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冠子》韦庄
昨夜夜半,枕上分明见。语多时。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
半羞还半喜,欲去又依依。觉来知是梦,不胜悲。
韦庄在五十九岁中进士以前,生活贫困,饱尝流离失所之苦。这样的生活经历使他较多接触民间,能向民间词学习。他的词明白如话,词意直婉,较少雕琢削刻之痕,与“花间派”的温庭筠等文人词有较大差异。敦煌曲子词里有几首同咏一事的联章体,韦庄的这两首《女冠子》(另一首起句为“四月十七”)就是学习民间词风格和体裁的联章体,前后相关,一题两作。值得注意的是,这两首词的主人公身份不同,“前一首说‘别君时’,是从女的方面写;后一首说‘桃花依旧面’,是从男的方面写”(夏承焘、盛弢青《唐宋词选》),这在联章体诗词中是很少见的。
“昨夜夜半,枕上分明见。”这首词开头两句是说,昨天深夜里,你在我的梦里翩然出现了。
头一句点明入梦的时间是“昨夜夜半”,至于昨夜是否为“四月十七”,无从揣测,不过就两情相通两意浓而言,说他碰巧是那个前别的周年纪念日,也在情理之中。梦境一般虚无缥缈,此梦却很“分明”。“分明”虽贯穿于梦中,其源却使人想到来自实境。正由于主人公日思夜想,意中人才会音容常新,活在脑海里,出现在梦中。可见他也是一位同少女同样痴情的有情郎。这两句交代入梦,仅仅拉开帷幕,已经露出明朗的色调。
“语多时。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这三句是说,我们说了好多好多的话,发现你依旧还是那么美丽、可爱,像从前一样面若桃花,频频低垂的眼睑,弯弯的柳眉。
这是一个旖旎的梦。从绵绵情话开始,到依依欲别为止。恩爱缠绵,充满柔情蜜意。梦中那位少女,尤其显得楚楚动人。“语多时”,明写千言万语,暗扣山高水长阔别已久。“桃花面”、“柳叶眉”是旧时对美女容貌的形容,那位少女习惯于低首敛眉,在前一首的现实中和这一首的梦中是一致的。前首“忍泪”十字重在刻画情态,这里“依旧”十字重在反映容貌,两者互为补充,使少女的形象形神兼备。
“半羞还半喜,欲去又依依。”这两句是说,看上去好像又有些羞涩,又有些欢喜。该走时却又频频回首,依依不舍。
“半羞半喜”,少女的娇羞情态如绘。“欲去依依”,看来是单写少女,其实也包括男主人公。两人难分难解,多么希望留住这美好的时光!整个梦境写得一往情深。
觉来知是梦,不胜悲。末两句是说,直到醒来才觉得是大梦一场,身边依然空空,形单影只的我心中不觉涌起难忍的悲哀。
正当两情缱绻之际,梦醒了,跌回到严酷的现实中,依旧是形单影只,孤棲独宿。一个“知”字品出万般凄凉况味,原来当时并不知在梦中!梦境作如是观,而从前他们俩花前月下的美景也未尝不可作如是观。这个“知”字大有顿悟之感,所以不觉悲从中来,感慨万千。煞尾两句浓重的悲伤与前面七句甜美的乐形成极其鲜明的对照,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词的上下片一般都自成段落。这一首在结构上比较别致,一气呵成,没有过片的痕迹。全词脉络分明,层次清楚,深衷浅貌,语短情长。
附录《女冠子》韦庄
昨夜夜半,枕上分明见。语多时。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
半羞还半喜,欲去又依依。觉来知是梦,不胜悲。
译文
昨天深夜里,你在我的梦里翩然出现了。我们说了好多好多的话,发现你依旧还是那么美丽、可爱,像从前一样面若桃花,频频低垂的眼睑,弯弯的柳叶眉。
看上去好像又有些羞涩,又有些欢喜。该走时却又频频回首,依依不舍。只到醒来才知道是大梦一场,身边依然空空,自己依然是形单影只的一个人,心中不觉涌起难忍的悲哀。
注释
女冠子:词牌名。
桃花面:据孟棨《本事诗·情感》载:唐诗人崔护尝于清明独游长安城南,见一庄居,有女子独倚小桃柯伫立,而意殊厚。来岁清明,崔又往寻之,刚门扃无人,因题诗于左扉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后遂以“桃花面”来表示所思念的美女。
柳叶眉:如柳叶之细眉,这里以“眉”借代为“面”,亦是“低面”的意思。
依依:恋恋不舍的样子。
胜:尽。
名家点评
明代汤显祖:直书情绪,怨而不怒,《骚》《雅》之遗也。但嫌与题义稍远,类今日之博士家言。(明汤显祖评《花间集》)
近代刘永济:此二首乃追念其宠姬之词。前首是回忆临别时情事,后首则梦中相见之情事也。明言“四月十七”者,姬人被夺之日,不能忘也。(《唐五代两宋词简析》)
近代李冰若:韦相《女冠子》“四月十七”一首,描摹情景,使人怊怅。而“昨夜夜半”一首稍为不及,以结句意尽故也。若士谓与题意稍远,实为胶柱之见。唐词不尽本题意,何足为病。(《花间集评注·栩庄漫记》)
近代詹安泰:妙语生成,丝毫不见雕琢的痕迹,而款款深情,自然流露出来……这二首应该是同时写的,前首由作别时的情态写到别后的难堪,“空有梦相随”;后者紧接着由“梦相随”的情态写到梦觉后的难堪,“不胜悲”。线索分明,结构严谨。前首的“忍泪”两句和后首的“半羞”两句,从形象的精细刻画中来展现出无比深切的爱情,尤其具有十分动人的感染力。(《詹安泰词学论稿》)
https://p1.ssl.qhmsg.com/dmfd/177_99_80/ss/40_130/t012392d804820cdfa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