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思慧心——王建《新嫁娘词三首·其一》赏析

标签:
唐诗王建新嫁娘小姑杂谈 |
《新嫁娘词三首·其一》王建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新媳妇难当”——在旧社会人们普遍有这种看法。但也有些新媳妇在新嫁的处境中找到了办法,应付了难局,使得事情的发展带有戏剧性,甚至富有诗趣。像王建这首诗所写的,就属于这一类。这也是唐代封建社会礼教控制相对放松,妇女们的巧思慧心多少能够得以表现出来的一种反映。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新婚三天来到厨房,洗手亲自作羹汤。
古代女子嫁后的第三天,俗称“过三朝”,依照习俗摇下厨房做菜。“三日”正见其为“新嫁娘”。“洗手”标志着第一次用自己的双手在婆家开始他的劳动,表现新媳妇郑重其事,力求做得洁净爽利。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诗的后两句是说,不知婆婆什么口味,做好先让小姑品尝。
但是,婆婆喜欢什么口味的饭菜,对她来说尚属未知数。粗心的媳妇也许凭自己的口味,自以为做了一手好菜,实际上公婆吃起来却为之皱眉呢。而细心、聪慧的媳妇,考虑就深入一步,她想事先掌握婆婆的口味,要让第一回上桌的菜,就能使婆婆满意。
这位聪明、细心,甚至带有点心机的新嫁娘,她想出了巧妙的一招——让小姑先尝尝羹汤。为什么要让小姑先偿,而不问她的丈夫呢?是因为厨房则是小姑经常出入的场所,羹汤做好以后,要想得到能够代表婆婆的人亲口尝一尝,则非小姑不可。所以,从“三日入厨”,到“洗手”,到“先遣小姑尝”,不仅和人物身份,而且和具体的环境、场所,一
一紧紧相扣。清沈德潜评论说:“诗到真处,一字不可易。”(《唐诗别裁集》)
读这首诗,人们对新嫁娘的聪明和心机无疑是欣赏有加的,诗味也正在这里。新嫁娘所遵循的,实际上是这样一个逻辑推理过程:一:长期共同生活,会有相近的食性;二、小姑是婆婆抚养大的食性当与婆婆一致;三、所以由小姑的食性推知婆婆的食性。但这样一个推理过程,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和诗结合。而在这首诗中,因为它和新嫁娘的灵机慧心和小姑的天真,以及婆婆反将入与新嫁娘彀中等情事联系在一起,才显得富有诗意和耐人寻味。像这样的诗,来源于生活,并敏感的捕捉诗意的表现,它的成功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附录:《新嫁娘词三首·其一》王建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注释
三日:古代风俗,新媳妇婚后三日须下厨房做饭菜。
羹:泛指做成浓的菜肴。
“未谙”句:意思是还不熟悉婆婆的口味。谙:熟悉。姑食性:婆婆的口味。
遣:让。小姑:一作“小娘”。丈夫的妹妹。也称小姑子。
译文
新婚三天来到厨房,洗手亲自来作羹汤。
不知婆婆什么口味,做好先让小姑品尝。
名家点评
《后村诗话》:王建《新嫁娘》:“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张文潜《寄衣曲》:“别来不见身长短,试比小郎衣更长,二诗当以建为胜。
《唐诗绝句类选》:前辈教人作绝句,令诵“三日入厨下”、“打起黄莺儿”、“画松一似真松树”,恃自肺腑中流出,无牵强斧凿痕。
《唐诗摘钞》:极细事,道出便妙,只是一真。
《增订唐诗摘钞》:同朴语庄,不作丽语。得酒食是议意。
《唐诗别裁》:诗至真处,一字不可移易。
《说诗晬语》:五言绝句,右丞之自然,太白之高妙,苏州之古淡,并人化机。……他如崔颢《长干曲》、金昌绪《春怨》、王建《新嫁娘》,张祜《宫词》等篇,虽非专家,亦称绝调。
《唐诗笺注》:新妇与姑未习,小姑易亲,转圜机绪慧转甚。入情入理,语亦天然。
《读雪山房唐诗钞序例》:王建之《新嫁娘》,即其乐府。
《唐人绝句精华》:佳处在朴素而又生动,有民间歌谣之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