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天成,别有情趣——皇甫松《采莲子·其二》赏析

标签:
唐诗皇甫松采莲女民歌杂谈 |
《采莲子》(其二)皇甫松
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这首清新隽永的《采莲子》,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风物人情画,富有民歌风味。
词题《采莲子》,可是作者没有描写采莲子的过程,又没有描写采莲女的容貌服饰,而是通过采莲女的眼神、动作和一系列内心独白,表现她热烈追求爱情的勇气和初恋少女的羞涩心情。
“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这首小词的前两句是说,湖光秋色,景物宜人,姑娘荡着小船来采莲。她听凭小船随波漂流,原来是为了看到船上的美少年。
“滟滟秋”,指湖光荡漾中映出的一派秋色。水波映出秋色,一湖清澈透明的秋水可以想见。“秋”字,不仅写出湖水之色,更点明了采莲的季节。“湖光”映秋,怎么会泛起“滟滟”之波呢?是因为秋风乍起绿波间?还是因为水鸟掠过湖面?都不是,而是因为“船动”。这里作者没有交代是什么船,也没有交代船怎样动,因而对读者来说,这些都还是谜。
直到第二句,作者才通过“贪看年少”点名诗篇写的是一个年轻女子,同时通过“信船流”,交代船动的原因。原来有一位英俊少年把采莲女吸引住了,她出神的凝望着意中人,以致听任船儿随水漂流而动。这种大胆无邪的目光和“信船流”的痴情憨态,把采莲女纯真热情的鲜明个性和对爱情的灼烈渴望,表现得神形毕肖。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姑娘没来由的抓起一把莲子,向那少年抛掷过去,猛然觉得被人远远的看到了,她因此害羞了半天。
湖水滟滟起波,姑娘心里也荡起层层波澜。突然,姑娘抓起一把莲子,向那岸上的小伙子抛掷过去。这个充满戏谑、挑逗和爱慕的一掷,进一步活灵活现的表现出江南水乡姑娘大胆热情的性格。南朝以来,江南地区流行的情歌,常不直接说出“爱恋”、“相思”等字眼,而用同音词构成双关隐语来表示。“莲”谐音“怜”,有表示爱恋之意。姑娘采用了传统的谐音包含的双关隐语,巧妙的表露自己的情思,饶有情趣。
那么,莲子抛中没有?小伙子有什么反应,是闹是喜?可有什么表示?这些作者都故意避开了,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而把笔锋深入到采莲女的内心。没想到自己抛莲子的逗情的举动被人远远的看见了,多难为情啊!姑娘红着脸,低着头,羞惭了大半天,心里埋怨自己太冒失了,为什么不等没人时再抛呢?这里“无端”两字透露出姑娘复杂而细腻的心理状态。“半日羞”的窘态,则展现了一个情窦初开的初恋少女特有的娇羞,诗中主人公的形象也因此而变得更丰满可爱。
这首小词清新爽朗,音调和谐,既有文人诗歌含蓄委婉、细腻入微的特点,又有民歌那种大胆直率的朴实风格,自然天成,别有情趣。
附录《采莲子》(其二)皇甫松
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译文
湖光秋色,景色宜人,姑娘荡着小船来采莲。她听凭小船随波漂流,原来是为了看到岸上的美少年。
姑娘没来由地抓起一把莲子,向那少年抛掷过去。猛然觉得被人远远地看到了,她因此害羞了半天。
注释
⑴滟滟:水面闪光的样子。
⑵举棹:括号里的“举棹”“年少”,均为和声。
⑶年少:指少年男子。信船流:任船随波逐流。
⑷无端:无故,没来由。
名家点评
万树《词律》:"竹枝"之音,起于巴蜀。唐人之作,皆言蜀中风景。后人因效其体于各地为之,非古也。皇甫子奇亦有四句体。所用"竹枝"、"女儿",乃歌时群相随和之声。犹《采莲子》之有"举棹"、"年少"等元遗山《遗山集附录》:皇甫松以《竹枝》、《采莲》排调擅长,而才名逊于诸人。《花间集》所载,亦止短歌小令耳。
况周颐《餐樱庑词话》:写出闺娃稚憨情态,匪夷所思,是何笔妙乃尔。
刘永济《唐五代两宋词简析》:此二首写采莲女子之生活片段,非常生动,有非画笔所能描绘者。盖唐时礼教不如宋以后之严、妇女尚较自由活泼也。
作者简介
皇甫松,唐代文学家。一作皇甫嵩,字子奇,号檀栾子。睦州新安(今浙江建德)人。皇甫湜之子,牛僧孺之甥。《花间集》称"皇甫先辈"。工诗善词,尤擅竹枝小令,能自制新声。存词二十二首,在《花间集》《尊前集》中。今有王国维辑《檀栾子词》一卷。
前一篇:刘皂《旅次朔方》赏析
后一篇:韩琮《晚春江晴寄友人》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