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杜甫《无家别》赏析

(2017-10-18 08:20:16)
标签:

唐诗

杜甫

独身汉

无家别

杂谈

《无家别》杜甫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人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
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无家别》和“三别”中的其他两篇一样,叙事诗的“叙述人”不是作者,而是诗中的主人公。这个主人公是一位又一次被征去当兵的独身汉,既无人为他送别,又无人可以告别;然而再踏上征途之际,依然情不自禁的自言自语,仿佛是对老天爷诉说他无家可别的悲哀。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开头四句是说,天宝以后,农村寂寞荒凉,家园里只剩下蒿草蒺藜。我的乡里百余户人家,因世道乱离都各奔东西。
这两句正面写今,但背后已藏着昔。“天宝后”如此,那么天宝前怎样呢?于是自然的引出下两句。那时候“我里百馀家”,应是园庐相望,鸡犬相闻,当然并不寂寞;“天宝后”则遭逢世乱,居人各自东西,园庐荒废。蒿藜(野草)丛生,自然就寂寞了。一起头就用“寂寞”二字,渲染满目萧条的景象,表现出主人公触目伤怀的悲凉心情,为全诗奠定了基调。“世乱”二字与“天宝后”呼应,写出了今昔变化的原因,也点明了“无家”可“别”的根源。
“存在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这四句是说,活着的没有消息,死了的已化为尘土。因为邺城兵败,我回来寻找家乡的旧路。
前两句紧承“世乱各东西”而来,如闻叹息之声,强烈的表现了主人公的悲伤情绪。后两句承前启后,作为过渡。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这六句是说,在村里走了很久只见空巷,日色无光,一片萧条凄惨的景象。只能面对着一只只竖起毛来向我怒号的野鼠狐狸。四邻还剩些什么人呢?只有一两个老寡妇。
写“贱子”由接近村庄到进入村巷,访问四邻。“久行”承“寻旧蹊”来,传“寻”字之神。距离不远而需久行,见得旧蹊极难辨认,寻来寻去,绕了许多弯路。“空巷”言其无人,应“世乱各东西”。“日瘦气惨凄”一句,用拟人化手法融景入情,烘托出主人公“见空巷”时的凄惨心情。“但对狐与狸”的“但”字,与前面的“空”字照应。当年百余家的聚居,村巷中人来人往,笑语喧哗,如今却只与狐狸相对。而那些狐与狸竟反客为主,一见“我”就脊毛直竖,冲着我怒叫,好像责怪我不该闯入它们的家园。遍访四邻,发现只有“一二老寡妻”还活着!见到她们,自然有许多话要问要说,但作者却把这些全都省略了,给读者留下驰骋想象的空间。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这四句是说,宿鸟总是留恋着本枝,我也同样依恋着本土,哪能辞乡而去,且在此地栖宿。正当春季,我扛起锄头下田,到了天晚还忙着浇田。
这四句在结构上自成一段,写主人公回乡后的生活。前两句以宿鸟为喻,表现了留恋乡土的感情。后两句,写主人公怀着悲哀的感情又开始了披星戴月的辛勤劳动,希望能在家乡活下去,不管多么贫穷和孤独!
最后一段,写无家而又别离。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这两句是说,县里知道我回来了,又征召我去练习军中的旗鼓。
波澜忽起,以下六句,层层转折。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这两句是说,虽然在本州服役,家里也没有什么可带。
这是第一层转折。上句暗自庆幸,下句暗自伤心。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这两句是说,近行孑然一身,已令人伤感;但既然当兵,将来总归要远去前线的,真是前途迷茫,未知葬身何处!
这是第二层转折。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这两句是说,家乡既已一片空荡荡,远近对我来说都是一样。
转作旷达,更见沉痛。这是第三层转折。
六句诗抑扬顿挫,层层深入,细致入微的描写了主人公听到召令之后的心理变化。如宋刘辰翁所说:“写至此,可以泣鬼神矣!”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这四句是说,永远伤痛我常年生病的母亲,死了五年也没有好好埋葬。她生了我,却得不到我的服侍,母子二人终身忍受心酸。
尽管强作达观,自宽自解,而最悲痛的事终于涌上心头:前次征召之前就已经长期卧病的老娘在“我”五年从军期间死去了,死后又得不到我的埋葬,以致委骨沟溪!这使我一辈子都难过。这几句,极写亡母之痛,家破之惨。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末两句是说,人活在世上却无家可别,这老百姓可怎么当?
结尾紧扣题目,以反诘语作结。
此诗叙写一个邺城败后还乡无家可归,重又被征的军人,通过他的遭遇反映出当时农村的凋敝荒芜以及战区人民的悲惨遭遇,对统治者的残暴、腐朽进行了有力的鞭挞
全诗情景交融,感人至深。全诗情感虽然沉痛凄婉,鞭挞虽然强烈深刻,却不是一味直陈显言,而是借景物来寄情抒怀,显示了感人的艺术魅力。

附录:《无家别》杜甫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人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
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译文

天宝以后,农村寂寞荒凉,家园里只剩下蒿草蒺藜。我的乡里百余户人家,因世道乱离都各奔东西。
活着的没有消息,死了的已化为尘土。因为邺城兵败,我回来寻找家乡的旧路。
在村里走了很久只见空巷,日色无光,一片萧条凄惨的景象。只能面对着一只只竖起毛来向我怒号的野鼠狐狸。
四邻还剩些什么人呢?只有一两个老寡妇。宿鸟总是留恋着本枝,我也同样依恋故土,哪能辞乡而去,且在此地栖宿。
正当春季,我扛起锄头下田,到了天晚还忙着浇田。县吏知道我回来了,又征召我去练习军中的骑鼓。
虽然在本州服役,家里也没什么可带。近处去,我只有空身一人;远处去终究也会迷失。
家乡既已一片空荡,远近对我来说都是一样。永远伤痛我长年生病的母亲,死了五年也没有好好埋葬。
她生了我,却得不到我的服侍,母子二人终身忍受辛酸。人活在世上却无家可别,这老百姓可怎么当?

注释
⑴天宝后:指安史之乱以后。开篇是以追叙写起,追溯无家的原因,引出下文。庐:即居住的房屋。但,只有,极为概括也极为沉痛地传达出安禄山乱后的悲惨景象:什么都没有,唯有一片蒿藜(也就是野草)。
⑵贱子:这位无家者的自谓。阵败:指邺城之败。
⑶日瘦:日光淡薄,杜甫的自创语。
⑷怒我啼:对我发怒且啼叫。写乡村的久已荒芜,野兽猖獗出没。
⑸这句以“宿鸟”自比,言人皆恋故土,所以即便是困守穷栖,依旧在所不辞。
⑹这句是说他又要被征去打仗。
⑺携:即离。无所携,是说家里没有可以告别的人。
⑻这两句是以能够服役于本州而自幸。终转迷:终究是前途迷茫,生死凶吉难料。
⑼齐:齐同。这两句更进一层,是自伤语。是说家乡已经一无所有,在本州当兵和在外县当兵都是一样。
⑽从天宝十四年安禄山作乱到这一年正是五年。委沟溪:指母亲葬在山谷里。
⑾两酸嘶:是说母子两个人都饮恨。酸嘶,失声痛哭。
⑿蒸黎:指劳动人民。蒸,众。黎,黑。

名家点评

唐诗品汇》引刘云评语:"曲折详至,缕缕凡七转,微显条达。"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引吴山民评语:"含几许凄恻,又极温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