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老》杜甫
野老篱边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
渔人网集澄潭下,贾客船随返照来。
长路关心悲剑阁,片云何意傍琴台?
王师未报收东郡,城阙秋生画角哀。
此诗写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这时杜甫刚在成都西郊的草堂定居下来。经过常年颠沛流离之后,总算得到了一个憩息之处,这使他聊感欣慰。然而国家残破,生灵涂炭的现实,却时时在撞击他的心灵,使他无法宁静。这首诗就揭示了他内心这种微妙深刻的感情波动。
“野老篱边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首联是说,江岸回曲,竹篱茅舍,我正在草堂门前的江边漫步观赏,柴门歪歪斜斜的却自然而然的正好迎向大江。
开头“野老”二字,是杜甫的自称。“柴门”一句写得毫不费力。这个柴门好像是随意安装上去的,既然江流在这里拐了个弯,就迎江安个门吧,方位不正也无所谓,一切任其自然。
“渔人网集澄潭下,贾客船随返照来。”颔联是说,而那边澄碧的百花潭中,渔民们正欢快的下网捕鱼呢,连那一艘艘商船也映着晚霞,纷纷在此靠岸了。
“澄潭”指百花潭,是草堂南面的水域。也许因为江流回曲,适于泊舟,那一艘艘商船也映着晚霞,纷纷在此靠岸了。
诗的前四句写草堂之景,笔触悠闲疏淡,诗句好像信手拈来似的。这四句,是诗人的野望之景,出语纯真自然,犹如勾画了一幅素淡恬静的江村闲居图。整个画面充满了村野之趣,传达了此时此刻诗人的闲适心情。然而杜甫并不是一个超然物外的隐士,久望之下,竟又生出另一番情思来。
“长路关心悲剑阁,片云何意傍琴台?”颈联是说,我想那返回故里的路途,然而剑门失守,不尽归路断绝,整个局势都是那样危急,使人忧念日深,可我这浮云般的漂泊之身却滞留在蜀中。
“长路”承上“贾客船”而来,接得极其自然。正是这些商船扰乱了他那平静的心境,令人想起那慢慢的长途。这“长路”首先把他的思绪引向大江南北,那里有他日夜思念的弟妹,他常想顺江东下。由此又想到另一条“长路”:北上长安,东下洛阳,重返故里。然而剑门失守,不仅归路断绝,而且整个局势是那样的危急,使人忧念日深。在这迷茫的痛苦之中,他仰头见到白云,不仅发出一声痴问:“片云何意傍琴台?”琴台是成都的一个名胜,相传为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当垆卖酒的地方,此代指成都。“片云”用以自喻,意思是:自己浮云般的漂泊之身,为何留滞蜀中呢?首先当然是战乱未平,兵戈阻绝。但又是谁把他赶出朝廷,剥夺了他为国效劳的机会呢?这一句借云抒情,深婉含蓄。云傍琴台,本是自然现象,无须怪问。因而这一问好似没头没脑,也无法回答。其实正表达了诗人流寓蜀中,报国无门的痛苦,以及找不到出路的迷乱心情。
“王师未报收东郡,城阙秋生画角哀。”尾联是说,去年洛阳再次失陷后,至今尚未光复,而西北方面的吐蕃又在虎视眈眈,蜀中也隐伏战乱的危机,听那萧瑟秋风中的成都城头传来的画角声,多么凄切悲凉!
尾联两句,传出诗人哀愁伤感的心情。全诗以此作结,余味无穷。
本诗的前四句诗人心境淡泊宁静,完全陶醉于优美的江边晚景中,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到了下半部,才表现出诗人深沉的忧国忧民之心,原来诗人的闲适放达,是在报国无门困境中的一种自我解脱。这种出于无奈的超脱,反过来加深了痛苦心情的表达,在平静的水面下奔涌着痛苦的潜流,是一种更为深沉的哀痛。
附录:《野老》杜甫
野老篱边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
渔人网集澄潭下,贾客船随返照来。
长路关心悲剑阁,片云何意傍琴台?
王师未报收东郡,城阙秋生画角哀。
译文
江岸回曲,竹篱茅舍,我正在草堂前的江边漫步观赏,
柴门歪歪斜斜的却自然而然的正好迎着大江。
而那边澄碧的百花潭中渔民们正欢快的下网捕鱼呢 ,连那一艘艘商船也映着晚霞,纷纷在此靠岸了。
我想到那返回故里的路途,然而剑门失守,不尽归路断绝,整个局势都是那样危急,使人忧念日深,可我这浮云般的漂泊之身却滞留蜀中。
去年洛阳再次失陷后,至今尚未光复,而西北方面的吐蕃又在虎视眈眈,蜀中也隐伏战乱的危机听那从萧瑟秋风中的成都墙头传来的画角声,凄切悲凉。
注释
(1)野老:杜甫自称。
(2)篱前:竹篱前边,有的版本作篱边。
(3)逐江开:浣花溪自西而东流。
(4)澄潭:指百花潭。
(5)贾(gǔ)客:商人。
(6)剑阁:指剑门关,今四川省剑阁县境内。
(7)琴台:汉司马相如弹琴的地方,在成都浣花溪北。
名家点评
《唐诗品汇》:刘云:句句洗削。
《唐诗归》:钟云:趣事。谭云:妙于穷境。钟云:佳境甚画。
《诗源辨体》:……如“西望瑶池降王母”、“柴门不正逐江开”……等句,皆稚语也。
《杜臆》:柴门面江而开,故渔网商船,时常在目。“长路关心”,言其思乡;“片云何意”,言非恋蜀。东郡未收,归乡无日,故听画角而中哀也。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珽曰:江岸纡曲,柴门瞰岸而开,故不审方面之正;渔网下集,贾船晚来,乃江上所有之景。
《唐诗评选》:境遇蕴藉,波势平远。
《唐诗摘钞》:即所见所闻以寓意,捉笔一直写就,诗成乃拈二字为题,此类皆漫兴之作。……细思此一诗非“野老”二字,亦无可为题,此正如画家落款,有一定天然位置,毫发不差,未易为浅人道也。
《茧斋诗谈》:前解切近,后解推开,言天下未平,虽有佳处,不敢宁居,非判然不相照管也。
《唐诗成法》:前景后情。次句写景如画。……全无斧凿痕,已臻自然。
《唐宋诗醇》:黄生曰:前摹晚景,真是诗中有画;后说旅情,几干泪痕湿纸矣。
《唐诗别裁》:前写晚景,后写旅情,不必承接,杜诗中偶有此格。
《读杜心解》:八句中,各次句尤胜。盖出调犹见用意,接手全归自然矣。
《杜诗镜铨》:张云:偶然事,写出便妙。对句活变,喻留蜀非己意也。邵云:非此一结,全首味浅。
《唐七律选》:写景贵如睹,此如睹也。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陈德公曰:……单笔起,第二承作最老健,复是趣笔。三、四写物色……。“集”则曰“澄潭”,“来”则曰“随返照”,便生色矣!此琢句之法,笔复苍茫。第五忽悲来路,正是关心。第六触目,寓存飘零,不意而出对二句,各各加工烹炼……结又入时事,另意矫拔,弥增郁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