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杜甫《垂老别》赏析

(2017-10-17 18:23:30)
标签:

唐诗

杜甫

生活真实

史诗

杂谈

《垂老别》杜甫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
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
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
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
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
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
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
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
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
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
人生有离合,岂择衰老端!
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
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在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中,唐军于邺城兵败之后,朝廷为防止叛军重新向西进扰,在洛阳一带到处征兵。连老翁老妇也不能幸免。《垂老别》就是抒写一老翁暮年从军与老妻惜别的苦情。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开头四句是说,四野的战争还没有得到安平,我已经老了却不得安宁。子孙们在战场上尽都殉难,兵荒马乱又何需老命苟全。
一开头,诗人就把老翁放在时代的动乱气氛中,让他吐露出“垂老不得安”的遭遇和心情,语势低落,给人以沉郁压抑之感。他慨叹着说:子孙都已在战争中牺牲了,剩下我这个老头,又何必一定要苟活下来!话中包蕴着老翁深重的悲思。
“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这四句是说,扔掉拐杖去拼搏一番,同行的人也为我流泪辛酸。庆幸牙齿完好胃口还不减,悲伤身骨瘦如柴枯槁不堪。
现在,战火逼近,官府要我上前线,那么,走就走吧!于是老翁把拐杖一扔,颤巍巍的跨出了家门。这是一位深明大义的老人,他知道在这个多难的时代应该怎样做。但是他毕竟年老力衰了,同行的战士们看到这番情景,不能不为之感叹唏嘘。“同行为辛酸”,就势跌落,从侧面烘托出这个已处于风烛残年的老翁的悲苦命运。“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牙齿完好无缺,说明还可以应付前线的艰苦生活,表现出老翁的倔强;骨髓行将榨干,又使他不由得悲愤难已。这里语气又是一扬一跌,曲折的展示了老翁内心复杂的矛盾和变化。
“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这两句是说,男儿既披带盔甲从戎征战,也只好长揖不拜辞别长官。
作为男子汉,老翁已披上戎装,那就义无反顾,告别长官慷慨出发吧。语气显得昂扬起来。
“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这两句是说,听到老妻倒在路上声声哎唤,严冬腊月仍然是裤薄衣单。
临离家门的时候,老翁原想瞒过老妻,来个不辞而别,好省去无限的伤心。谁知走了没几步,迎面却传来老妻的悲啼声。啊!唯一的亲人已哭倒在大路旁,褴褛的单衫正在寒风中瑟瑟抖动。这突然的发现,使老翁的心不由一下子紧缩起来。
“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这四句是说,明知道死别最后一次见面,贫贱夫妻怎么不怜她饥寒。今朝离去永不能返回家园,犹听她再三劝我努力加餐。
这里展开了老夫妻间强抑悲痛、互相爱怜的催人泪下的心理描写:老翁明知生离就是死别,还得上前去搀扶老妻,为她的孤寒无靠吞声饮泣;老妻这时已哭得泪流满面,他也明知老伴这一去,十成是回不来了,但还在那里哑声叮咛:到了前方,你总要自己保重,努力加餐呀!这一小节细腻的心理描写,在结构上是一大跌落,把人物善良凄恻、愁肠寸断、难舍难分的情状,刻画得入木三分。究其所以感人,是因为诗人把“伤其寒”、“劝加餐”这类生活中极其寻常的同情语,分别放在“是死别”、“必不归”的极不寻常的特定背景下来表现。再加上无可奈何的“且复”,远出人意的“还闻”,层层跌出,曲折状写,收到了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 
“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这四句是说,土门关深沟高垒防守严密,杏园镇天险足恃偷渡实难。形势变不比当年邺城之战,纵然是死去时间也有宽限。
老翁毕竟是坚强的,他很快就意识到必须从眼前凄惨的氛围中挣脱出来。他不能不从大处着眼,进一步劝慰老妻,也似乎在安慰自己
“人生有离合,岂择衰老端!”这两句是说,人生世上都有个离合悲欢,那管你年轻还是年老!以上这些故作通达的宽慰话语,虽然带有强自振作的意味,不能完全掩饰老翁内心的矛盾,但也道出了乱世的真情,多少能减轻老妻的悲痛。
“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这两句是说,想以前少壮年华国泰民安,禁不住徘徊感叹了一阵。
眼看就要分手了,老翁不禁又回想起年轻时候的太平日子,情思在这里稍作顿挫,为下文再掀波澜,预为铺垫。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这六句是说,如今天下到处都是征战,烽火燃遍了山岗。草木丛中散发着积尸的恶臭,百姓的鲜血染红了广阔的山川,哪儿还有什么乐土?我们怎敢只想到自己,还老在那里盘桓彷徨?
这一小节有两层意思。一是逼真而广阔的展开了时代生活的画面,这是山河破碎、人民涂炭的真实写照。他告诉老妻:人间的灾难并不只是降临在我们两人头上。言外之意是要想开一些。一是面对凶恶的敌人,我们与其束手待毙,还不如冲上前去拼一场!通过这些既形象而生动的又概括集中的话语,诗人给我们塑造了一个正直、豁达大度而又有爱国心的老翁形象,这在中国史诗上还不多见。
“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末两句是说,毅然的抛弃茅棚奔赴前线,天崩地裂真叫人摧断肺肝!
到狠下心真要和老妻诀别离去的时候,老翁突然觉得五内有如崩裂似的痛苦。感情的闸门再也控制不住,泪水汇聚人间的深悲巨痛。这一结尾,蕴蓄着何等丰厚深长的意境:独行的老翁前途将会怎样,被扔下的孤苦伶仃的老妻是否将会陷入绝境,苍黄莫测的战局将怎样发展变化,这一切都将留给读者自己去体会、想象、思索······
这首叙事短诗,并不以情节曲折取胜,而是以人物心理刻画见长。杜甫高出于一般诗人之处,主要在于他无论叙事抒情,都能做到立足生活,直入人心剖精析微,通过个别反映一般,准确传神的表现他那个时代的生活真实,概括劳动人民包括诗人自己的无穷辛酸和灾难。他的诗,博得“史诗”的美称,是当之无愧的。

