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刘皂《旅次朔方》赏析

(2018-03-03 19:00:49)
标签:

唐诗

刘皂

咸阳

并州

杂谈

《旅次朔方》赏析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此诗题目,或作《渡桑乾》,或作《旅次朔方》。前者无须说明,后者却要解释一下。诗题朔方,乃系泛称,具体的说,乃是并州北部桑乾河以北之地。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离开家乡后客宿在这地方已经有十年,我回归的心日日夜夜在思念着故乡咸阳。
诗的前半写久客并州的思乡之情。十年是一个很久的时间,十年积累起的乡愁,对于旅人来说,显然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所以每天每夜,无时无刻不想回去。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小诗的后两句是说,当初为了博取功名图谋出路,千里迢迢渡过了桑乾河,现在并州已经成了我的第二家乡。
后半写久客回乡的中途之感。诗人由山西北部(并州、朔方)返回咸阳,取道桑乾流域。“无端”即没来由。“更渡”,即再渡。这“无端更渡”四字,乃是关键,要细细体会。十年以前,初渡桑乾,远赴并州,是为的什么呢?诗中没有说,而十年以后,更渡桑乾,回到故乡,又是为什么呢?诗中说了,说是没来由,也就是自己也弄不清是怎么一回事。果真如此吗?不过是极其含蓄的流露出当初为了博取功名,图谋出路,只好千里迢迢,跑到并州作客,而十年过去,一事无成,终于仍然不得不返回咸阳家乡这种极其抑郁难堪之情罢了。但是出乎诗人意外的是,过去只感到十年的怀乡之情,对于自己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而万万没想到,由于在并州住了十年,又不知不觉对并州也同样有了感情。事实上他已经是诗人的第二故乡,所以当再度渡过桑乾,而望着东边越来越远的并州的时候,另外一种思想情绪,即怀念并州的情绪,竟然出人意外的,强烈的涌上心头,从而形成了另外一个沉重的负担。前一矛盾本来是唯一的,而“无端更渡”以后,后一矛盾就凸显出来。这时,作者和读者才同样感到,“忆咸阳”不仅不是唯一的矛盾,而且“忆咸阳”和“望并州”在作者心里,究竟哪一边更有分量,也难于断言了。
以空间上的并州与咸阳,和时间上的过去和将来交织在一起,而又以现在桑乾河畔中途所感穿插其中,互相映衬,宛转关情。每一个有久客还乡的生活经验的人,都会产生和作者一样类似的感觉。这种心情是非常微妙同时又是非常真实的。

附录《旅次朔方》刘皂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译文
离开家乡后客宿在并州这个地方已经有十年,我回归的心日日夜夜在思念着故乡咸阳。
当初为了博取功名图谋出路,千里迢迢渡过桑乾河,现在并州已经成了我的第二家乡。

注释
⑴旅:旅行。次:临时住宿。朔方:古都名,自西汉始建,至唐代,辖区多变,治所不一。桑干河以北,属朔方地区。
⑵舍:居住。并州:即今太原一带。十霜:一年一霜,故称十年为“十霜”。
⑶咸阳:陕西咸阳是作者故乡。
⑷无端:没有缘由,不知为什么。桑乾水:即桑干河,源出西北部管涔山,向东北流入河北官厅水库。相传,在每年桑椹成熟时干涸,故有此名。

名家点评

宋人范晞文对床夜语》:贾岛《渡桑乾》云:"……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李商隐《夜雨寄人》云:"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此袭其句而意别者。若定优劣,晶高下,则亦昭然矣。

明人王世懋《艺圃撷馀》:一日偶诵贾岛《桑乾》绝句,见谢枋得注……不觉大笑。指以问玉山程生曰:"诗如此解乎?"程生曰:"向如此解。"余谓此岛自思乡作,何曾与并州有情?其意恨久客并州,远隔故乡,今非唯不能归又北渡桑乾,还望并州又是故乡矣。并州且不得住,何况得归咸阳!此岛意也,谢注有分毫相似否?程始叹赏,以为闻所未闻。

明人李攀龙《唐诗直解》:两种客思,熔成一团说。

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此诗曲写其客中怀抱也……作七绝者,或四句一气贯注,或曲折写出而仍能一气,最为难到之境,学诗之金针也。

周圣伟:此诗通篇用赋,不用比兴,然而却余音袅袅,韵味深长。个中原因不在其他,而在于作者的构思非常别致。全诗围绕"思乡"这一主旨,以"归心"二字作为神魂,而以时间和空间的交错变化来展现诗人的情思心迹。前两句写久客并州,以屈指计数漫长的十年时光昭示不能逾越空间距离的万般无奈;后两句写旅次朔方,又以空间距离的扩展延伸暗示了归乡之日杳然无期。离别家乡的时间长度与空间长度同步递增,而诗人的乡思乡愁也随之递增,越发浓烈。通过时空的交错变化,诗人写出了他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情感经验,从而使这首小诗在思乡之作司空见惯的古诗丛林中独树一帜而倍受人们喜爱。

作者简介

刘皂,唐代诗人。咸阳(今属陕西)人,贞元年间(785-805)在世,身世无可考。《全唐诗》录存其诗五首。

https://p1.ssl.qhmsg.com/t01e5578ae60815cf9d.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