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李晔
登楼遥望秦宫殿,茫茫只见双飞燕。渭水一条流,千山与万丘。
远烟笼碧树,陌上行人去。安得有英雄,迎归大内中?
这首词是晚唐皇帝李晔(庙号昭宗)所作。据《旧唐书·昭宗纪》说,乾宁三年(896),凤翔节度使李茂贞攻长安,李晔逃奔华州(治所在今陕西华县),受制于华西节度使韩建,心绪烦乱郁闷。“七月甲戍,帝与学士、亲王登齐云楼,西望长安。令乐工唱御制《菩萨蛮》词,奏毕,皆泪下沾襟。”从写作经过来看,这是一首比较典型的为情造文之作。
“登楼遥望秦宫殿,茫茫只见双飞燕。”词的开头两句是说,登上华州齐云楼,西望皇都长安,一片苍茫无际,只有燕子双双飞落其间。
首句直笔陡起,如开门见山。古人登楼,一自王粲写作《登楼赋》之后,往往与无穷的忧愁联系在一起。李晔贵为天子,却被叛臣凌逼,仓皇避难华州,其内心的忧愤,不难想见,何况华州节度使韩建早有不臣之心,更使李晔于忧愤之外,还有危惧之感,亟盼返回京师。但其时京师尚在叛臣控制之下,欲归不得,只能以“遥望”暂慰渴望之劳。“秦宫殿”实指唐宫殿。借秦说唐,自有难言之隐。那是因为封建帝王不能不顾及自己的体面,长安本属秦地,说秦宫殿,可稍掩饰一下眼下政衰世乱、銮舆播迁的耻辱。华州与长安相距百余里,齐云楼虽高,也为目力所不及,故次句但云“茫茫只见双飞燕”。“茫茫”,为辽阔广远的样子。在这辽阔旷远的秦川上,只见燕子双飞。燕子微物,本非日理万机的天子所当留意,但今日的情形与往日不同,长安宫殿既然不可望见,则能见到似曾在宫殿的画梁上构巢停息的燕子,也是一种聊胜于无的安慰。写景至此,对长安宫的日夜思念而形成的一种纠结不解之情,已经尽在这一言之中了。
“渭水一条流,千山与万丘。”这两句是说,渭水滔滔,从西向东奔泻,仿佛是一根白线,千山万丘连绵起伏,高低参差,零乱错杂。
继写入目的大景远景。渭水连接着长安与华州两地。居高临下,只见一条浊流从西向东奔泻。这在一般人看来,原属平常之事,而今日的李晔正当愁肠百结之时,便觉得自己的满腔愁思,恰如流泻的渭水,激荡不平,无有穷已。更有甚者,从华州西望,在广袤的原野上,还有那些高高低低、垒垒块块的千山万丘。且不说长安宫殿无由得见正是因为这些山丘的掩蔽遮挡;就说这等凌乱错杂的物象,在作者本来纷乱如麻的心理上平添了无数的烦躁和压抑,也已经够难受的了。
“远烟笼碧树,陌上行人去。”这两句是说,原野上的云雾烟气,将碧绿的树木笼罩,田间的路上行人点点,匆匆而去。
过片两句虽然也是写遥望所见,但感情内容已经进一步深化。作者力图从无可奈何的忧愤中挣脱出来,以求改变这种类似拘囚的境遇。他的目光已由遥望宫殿,转向探寻出路。这种探寻是徒劳的。远望天际,唯见烟笼碧树而已。这凄迷的景象,犹如团裹于心头的愁云惨雾,挥之不去。这个时候,唐朝国运日衰,积重难返,无土不藩,无蕃不叛,四海之内,没有唐帝托足之地。近看楼下,虽有行人往来,怎奈各自匆匆而去,更无一个半个可用之人,李晔处此困境,虽有迫切盼望救助之心,而终无可盼可助之人。因而从结尾处终于从内心深处发出痛心疾首、悲怆欲绝的呼声:
“安得有英雄,迎归大内中?”末两句是说,怎么样才能盼得一个济世戡乱的英雄豪杰,铲平逆贼。平息叛乱,迎接我们重新回到长安的皇宫里边,继续我朝之大业。
前人曾将这两句与唐太宗“昔乘匹马去,今驱万乘来”(《题河中府逍遥楼》)相比较,以见其“志意不侔”(《全唐诗话》)。其实,以天子之尊,而不得不作此孱弱的哀鸣,足以证明唐王室已经到了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之时,岂止“志意不侔”而已。
这首词以“望”字统摄全篇。上片写登临极目所见所感,由景生情,又融情于景;下片从“望”字生出切盼之心,景为情设,情由景生。全词写得极为真切自然,思想内容虽无足论,艺术上确有可取之处。本词情真语真,浑朴苍凉。持平而论,就词论词,其艺术价值不减唐词名家之作。
附录《菩萨蛮》李晔
登楼遥望秦宫殿,茫茫只见双飞燕。渭水一条流,千山与万丘。
远烟笼碧树,陌上行人去。安得有英雄,迎归大内中?
