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白居易《缭绫》赏析

(2018-02-07 09:06:54)
标签:

唐诗

白居易

织女

艳姬

杂谈

《缭绫》白居易
缭绫缭绫何所似?不似罗绡与纨绮。
应似天台山上月明前,四十五尺瀑布泉。
中有文章又奇绝,地铺白烟花簇雪。
织者何人衣者谁?越溪寒女汉宫姬。
去年中使宣口敕,天上取样人间织。
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
广裁衫袖长制裙,金斗熨波刀剪纹。
异彩奇文相隐映,转侧看花花不定。
昭阳舞人恩正深,春衣一对直千金。
汗沾粉污不再著,曳土踏泥无惜心。
缭绫织成费功绩,莫比寻常缯与帛。
丝细缲多女手疼,扎扎千声不盈尺。
昭阳殿里歌舞人,若见织时应也惜。
这首诗,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篇中的第三十一篇,主题是“念女工之劳”。作者从缭绫的生产过程、工艺特点以及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社会关系中提炼出这一主题,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独创性。
缭绫是一种精美的丝织品,用它做成“昭阳舞人”的“舞衣”,价值“千金”。本篇的描写,都着眼于这种丝织品的出奇的精美,则出奇的费工也就不言而喻了。
“缭绫缭绫何所似?不似罗绡与纨绮;应似天台山上明月前,四十五尺瀑布泉。”这四句是说,缭绫缭绫,跟什么相似?既不似罗、绡,也不似纨、绮。该是像那天台山上,明月之前,留下了四十五尺的瀑布清泉。
“缭绫缭绫何所似?”——诗人以突如其来的一问开头,让读者迫切的期待下文的回答。回答用了“比”的手法,又不是简单的“比”,而是先说“不似······”,后说“应似”,文意层层逼进,文势跌宕生姿。罗、绡、纨、绮这四种丝织品都相当精美;而“不似罗绡与纨绮”一句,却将这一切全部抹杀,表明缭绫之精美非其他丝织品所比拟。那么,什么才配与它相比呢?诗人找到了一种天然的东西:“瀑布”。用“瀑布”与丝织品相比,,唐人诗中并不罕见,但白居易在这里说“应似天台山上明月前,四十五尺瀑布泉”,仍显得新颖贴切。新颖之处在于照“瀑布”以“明月”;贴切之处在于既以“四十五尺”兼写瀑布的下垂与一匹缭绫的长度,又以“天台山”点明缭绫的产地,与下文的“越溪”相照应。缭绫是越地的名产,天台是越地的名山,而“瀑布悬流,千丈飞泄”,又是天台山的奇景,诗人把越地的名产与越地的名山奇景联系起来,说一匹四十五尺的缭绫高悬,就像天台山上的瀑布在明月下飞泄,不仅写出了形状、色彩,而且表现出闪闪寒光,耀人眼目。缭绫如此,已经是巧夺天工了;但还不止如此。
“中有文章又奇绝,地铺白烟花簇雪。”这两句是说,织在上面的图案令人叫绝,底上铺了一层白烟,花儿攒成一丛白雪。
瀑布是没有“文章”(图案花纹)的,而缭绫呢,却“中有文章又奇绝”,这又非瀑布所能比拟。写那“文章”的“奇绝”,又连用两“比”:“地铺白烟花簇雪。”“地”是底子。“花”是花纹。在不太高明的诗人笔下,只能写出缭绫白底白花罢了,而白居易一用“铺烟”、“簇雪”作比,就不仅写出了底、花俱白,而且连它们那轻柔的质感、半透明的光感和闪烁不定、令人望而生寒的色调都表现得活灵活现。
“织者何人衣者谁,越溪寒女汉宫姬。”这两句是说,织它的是什么人?穿它的又是谁?越溪的贫女,宫中的艳姬。
先问后答,点明缭绫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去年中使宣口敕,天上取样人间织。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这四句是说,去年太监来宣布皇帝口授的诏令,从宫中取来式样,命民间照式纺织。织成飞在云上的一行行秋燕,染上江南一江春色。
“广裁衫袖长制裙,金斗熨波刀剪纹。异彩奇文相隐映,转侧看花花不定。”这四句是说,宽幅裁作衫袖,长幅制成衣裙,用熨斗熨平皱褶,用剪刀剪开花纹。奇异的色彩和纹饰相互隐映,正面看,侧面看,鲜艳的花色闪烁不定。
“中使宣口敕”,说明皇帝的命令不可抗拒,“天上取样”说明技术要求非常高,因而也就非常费工。“织为云外秋雁行”,是对上文“花簇雪”的补充描写。“染作江南春水色”,则是说织好了还得染,而“染”的难度也非常大,因而也相当费工。织好染就,“异彩奇文相隐映,转侧看花花不定”,其工艺水平达到如此惊人的程度,那么,它耗费了“寒女”多少劳力和心血,也就不难想见了。
“昭阳舞人恩正深,春衣一对直千金。汗沾粉污不再著,曳土踏泥无惜心。”这四句是说,宫廷舞姬深受皇帝的恩宠,赐她一套春衣,价值千金。只要汗、粉沾污,她就不愿意再穿,在地上拖来踩去,毫无爱惜之心。
“缭绫织成费功绩,莫比寻常缯与帛。丝细缲多女手疼,扎扎千声不盈尺。”这四句是说,要知道缭绫织成费尽了心力,莫把它与寻常的缯帛相比,煮茧抽丝痛煞了织女的双手,扎扎千声,缭绫还织不满一尺。
精美的缭绫要织女付出多么高昂的代价,然而“昭阳舞女”却把缭绫制成的价值千金的舞衣看得一文不值。这种对比,揭露了一个事实:皇帝派中使,传口敕,发图样。逼使越溪寒女制造精美绝伦的缭绫,就是为了给他宠爱的“昭阳舞人”做舞衣!
“昭阳殿里歌舞人,若见织时应也惜。”末两句是说,宫廷里轻歌曼舞的艳姬,如果见到织造的艰辛,应该也会爱惜。
诗人以缭绫为题材,深刻的反映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尖锐的矛盾,讽刺的笔锋,直接触及君临天下、神圣不可侵犯的皇帝,其精彩的艺术技巧和深刻的思想意义,都值得重视。