附录:《垂老别》杜甫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
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
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
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
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
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
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
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
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
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
人生有离合,岂择衰老端!
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
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译文
四野的战争还没得到安平,我已经老了却得不到安宁。
子孙们在战场上尽都殉难,兵荒马乱又何需老命苟全。
扔掉拐杖出门去拼搏一番,同行的人也为我流泪辛酸。
庆幸牙齿完好胃口还不减,悲伤身骨瘦如柴枯槁不堪。
男儿既披戴盔甲从戎征战,也只好长揖不拜辞别长官。
听到老伴睡路上声声哀唤,严冬腊月仍然是裤薄衣单。
明知道死别最后一次见面,贫贱夫妻怎么不怜她饥寒。
今朝离去永不能回返家园,犹听她再三劝我努力加餐。
土门关深沟高垒防守坚严,杏园镇天险足恃偷渡实难。
形势变不比当年邺城之战,纵然是死去时间也有宽限。
人生世上都有个离合悲欢,哪管你饥寒交迫衰老病残!
想以前少壮年华国泰民安,竟不免徘徊踟蹰长吁短叹。
普天下应征入伍戒备森严,战争的烽火已弥漫了岗峦。
尸骸积山一草一木变腥膻,流血漂杵河流平原都红遍。
战火遍地何处觅人间乐园,勤王杀敌又岂敢犹豫盘桓。
毅然地抛弃茅棚奔赴前线,天崩地裂真叫人摧断肺肝!

注释
⑴四郊:指京城四周之地。
⑵垂老:将老。
⑶焉用:犹哪用。身独完:独自活下去。完,全,即活。
⑷投杖:扔掉拐杖。
⑸骨髓干:形容筋骨衰老。
⑹介胄:犹甲胄,铠甲和头盔。
⑺长揖: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上官:指地方官吏。
⑻岁暮:年底。
⑼孰知:即熟知,深知。
⑽加餐:多进饮食。
⑾土门:即土门口,在今河阳孟县附近,是当时唐军防守的重要据点。壁:壁垒。
⑿杏园:在今河南汲县东南,为当时唐军防守的重要据点。
⒀势异:形势不同。
⒁岂择:岂能选择。端:端绪、思绪。
⒂迟回:徘徊。竟:终。
⒃被冈峦:布满山冈。
⒄丹:红。流血多,故川原染红。
⒅盘桓:留恋不忍离去。
⒆蓬室:茅屋。
⒇塌然:形容肝肠寸断的样子。摧肺肝:形容极度悲痛。

名家点评

吴齐贤《杜诗论文》评此诗说:“此行已成死别,复何顾哉?然一息尚存,不能恝然,故不暇悲己之死,而又伤彼之寒也;乃老妻亦知我不返,而犹以加餐相慰,又不暇念己之寒,而悲我之死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