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温庭筠《苏武庙》赏析

(2018-04-10 15:45:23)
标签:

唐诗

温庭筠

苏武

汉武帝

杂谈

《苏武庙》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苏武庙》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创作的一首咏史诗,是唐诗中的名篇之一。苏武是历史上著名的坚持民族气节的英雄人物。汉武帝天汉元年(前100)他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多次逼降,他坚贞不屈,后被流放到北海牧羊,直至昭帝始元六年(前81),才返回汉朝,前后长达十九年。这首诗就是作者瞻仰苏武庙后追思凭吊之作。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首联是说,苏武初遇汉使,悲喜交集感慨万端;而今古庙高树,肃穆庄严久远渺然。
首联两句分别点出“苏武”与“庙”。汉昭帝时,匈奴与汉和亲,汉使到匈奴后,得知匈奴尚在,乃诈称汉朝皇帝上林苑射雁,得到苏武系在雁足上的帛书,知道苏武在某泽中,匈奴方才承认,并遣送苏武回国。首句是想象苏武初次会见汉使时的情景。苏武在异域度过漫长的岁月,历尽艰辛,骤然见到来自汉朝的使者,表现出极为强烈、激动、复杂的感情。这里有辛酸的追忆,有意外的惊愕,悲喜交加,感慨无穷,种种情绪,一时奔集,难以言状,难以经受。诗人以“魂消”二字概括,笔墨精炼,精切传神。第二句由人到庙,由古及今,描绘眼前苏武庙的景物。“古祠高树”,写出苏武庙仓古肃穆,渲染出浓郁的历史气氛,透露出诗人崇敬追思之情。“茫然”,渺然久远之意。是说祠和树都年代遥远。这就为三、四两句转入对苏武当年生活的追思缅想创造了条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颔联是说,羁留北海音书断绝,头顶胡天明月。荒垅牧羊归来,茫茫草原已升起暮烟。
这是两幅图画。上一幅是望雁思归图。在寂静的夜晚,天空中高悬着一轮带有异域情调的明月。望着大雁从遥远的北方飞来,又向南方飞去,一直到它的身影消失在南天的云彩中。这幅图画形象的表现了苏武在音信隔绝的漫长岁月中对故国的深长思念和欲归不得的深刻痛苦。下一幅是荒塞归牧图。在昏暗的傍晚,放眼远望,只见笼罩在一片荒烟中的连天塞草,和丘垅上归来的羊群。这两幅图画形象的展示了苏武牧羊绝塞的单调、孤寂的生活,概括了幽禁匈奴十九年的日日夜夜,环境、经历、心情互相交融,浑然一体。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颈联是说,回朝进谒楼台依旧,甲帐却无踪影。
颈联遥承首句,写苏武回来时候的所见所感。《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上句说苏武十九年后归国时,往日的楼台殿阁虽然依旧,但武帝早已逝去,当日的甲帐已不复存在,流露出一种物是人非,恍如隔世的感觉,隐含着对武帝的追思。下句说回想当年戴冠佩剑,奉命出使的时候,苏武还正当壮盛之年。“甲帐”、“丁年”巧对,向被诗评家所称道。一个历尽艰苦,头白归来的爱国志士。目睹物在人亡的情景,想到当年出使的情况,能不感慨唏嘘吗?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尾联是说,封侯受爵缅怀茂陵,君臣已不相见;空对秋水哭吊先皇,哀叹逝去年华。
末联集中抒写苏武回国后对武帝的追悼。回国后,昭帝“诏武奉一大牢谒武帝园庙”。这种故君之思,是融忠君与爱国为一体的感情。最后一笔,把一个带着历史局限性的爱国志士的形象,更真实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这首诗是作者瞻仰苏武庙时所作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苏武所怀的敬意,热情的赞扬苏武的民族气节,寄托着作者的爱国情怀。全诗借凭吊古迹而发表感想,遥念先贤,启迪后世,感情极为真挚。

附录《苏武庙》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译文
苏武初遇汉使,悲喜交集感慨万端;
而今古庙高树,肃穆庄严久远渺然。
羁留北海音书断绝,头顶胡天明月;
荒陇牧羊回来,茫茫草原已升暮烟。
回朝进谒楼台依旧,甲帐却无踪影;
奉命出使加冠佩剑,正是潇洒壮年。
封侯受爵缅怀茂陵,君臣已不相见;
空对秋水哭吊先皇,哀叹逝去华年。

注释
①苏武:汉武帝时出使匈奴被扣多年,坚贞不屈,汉昭帝时始被迎归。
②“云边”句:汉要求苏武回国,匈奴诡言武已死。后汉使至,常惠教汉使向单于说,汉帝射雁,于雁足得苏武书,言其在某泽中,匈奴才承认苏武尚在。雁断:指苏武被羁留匈奴后与汉廷音讯隔绝。胡:指匈奴。
③陇上句:指苏武回国后,羊仍回原处。陇:通“垄”,陇关。这里以陇关之外喻匈奴地。
④甲帐:据《汉武故事》记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
⑤冠剑:指出使时的装束。丁年:壮年。唐朝规定二十一至五十九岁为丁。
⑥茂陵:汉武帝陵。指苏武归汉时武帝已死。封侯: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他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逝川:喻逝去的时间。语出《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这里指往事。

名家点评

风月堂诗话》:“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尝见前辈论诗云:用事属对如此者罕见。

后村诗话》:温飞卿《苏武庙》云:“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甲帐”是武帝事,“丁年”用李陵书“丁年奉使,皓首而归”之语,颇有思致。

瀛奎律髓》:“甲帐”、“丁年”甚工,亦近义山体。

《初白庵诗评》:三四用子卿事,点缀景物,与他手不同。

《唐诗绎》:首点苏武,提“魂消汉使前”五字,最为篇主。

《唐七律选》:“丁年”亦是俊语,然使高手作此,则“回日”、“去时”不如是板煞矣(“回日楼台”二句下)。

《唐诗别裁》:五六与“此日六军同驻冯”一联,俱属逆挽法,律诗得此,化板滞为跳脱矣。

《历代诗发》:子卿一生大节,八句中包括无遗。

瀛奎律髓汇评》:冯班:自是飞卿。何义门:五六不但工致,正逼出落句,落句自伤。纪昀:五六生动,余亦无甚佳处。结少意致。

兰丛诗话》:温之《苏武庙》结句:“空向秋波哭逝川”,“波”字误。既“川”复“波”,涉于侵复。且“波”专言“秋”,亦觉不稳,上有何来路乎?老杜云“赋诗新句稳”,名手有不稳耶?当是“风”字,用汉武帝《秋风辞》乃非泛设凑句,乃与通篇之用事实者称。

《精选五七言律耐吟集》:全以议论行之,何尝有意属对?近人学之,便如优孟衣冠矣。

《小清华园诗谈》:如此诸作,其凄侧既足以动人,其抑扬复足以惩劝,犹有诗人之遗意也。

《筱园诗话》:玉溪生“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飞卿“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此二联皆用逆挽句法,倍觉生动,故为名句。所谓逆挽者,倒扑本题,先入正位,叙现在事,写当下景,而后转溯从前,追述已往,以反衬相形,因不用平笔顺拖,而用逆笔倒挽,故名。且施于五六一联,此系律诗筋节关键处……二诗能于此一联提笔振起,逆而不顺,遂倍精采有力,通篇为之添色,是以传诵人口;亦非以“马”“牛”、“丁”“甲”见长,故求工对仗也。

http://www.mzb.com.cn/res/Home/1412/1412210121.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