附录:《缭绫》白居易
缭绫缭绫何所似?不似罗绡与纨绮。
应似天台山上月明前,四十五尺瀑布泉。
中有文章又奇绝,地铺白烟花簇雪。
织者何人衣者谁?越溪寒女汉宫姬。
去年中使宣口敕,天上取样人间织。
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
广裁衫袖长制裙,金斗熨波刀剪纹。
异彩奇文相隐映,转侧看花花不定。
昭阳舞人恩正深,春衣一对直千金。
汗沾粉污不再著,曳土踏泥无惜心。
缭绫织成费功绩,莫比寻常缯与帛。
丝细缲多女手疼,扎扎千声不盈尺。
昭阳殿里歌舞人,若见织时应也惜。
译文
缭绫缭绫,跟什么相似?既不似罗、绡,也不似纨、绮。该是像那天台山上,明月之前,流下了四十五尺的瀑布清泉。织在上面的图案美得令人叫绝,底上铺了一层白烟,花儿攒成一丛白雪。织它的是什么人?穿它的又是谁?越溪的贫女,宫中的艳姬。去年太监来宣布皇帝口授的诏令,从宫中取来式样,命民间照式纺织。织成飞在云上的一行行秋雁,染上江南一江春色。宽幅裁作衫袖,长幅制成衣裙,用熨斗熨平绉折,用剪刀剪开花纹。奇异的色彩和纹饰相互隐映,正面看,侧面看,鲜艳的花色闪烁不定。宫廷舞姬深受皇帝恩宠,赐她一套春衣,价值千金。只要汗、粉沾污,她就不愿意再穿,在地上拖来踩去,毫无爱惜之心。要知道缭绫织成费尽了心力,莫把它与寻常的缯帛相比。煮茧抽丝痛煞了织女的双手,扎扎千声,缭绫还织不满一尺。宫廷里轻歌曼舞的艳姬,如果见到织造的艰辛,应该也会爱惜。
注释

⑴缭绫:绫名。一种精致的丝织品。质地细致,文彩华丽,产于越地,唐代作为贡品。

⑵罗绡与纨绮:四种精细的丝织品。

⑶天台山:浙江的名山,主峰在今浙江天台县境内。

⑷文章:错杂的色彩,这里指花纹图案。

⑸汉宫姬:借指唐代宫中的妃嫔。

⑹敕:帝王的诏书、命令。

⑺云外:指高空。

⑻刀剪纹:用剪刀裁剪衣料。金斗:早期的熨斗就是斗样,内置红炭,不需预热,直接熨烫。所以熨斗也叫火斗,好听一点儿的叫金斗,白居易什么都能入诗:广裁衫袖长制裙,金斗熨波刀剪纹。“金斗熨波”也真诗意,比汉代熨斗的铭文“熨斗直衣”听着韵味绵长。

⑼转侧看花:从不同的角度看花。

⑽昭阳舞人:汉成帝时的赵飞燕,善于歌舞,曾居昭阳殿

⑾曳:拉,牵引。

⑿缯(zēng)、帛:都是指丝织品。

⒀缲(sāo):同“缫”(sāo),把蚕茧浸在滚水里抽丝。

⒁盈:足,满。

⒂昭阳殿:汉代宫殿名,这里指皇宫。

名家点评

《中晚唐诗叩弹集》:《文宗本纪》:“太和三年十一月诏:毋献难成之物,焚丝布撩绫机抒。”撩绫,疑即缭绫也。

元白诗笺证稿》:微之《阴山道》篇有“挑纹变镊力倍费……臂鹰小儿云锦韬”诸句,即乐天此篇篇题《缭绫》及旨意“念女工之劳也”之所本,盖乐天欲足成五十首之数,又不欲于专斥回鹘之《阴山道》篇中杂入他义,故铺陈之而别为此篇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