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珣《南乡子·烟漠漠》赏析
(2018-09-02 19:17:15)
标签:
唐宋词李珣乡愁鹧鸪杂谈 |
《南乡子》李珣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乡土,永远牵系人心。他张开无边无际的蛛网,用乡情的细丝,日夜不舍的捕捉旅人的乡梦。而乡梦,对旅人来说,是无所不在的。在这首词里,相思徘徊在迷蒙的暮霭里,在凄冷的雨声里,在落花里,在鹧鸪声里,在杨柳岸边的舟船中,在野渡头,在潮来潮去的水声中,亦在阑珊的春色里。人类有某些感情需要某种独特的景物作触发剂,唯独乡思,似乎是蕴藏在所有景物之中。乡思,对旅人说,天上人间,无所不在。今人如此,古人更是如此。
这首《南乡子》那是一幅着墨不多的水墨画,一片江乡暮春景色,却被作者弄得满纸春愁。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这首词前三句是说,烟雾苍茫,风雨凄迷。岸边的花儿已凋谢,只听得鹧鸪声声啼。
说起来,烟当然漠漠,而雨却未见得人人都觉着凄凄。以愁眼看世界,雨亦不免凄凄。至于岸花零落,当然是自然现象,但斯时也故有斯落也,它自落它的,根本不买任何人的账,看落花泛乡愁的人,即使给他看花开,他也只会看到开的仍是“乡愁”。或许有人会说,这是点明时间。但是应该指出的,乡愁与时间全不相干,没有人能够证明,乡愁只能在某个时间才会产生。作者只是把他无处发泄的思乡之情,像喷泉一样喷射,谁碰上也免不了成为“愁根恨苗”。作者的感情,使大自然的一切改变了客观的面目。只有这样,才能从这些被扭曲了的事物上表现出作者内心的感情。鹧鸪,在文学史上是被冤枉了的典型,只为它的叫声像是“行不得也哥哥”,被千古以来的游子所怨恨,虽然因此它获得了文学上的生命,也被蒙上了一个多事的声名。若说,这都是误会,那是科学家的意见,不是谈艺术;若说这都是感情作怪,在文学史上那些受人欢迎的诗词,又哪些不是感情作怪的产物呢?没有感情,就没有文学。
“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后三句是说,远方的来客乘着一叶扁舟靠近荒野渡口,这种地方最容易引发阵阵乡愁。看江上潮水已退水面平静,时间已到暮春的时候。
野渡扁舟,水平潮退,是不得不思乡之处,客路风雨,又值春事阑珊,又是不得不思乡之时。野渡凄寂无人,不堪鹧鸪的啼声。前后照应,结构完整,字少思深,平易感人。
《南乡子》李珣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注释
⑴南乡子: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原为单调,有二十七字、二十八字、三十字各体,平仄换韵。
⑵漠漠:烟雾迷蒙的样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⑶凄凄:寒凉貌。《诗经·郑风·风雨》:"风雨凄凄,鸡鸣喈喈。"
⑷鹧(zhè)鸪(gū):鸟名。形似雌雉,头如鹑,胸前有白圆点,如珍珠。背毛有紫赤浪纹。足黄褐色。以谷粒、豆类和其他植物种子为主食,兼食昆虫。为中国南方留鸟。古人谐其鸣声为"行不得也哥哥",诗文中常用以表示思念故乡。
⑸扁(piān)舟:小船。临野渡:靠近荒野渡口处。
⑹水平:水面平静。
译文
烟雾苍茫,风雨凄迷。岸边的花儿已凋谢,只听得鹧鸪声声啼。远方的来客乘着一叶扁舟靠近荒野渡口。这种地方最容易引发阵阵乡愁。看江上潮水已退水面平静,时间已到暮春时候。
前一篇:李珣《巫山一段云(二首)》赏析
后一篇:李珣《南乡子·乘彩舫》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