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祈雨》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这是一首悯农诗,写观看祈雨的感慨,通过大旱之日两种不同的生活场面、不同思想感情的对比,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水浒》中“赤日炎炎似火烧”那首著名的民歌与此诗在主题、手法上都十分接近,但二者也有所不同。民歌的语言明快泼辣,对比的方式为直截了当;而此诗语言含蓄曲折,对比手法比较委婉。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旱情严重,桑树枝不生叶,土地干燥,腾起的尘土好像烟雾。
首句写旱情,这是祈求下雨的原因。《水浒》民歌写的是夏天的旱情,所以是“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此诗则紧紧抓住春旱的特点。“桑条无叶”是写春旱毁了养蚕业,“土生烟”则写出春旱对农业的严重影响。因为庄稼枯死,所以只能看见“土”;树上无叶,只能见到“条”。因为久旱,尘土飞扬,仿佛燃烧冒烟。首句描写旱象可谓形象、真切,突出了干旱的严重性。“水庙”即龙王庙,是古时祈雨的场所。“箫管迎龙”,是祈雨过程中迎龙娱神的仪式。第二句所写的正是求神龙降福的场面。在箫管鸣奏声中,人们表现各种娱神节目,看上去煞是热闹。但是,祈雨的群众只是强颜欢笑,内心是焦急的。这里虽不明说“农夫心内如汤煮”,而意思全有了。相对于民歌的明快,这首诗表现出含蓄的特色。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诗的后两句是说,但是,富贵人家却整天听歌看舞,还怕春天的阴雨使管弦乐器受潮而发不出悦耳的声音。
诗的后两句忽然撇开,写另一种场面,似乎离题,然而与题目却有着内在的联系。如果说前两句是正面写“观祈雨”的题面,则后两句可以说是观祈雨的感想。前后两种场面,形成一组对照。水庙前是无数的小民百姓,箫管追随,恭迎龙神;而少数“几处”豪家,同时也在品味管弦,欣赏歌舞。一方是唯恐天不下雨,一方却“犹恐春阴”。唯恐不雨的人,是普通百姓,因生死攸关的生计问题担忧;“犹恐春阴”的人,则是富豪权贵,他们仅仅是怕丝竹受潮发出声音哑咽而已。这样一方是百姓深重的忧虑与不幸,另一方却是权贵的荒嬉与闲愁。这样对比,潜台词是说,世道竟然是如此不公啊······这一点作者虽已说明却没有说尽,仍给读者以广阔联想的空间。这首诗的对比手法不像“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那样一目了然。因而它的讽刺更为曲折委婉,也更耐人寻味。
附录:《观祈雨》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译文
旱情严重,桑树枝不生叶,土地干燥,腾起的尘土好像烟雾,人们吹奏着乐器到龙王庙前面求降雨。但是,富贵人家却整天听歌看舞,还怕春天的阴雨使管弦乐器受潮而发不出悦耳的声音。
注释
⑴祈雨:祈求龙王降雨。古时干旱时节,从朝廷、官府到民间,都筑台或到龙王庙祈求龙王降雨。
⑵"桑条"句:写旱情严重,桑叶枯落,只剩光秃秃的枝条;土地久旱,尘土飞扬,仿佛燃烧冒烟。
⑶箫管:乐器名,此处指吹奏各种乐器。水庙:龙王庙,是古时祈雨的场所。
⑷朱门:富豪权贵之家。古代王侯贵族的住宅大门漆成红色,后用"朱门"代称富贵之家。杜甫有"朱门酒肉臭"之句。几处:多少处,犹言处处。
⑸春阴:阴雨的春天。咽(yè):凝塞,使乐器发声不响。
名家点评
敖英《唐诗绝句类选》:徐子扩曰:讥切世情。
杨慎《升庵诗话》:与聂夷中二丝五谷诗(即《咏田家》)并观,有《三百篇》遗意。
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三四句讥富贵人家全不知民生疾苦。旱甚至桑叶都枯,土亦生烟,则禾黍之槁死可知,而朱门之人尚恐春阴,致管弦潮润,有妨行乐,此辈不知楚何心肠,此诗人所以深痛而切讥之也。约本唐宗室之裔孙,能为此言,告时称其至行雅操,观此诗益信。
作者简介
李约,字在博,一作存博,自号为"萧斋"。宋州宋城人,唐朝宗室之后,为郑王元懿玄孙,汧公李勉之子。
李约官任兵部员外郎,与主客员外郎张谂同官。有画癖,闻一士人家有张璪所绘松石幛子,乃诣购其家,弱妻已练为衣裹。唯得两幅,双柏一石,嗟惋久之,作绘练记。以至行雅操知名当时。特精楷隶,并善画梅。又萧字为梁侍中萧子云壁书,李约得之,崔备为之记,约自为赞,又以名其斋。后弃官终隐。
http://www.fjsen.com/images/2008-12/03/xin_2012050310420932550327.jpg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