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乾元三年(760)的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第一节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稍”、“坳”五个开口呼的平生韵脚传来阵阵风声。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开头两句是说,八月里秋深,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气势迅猛。“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读之如闻秋风咆哮。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而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诗人好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故意同他作对似的,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怎能不使人万分焦急?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这三句是说,茅草乱飞,飞渡过浣花溪,飞得高的茅草缠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的牵动诗人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没有抽象的抒情达意,而是寓情意于客观描写之中。我们读这几句诗,分明看见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的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的卷了起来,吹过江去,稀里哗啦的洒在江郊各处;而他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也不能不激起我们心灵上的共鸣。
第二节五句。这是前一节的发展,也是对前一节的补充。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这两句是说,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
前节写“洒江郊”的茅草无法收回。是不是还有落在平地上可以收回的呢?有的,然而却被“南村群童”抱跑了!“欺我老无力”这五个字值得注意,如果诗人不是“老无力”,而是年当庄健有气力,自然不会受到这样的欺侮。“忍能对面为盗贼”,意为竟然忍心在我的眼前做盗贼!这不过是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心情而已,决不是真的给“群童”加上“盗贼”的罪名,要告到官府里去办事。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这三句是说,他们毫无顾忌的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诗人如果不是十分穷困,就不会对大风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群童”如果不是十分困穷,也不会冒着狂风报哪些并不值钱的茅草,这一切都是穷困惹的祸。“归来倚仗自叹息”总收一、二两节。诗人大约是听到北风狂叫,就担心盖得不够结实的茅屋发生危险,因而就拄杖出门,直到风吹屋破,茅草无法收回,这才无可奈何的走回家中。“倚仗”,当然又与“老无力”照应。“自叹息”中的“自”字,下得很沉痛!诗人如此不幸的遭遇只有自己叹息,未引起别人的同情和帮助,则世风的浇薄,就意在言外了,因而他“叹息”的内容,也就十分深广!当他自己风吹屋破,无处安身,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的时候,分明联想到类似处境的无数穷人。
第三节八句,写屋漏又遭连夜雨的苦况。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这两句是说,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的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
这两句,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而密集的雨点即将从漠漠的秋空洒向地面,已在预料之中。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这两句是说,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
这两句没有穷困生活体验的作者是写不出来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不仅是写布被又旧又破,而是为下文写屋破漏雨蓄势。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这两句是说,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的往下漏。
成都的八月,天气并不冷,正由于屋漏加长时间的大雨,所以才感到冷。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这两句是说,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这两句,一纵一收。一纵,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种种痛苦的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仍、残破不堪的国家;一收,又回到“长夜沾湿”的现实。忧国忧民,再加上长夜沾湿,怎能入睡呢?“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既急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而这种心情,又是破屋漏雨、布衾似铁的艰苦处境激发出来的。于是由个人的艰苦处境联想到其他人的类似处境,而自然而然的过渡到全诗的结尾。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三句是说,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的庇护和覆盖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
