珠,拈不散数不清,用红丝串上应有上百万。
这四句是她的内心独白。以珠泪之多,表中心之苦这么多的泪,只能偷弹,则心中更苦。四句纯从“泪”字生发,从“珠”字取譬。“拈”、“散”、“串”三字都是说珠,而借珠说泪。“珠泪”这个常人使用过千万遍的普通词语被轻巧的拿过来,又神奇的化开去,濡染大笔何等淋漓!为古来写泪文字所未见。
本词刻画一个歌女的仪态和内心。开头推出了一个颇为热烈的场面,似乎还要说一点故事情节,可是终于没有说,就结束了,留下一个悬念让读者自己去想。这种小品式的作品,所取的虽然只是一景、一物、一人、一事,然而由于作者选材的巧妙,表现得当仍旧能带给读者以优美的艺术享受。
附录《天仙子》敦煌曲子词
燕语莺啼三月半,烟蘸柳条金线乱。五陵原上有仙娥,携歌扇,香烂漫,留住九华云一片。
犀玉满头花满面,负妾一双偷泪眼。泪珠若得似珍珠,拈不散,知何限,串向红丝应百万。
注释
①烟:笼翠在柳树上的云气。蘸(zhàn):沾染。金线:形容嫩黄的柳枝。
②五陵:指西汉高帝、惠帝、景帝.武帝、昭帝五个皇帝的陵墓,在今咸阳市附近,由于地近长安,为游览胜地。仙娥:词中描写的女主人公。"娥",美女。
③九华:九华山,在今安徽省青阳县西南。
犀玉:华贵的首饰。花:花钿。《唐摭言》卷十引谚:"白头花钿满面,不若徐妃半妆"。
译文
暮春时节燕子叫黄莺啼,烟柳绿条蒙蒙袅袅在弄眷。五陵原上的姑娘犹如仙娥,手摇着歌扇,香气烂漫,姑娘的心上人已经远去,留住的只是九华山的一片空云。
满头珠玉装饰的姑娘好似花一般,有谁能理解她的愁苦?暗自相思双眼泪水涟涟。那串串眼泪就像珍珠,拈不散数不清,用红丝串上应有上百万。
名家点评
刘永济《唐五代两宋词简析》:此亦怨词也。末尾设想甚奇。
任半塘《敦煌歌辞总编》卷一:此首乃游女情辞,特点在下片诡喻奇譬,但情未必真耳。其首句"犀玉"云云,与后五句不贯,疑非原文,是书手误羼,待校。(节)王国维于一九二。年见此辞,赏为"婉转深刻""深峭隐秀""堪与飞卿端己抗行",此所赏皆非赏民间文艺者,为皮相之谈可知。此辞虽因叶韵相同,内容又近,而认为双叠之调,在遣辞方面上下片各有一境:上片一气呵成,"仙娥"已翩翩于纸上,笔致融浑,使下片"其实难副"。下片"负妾"者乃人,非物,接在"花"与"玉"下,如何融贯?故疑"犀玉"句非原文。且以花玉堆砌头面,成何美质,尚堪驻九华之云不飞欤?"游女"游戏情场,择肥而媚,百万真珠,其所望也。惟恨情之真不如珠之真,泪珠终不能换真珠耳。自居易诗日:"莫染红丝线,徒夸好颜色,我有双泪珠,知君穿不得。"--老实可怜,却具真情。苏轼有旬日:"泪眼无穷似梅雨,一番匀了一番新",--何其渺小!知民间文艺不可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