注释
⑴菩萨蛮:本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也用作曲牌。亦作"菩萨鬘",又名"子夜歌""重叠金""花溪碧""晚云烘日"等。另有"菩萨蛮引""菩萨蛮慢"。也是曲牌名,属北曲正宫,字句格律与词牌前半阕同,用在套曲中。
⑵秦宫殿:借喻唐宫殿。
⑶茫茫:宫阙显盛貌。
⑷渭水:河名,即渭河,黄河最大的支流。
⑸野烟:指原野上的云雾烟气。
⑹陌上:田间的路上,王昌龄《闺怨》诗: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⑺行人:出行的人,即行子。鲍照《代东门行》:"居人掩闺卧,行子夜中饭。"
⑻去:往,走。
⑼英雄:指昭宗可依靠的实力人物。
⑽大内:指皇帝居住的宫殿。
译文
登上华州齐云楼,西望皇都长安,一片苍茫无际,只有燕子双双飞落其间。渭水滔滔,从西向东奔泻,仿佛是一根白线,千山万丘连绵起伏,高低参差,零乱错杂。
原野上的云雾烟气,将碧绿的树木笼罩,田间的路上行人点点,匆匆而去。怎么样才能够盼得一个济世戡乱的英雄豪杰,铲平逆贼,平息叛乱,迎接我们重新回到长安的皇宫里边,继续我朝之大业。
名家点评
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卷十九:"华州齐云楼有唐昭宗词:'安得有英雄,迎归大内中。'蒲中鹳鹊楼有唐太宗诗:'昔乘匹马至,今驾六龙来。'其英伟、凄怨之气,何祖孙不同也!"
明·沈际飞《草堂诗余别集》卷一:"昭宗失谋,再贻播越,天禄已去,民心已离,虽有英雄,又安用之!大可鉴也。"
清·吴衡照《莲子居词话》卷一:"古男子称'奴',见《世说》,唐昭宗'何处是英雄,迎侬归故宫。'钱竹汀先生《养新录》引《唐诗纪事》:'侬'作'奴'云,'奴'即'依'之转声。"
清·张德瀛《词徵》卷五:"唐昭宗《菩萨蛮》词,据《新五代史》暨《中朝故事》,是帝次华州,登城西齐云楼,望京师所作。其卒章云:'安得有英雄,迎归大内中。'寇盗充斥,越在革莽,其言凄怆如此,非复汉高《大风》之曲矣。"
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卷十九:"华州齐云楼有唐昭宗词:'安得有英雄,迎归大内中。'蒲中鹳鹊楼有唐太宗诗:'昔乘匹马至,今驾六龙来。'其英伟、凄怨之气,何祖孙不同也!"
明·沈际飞《草堂诗余别集》卷一:"昭宗失谋,再贻播越,天禄已去,民心已离,虽有英雄,又安用之!大可鉴也。"
清·吴衡照《莲子居词话》卷一:"古男子称'奴',见《世说》,唐昭宗'何处是英雄,迎侬归故宫。'钱竹汀先生《养新录》引《唐诗纪事》:'侬'作'奴'云,'奴'即'依'之转声。"
清·张德瀛《词徵》卷五:"唐昭宗《菩萨蛮》词,据《新五代史》暨《中朝故事》,是帝次华州,登城西齐云楼,望京师所作。其卒章云:'安得有英雄,迎归大内中。'寇盗充斥,越在革莽,其言凄怆如此,非复汉高《大风》之曲矣。"
作者简介
李晔(867~904年),唐懿宗李灌之子,名杰,更名晔。陇西人,初封寿王。僖宗李儇疾大渐,立为皇太子,遂即位。李茂贞犯阙,奔华州,后还都。后赵为韩全晦劫往凤翔,迁都洛阳,为朱全忠所弑。在位十四年,攻书好文,善词,经丧乱多散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