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这首小令相传是李煜亡国之前的作品。有的研究者甚而指实说,它是李煜请求宋太祖放还他的七弟从善而不可得的时候写的。如果把作者的《却登高文》等联系起来看,这种说法是有其可信之处的。但是从作品本身具有的深远境界和美学价值出发,却宁可把它的内容和含义理解的更宽泛一些。这是一首代离人抒发愁恨的名篇。从作者的创作动因来讲,的确是很可能对景伤怀,枨触了内心深处对某一亲近者的想念之情,因而提笔成章的。不过,在创作的过程中,作者以对所取的素材进行了高度的概括、提炼和集中,在对自己的具体生活内容的抒写里,已经呈现了人们处于类似环境时通常会兴发的情景感受,具备了一定的共性特征。由此可见,在欣赏这首词时,大可不必过多的牵涉它的“本事”与具体历史环境,而应着眼于它绝妙的抒情意境与精彩的表达艺术。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这首词开头两句是说,离别以来,春天已经过去一半,映入目中的景色掠起柔肠寸断。
词一开头脱口而出,直吐真情,而属辞秀雅,天然可爱。这两句概括性强,总摄全篇,下文具体抒情内容,皆已暗藏于此。“别来”与“愁肠”二语,交代了所抒发的情感内容——离愁别恨。“春半”点明时间。“触目”二字警醒,后面的景物描写与生动比喻,都由此生发出来。更有一“断”字夸张的形容别情之浓重,为全篇笼罩上哀婉凄绝的抒情基调。
“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这两句是说,阶下落梅就像飘飞的白雪一样凌乱,把它拂去了又飘洒得一身满满。
两句即承“触目”二字而来,以眼前实景来渲染满怀愁苦。落梅如雪,这是写的白梅花,因其开花较迟,故春半之时尚纷纷飘落。这两句描摹逼真,细节生动,宛然电影中的一个烘托人物心境的特写镜头。试看:香阶之下,落梅如雪;落花之中,一人痴立。此人面对无情的落花,悬想远方的亲人,伤春念别之情,不能自已。他低徊几许,怅恨再三,落花洒满了他的身子,他下意识的将它们拂去;然而树上不断落下花瓣,又将他的衣襟沾满······这落不尽、拂不尽的梅花,犹如他心中驱不散、挥不走的离愁,使他难堪极了,痛苦极了!这里看似写景,实则以景物暗喻人情。愁恨之欲去仍来,犹如落花之拂了还满。一个情景合一的深婉境界,将离人愁肠欲断的内心悲痛形象化的展现在每一个读者面前。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这两句是说,鸿雁已经飞回而音信毫无依凭,路途遥远,要回去的梦也难形成。
下片头两句,言浅意悲:“别来”“音信无凭”是第一层悲哀,“别来”“归梦难成”是第二层悲哀,两层悲哀相纠结,抒情主人公不胜翘首远望之苦的形象已经隐现于字里行间。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末两句是说,离别的愁恨正像春天的野草,越行越远它越是繁生。
结尾两句,登高望远,情怀更恶,遂将眼中景、心中恨、意中人打并在一起,以物喻情,推出了全篇最有特色的一个情景交融的妙境。用春草来作比喻,既贴切,又生动,还具有意蕴的多层性。春草之一望无际,象征离恨之绵绵而远;春草之细碎浓密,象征离恨之盘曲郁积;春草之随处而生,象征离恨之浩渺无垠;如此等等。这样的警句,启人心智,导人遐想,给人以无穷的审美感受。能做出如此生动的比喻,写出如此深婉的意境,当然首先在于李煜对所怀念的人有极为深挚的感情,从真性情中流露出真文字,但也与他善于体物言情的深细精炼的艺术功力密切相关。
附录《清平乐》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译文
离别以来,春天已经过去一半,映入目中的景色掠起柔肠寸断。阶下落梅就像飘飞的白雪一样零乱,把它拂去了又飘洒得一身满满。
鸿雁已经飞回而音信毫无依凭,路途遥远,要回去的梦也难形成。离别的愁恨正像春天的野草,越行越远它越是繁生。
注释
春半:即半春,春天的一半。别来春半:意思是,自分别以来,春天已过去一半,说明时光过得很快。
柔肠:原指温柔的心肠,此指绵软情怀。
砌(qì)下:台阶下。砌,台阶。落梅:指白梅花,开放较晚。全句意思是,台阶下飘落的白梅花犹如雪片纷飞。
拂了一身还满:指把满身的落梅拂去了又落了满身。
雁来音信无凭:这句话是说鸿雁虽然来了,却没将书信传来。古代有凭借雁足传递书信的故事。无凭:没有凭证,指没有书信。
遥:远。归梦难成:指有家难回。
恰如:《全唐诗》、《古今词统》、《古今诗余醉》等本中均作“却如”;毛本《尊前集》中作“怯如”。
更行更远还生:更行更远,指行程越远。更,越。还生,还是生得很多。还,仍然,还是。
名家点评
俞平伯:(路遥归梦难成句):"梦的成否原不在乎路的远近,却说路远以至归梦难成,语婉而意悲。"(《唐宋词简释》)。另有:"于愁则喻春水,于恨则喻春草,颇似重复,而'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长句一气直下,'更行更远还生',以短语一波三折,句法之变换,直与春水春草之姿态韵味融成一片,外体物情,内抒心象,岂独妙肖,谓之入神也。虽同一无尽,而千里长江,滔滔一往,绵绵芳草,寸接天涯,其所以无尽则不同尽也。词情调情之吻合,词之至者也。"(《论诗词曲杂著》)
https://p1.ssl.qhmsg.com/t01de8df60f9d6b9d8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