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南》李煜
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暮: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
“闲梦远,南国正春秋。”这首词开头两句是说,闲梦幽远,南唐故国正值秋高气爽的清秋。
李煜入宋以后寄托他亡国哀思的词,有不少是回忆他梦中情景的。这首《望江南》,常被解释做梦中游江南所见。不过,认真寻味,似乎又不是记梦。因为从开头的这个三字句“闲梦远”看,也可说作者陷入深沉的愁思中,精神迷离倘恍,那如烟的往事,虽仍萦回脑际,可是却如梦一样的远不可追了。再从梦的具体内容来看,“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过着极度奢侈生活的李煜,他入宋以后思念的多是他往日里的生活情景。南国,指江南。宋太祖开宝四年(971),李煜遣弟朝贡于宋,去唐号,称“江南国主”,改印文为“江南国印”。江南,也即是他念念不忘的故国。写“故国”,他只是说此时的“南国”正是“清秋”。可是此刻的自己呢?作者一个字也没有写。这种手法,在李煜的词中是很常见的。如果了解李煜的身世,便不难想象得到。所以把词的前两句联系起来看,可以说此时被幽禁在小楼上的李煜,正愁肠百结,神驰千里之外了。
“千里江山寒色暮,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这后三句是说,辽阔无际的江山笼罩着一片淡淡的秋色,美丽的芦花深处横着一叶孤舟,悠扬的笛声回荡在洒满月光的高楼。
南国的清秋使人萦怀,这是从大处落墨。李煜从宋太祖建隆二年(961)从他父亲中主李璟手里接过政权,南唐已经去除帝号三年,改称国主,不过三千里地的山河还维持了近二十年。这里说“千里”既见出秋来江山之寥廓,更表示出对国土的思念之情。“寒色暮”是对寥廓秋景的描绘,接下来所写的是这清秋暮色天地里两件具体典型的事物。一件是“芦花深处泊孤舟”。芦花洁白如雪,丛生拢聚,而一叶孤舟就稳稳的隐藏在它的“深处”。这种超然尘世之外,放浪江湖之间的生活,李煜虽不曾亲身体验过,但从前人诗文里,图画里,是见得多的,对比他此刻的身遭囚禁,这“芦花深处泊孤舟”,毕竟是世外桃源,谁说他不会心向往之。“笛在明月楼”。这更是一番清幽别致的景色。明月满楼,笛韵悠扬,多么令人留恋的境界。如果说上句是“旅人之秋”,这句便是“居人之秋”。但无论是或旅或居,虽略带凄清的色调,景色却是美丽迷人的。
这首词在构思上以少总多,以小见大,南国的清秋虽只写了简单的两三件,却是纤尘不染,清雅绝俗而令人心向往之。这些最具有典型意义的景物、情事,对于如今的李煜来说,只能是梦中神游,心向往而不可得,可见自由是多么的宝贵。全篇朴素自然,神行纸上。
附录《望江南》李煜
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暮,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
闲梦幽远,南唐故国正值秋高气爽的清秋。辽阔无际的江山笼罩着一片淡淡的秋色,美丽的芦花深处横着一叶孤舟,悠扬的笛声回荡在洒满月光的高楼。
望江南:此词调名一作“望江梅”,又作“忆江南”。李煜此词调名下共二首,《花草粹编》置于《望江南》下,未析为二首。《全唐诗》、《历代诗余》将此调下二首与《望江南》二首归为一调,计为四首。
闲梦远:闲,指囚禁中百无聊赖的生活和心情。梦远,指梦见遥远的地方,也指梦长。
南国:一般指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这里指南唐国土。
清秋:天高气爽的秋天,指深秋。唐杜甫《宿府》有“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句。
寒色:指自然景物在寒冷时节的颜色,即秋色。暮:萧本二主词等本中作“远”。
芦花:芦苇花絮。隋江总《赠贺左丞萧舍人》有“芦花霜外白,枫叶水前丹”句。泊:停泊,停放。
笛在月明楼:全句意谓笛声发自于月光照耀下的高楼。月明:月光明照。
名家点评
陈廷焯《词则·别调集》卷一评曰:“寥寥数语,括多少景物在内。”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写江南秋景,如一幅绝妙图画。”“张若虚诗云‘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亦兼写行客与居人两面。后主词,正与之同妙。”[3]
刘熙载:“词之妙,莫妙于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艺概·词曲概》)
http://img.ziyuanku.com/upload/article/2016/201607/672b59c01bea4376aa21c1f183c69dad.jpg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