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而表现阔大境界和愉快感情的词如“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等,声音宏亮,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恰切的表现了诗人从自身的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这种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咏歌之不足,故嗟叹之: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杜甫在这首诗里描写了他本身的痛苦,但当我们读完最后一节的时候,就知道他不是孤立的、单纯的描写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如果说读到“归来倚仗自叹息”,对他叹息的内容还理解不深的话,那么读到“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总该看到他并不是仅仅因为自身不幸遭遇而哀叹、而失眠、而大声疾呼吧!在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理想,千百年来一直激动读者的心灵,并发生过积极的作用。
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使我想到了文革中,郭沫若对杜甫强词夺理的批判,论点主要有二:一、对穷人孩子的污蔑。二、杜甫的茅屋是多重茅草盖成,说明杜甫家境富裕,应该算是地主富农之类。事实上郭沫若的批判完全是无稽之谈,贫穷和愚昧很多时候是孪生兄弟,贫穷造成了愚昧,愚昧又加剧了贫穷。而杜甫是真的贫困,郭沫若是欲加之罪,无患无词,看来个别学者的媚权已经到了颠倒黑白的地步,连一些基本常识都没有了,特此存照,以儆效尤。
附录:《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度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译文:
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注释
⑴秋高:秋深。怒号(háo):大声吼叫。
⑵三重(chóng)茅:几层茅草。三,泛指多。
⑶挂罥(juàn):挂着,挂住。罥,挂。长(cháng):高。
⑷塘坳(ào):低洼积水的地方(即池塘)。塘,一作”堂“。坳,水边低地。
⑸忍能对面为盗贼: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忍能,忍心如此。对面,当面。为,做。
⑹入竹去:进入竹林。
⑺呼不得:喝止不住。
⑻俄顷(qǐng):不久,一会儿,顷刻之间。
⑼秋天漠漠向昏黑(古音念hè):指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
⑽布衾(qīn):布质的被子。衾,被子。
⑾娇儿恶卧踏里裂: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坏了。恶卧,睡相不好。裂,使动用法,使……裂。
⑿床头屋漏无干处:意思是,整个房子都没有干的地方了。屋漏,根据《辞源》释义,指房子西北角,古人在此开天窗,阳光便从此处照射进来。“床头屋漏”,泛指整个屋子。
⒀雨脚如麻:形容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雨脚,雨点。
⒁丧(sāng)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⒂沾湿:潮湿不干。何由彻:如何才能挨到天亮。彻,彻晓。
⒃安得:如何能得到。广厦(shà):宽敞的大屋。
⒄大庇(bì):全部遮盖、掩护起来。庇,遮盖,掩护。寒士:“士”原指士人,即文化人,但此处是泛指贫寒的士人们。俱:都。欢颜:喜笑颜开。
⒄呜呼:书面感叹词,表示叹息,相当于“唉”。
⒅突兀(wù):高耸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广厦。见(xiàn):通“现”,出现。
⒆庐:茅屋。亦:一作“意”。足:值得。
名家点评
《唐诗援》:“‘安得广厦千万间’,发此大愿力,便是措大想头。”申凫盟此语最妙。他人定谓是老杜比稷、契处矣。
《唐诗镜》:子美七言古诗气大力厚,故多局面可观。力厚,澄之使清;气大,束之使峻:斯尽善矣。
《诗源辨体》:《茅屋为秋风所破》,亦为宋人滥觞,皆变体也。
《唐诗归》:钟云:好笑!好哭(“南村群童”二句下)。钟云:“入竹”妙!妙(“公然抱茅”句下)!谭云:“恶卧”,尽小儿睡性(“娇儿恶卧”句下)。
《杜臆》:“广厦万间”,“大庇寒士”,创见故奇,袭之便觉可厌。……“呜呼”一转,固是曲终馀意,亦是通篇大结。
《义门读书记》:元气淋漓,自抒胸臆,非出外袭也。“自叹息”三字,直贯注结处(“归来倚杖”句下)。“风”字带收前半(“风雨不动”句下)。
《唐宋诗醇》:极无聊事,以直写见笔力,入后大波轩然而起,叠笔作收,如龙掉尾,非仅见此老胸怀。若无此意,则诗亦可不作。朱鹤龄曰:白乐天云:“安得布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同此意。
《读杜心解》:起五句完题,笔亦如飘风之来,疾卷了当。“南村”五句,述初破不可耐之状,笔力恣横。单句缩住、黯然。“俄顷”八句,述破后拉杂事,停“风”接“雨”,忽变一境;满眼“黑”、“湿”,笔笔写生。“自经丧乱”,又带入平时苦趣,令此夜彻晓,加倍烦难。末五句,翻出奇情,作矫尾厉角之势。……结仍一笔兜转,又复飘忽如风。《楠树篇》峻整,《茅屋篇》奇奡。
《杜诗镜铨》:邵子湘云:此老襟抱自阔,与蝼蚁辈迥异。诗亦以朴胜,遂开宋派。蒋弱六云:此处若再加叹息,不成文矣。妙竞推开自家,向大处作结,于极潦倒中正有兴会(“安得广厦”句下)。还说穷话,妙(“风雨不动”句下)。
《网师园唐诗笺》:“安得”三句,固屋破而思广厦之庇,转说到独破不妨,想见“胞与”意量。末二句,有意必尽,惟老杜用笔喜如此。
《岘佣说诗》:后段胸襟极阔,然前半太觉村朴,如“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四语,及“骄儿恶卧踏里裂”语,殊不可学。
《十八家诗钞》:张曰:沉雄壮阔,奇繁变化,此老独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