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动人的真情——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赏析

(2017-09-17 18:54:22)
标签:

唐诗

高适

杜甫

友谊

杂谈

《人日寄杜二拾遗》赏析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南藩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
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这是高适晚年诗作中最动人的一篇,杜甫接到这首诗时,竟至“泪洒行间,读终篇末”(《追酬高蜀州人日见寄并序》)。这首怀友思乡的诗所以感人,主要是它包含着特定的历史内容。把个人遭际和国家命运紧密连接起来了。高适和杜甫早在开元末年就成了意气相投的朋友,又同样落魄不偶。安史乱起,高适在玄宗、肃宗面前参与重要谋略,被赏识,境遇比杜甫好得多,曾任淮南节度使,平定永王李璘叛乱。由于“负气敢言”,遭到内臣李辅国等的谗毁,被解除兵权,留守东京。乾元二年(759),出为彭州刺史。同年年底,杜甫流离转徙,到达成都,高适立即从彭州寄诗问讯,馈赠粮食。上元元年(760),高适改任蜀州(治所在今四川崇州市)刺史,杜甫从成都赶去看望。这时高适年将六十,杜甫也将五十,他乡遇故知,短暂的聚会,更加深了别后的相思。到了上元二年人日这一天,高适写了这首诗,寄到成都草堂。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开头两句是说,人日这一天,我给杜甫写一首诗寄到成都草堂,我在这儿怀念你,怀念共同的故乡。
起句便单刀直入直接点题。“遥怜”的“怜”,正是表示两人感情的字眼,通篇都围绕着这个“怜”字生发展开,“思故乡”既是从自己说,也是从杜甫说,满目疮痍的中原,是他们共同的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三、四句是说,柳枝泛绿,这美景不忍看见;梅花开满枝头,让人空自断肠。
接着两句是思乡情绪的具体形容。春天到时,柳叶萌芽,梅花盛开,应该是令人愉悦的;但在漂泊异地的游子心中,总是容易撩动乡愁,而使人“不忍见”,一见就“断肠”,感情不能自已了。
“身在南蕃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五六句是说,身在偏远南方大事难以参预,心怀百重担心还有千重忧虑。
“预”是参预朝政之意。当时国家多难,干戈未息,以高适的文才武略,本应参预朝廷大政,建树功业,可是偏偏远离京国,身在南蕃。尽管如此,诗人的爱国热诚却未衰减,面对动荡不已的时局,自然是“心怀百忧复千虑”了。当时不仅安史叛军在中原还很猖獗,即就蜀中局势而言,也并不平静,此诗写后的三个月,便发生了梓州刺史段子璋的叛乱。这“百忧千虑”,也正是时局艰难的反映。杜甫《追酬高蜀州人日见寄》:“叹我凄凄求友篇,感时郁郁匡君略。”是很深刻领会到高适这种复杂的情思的。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七八句是说,今年人日彼此在空相回忆,明年的人日更不知身在何处?
这意思正承百忧千虑而来,身当乱世,作客他乡,今年此时,已是相思不见,明年又在何处呢?哪能预料呢?此忧之深,虑之远,正说明国步艰难,有志莫申。深沉的感喟中,隐藏了内心多少的哀痛!
中间四句是诗意的拓展和深化,有不平,有忧郁,又犹如大海行舟,随波飘转,不能自主的渺茫与怅惘,感情是复杂的。
瞻望未来,深感渺茫,回顾往昔,又何尝事皆前定呢?这就自然抖出了末段。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九、十两句是说,高卧东山转眼度过了三十春,哪里料到书剑飘零终老风尘?诗人早年曾隐身“渔樵”(《封丘作》),生活虽困顿,却也闲散自适,哪会知道今天竟辜负了随身的书剑,老于宦途风尘之中呢?
“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末二句是说,老态龙钟还辱居高位二千石,内心有愧你四处流离的友人!
这是说自己老迈龙钟之身,辱居刺史之位,国家多事而无所作为,内心有愧于到处漂泊流离的友人。这“愧”的内涵是丰富的,它蕴含着自己匡时无计的孤愤,和对友人处境的深挚关切。这种“愧”,更见得两人友谊之厚,相知之深。
这首诗以浑朴自然的语言,发自肺腑的真情流贯全篇。那抑扬变换的音调,很好的传达了起伏跌宕的感情。
附录:《人日寄杜二拾遗》高适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南藩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
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译文
人日这天,我给杜甫写一首寄到成都草堂,我在这儿怀念你,怀念我们共同的故乡。
春天到来,柳叶萌芽,梅花盛开,本该令人愉悦,但飘泊异地的游子却被撩动了乡愁。
当时国家多难,干戈未息,以高适的文才武略,本应参与朝廷大政,建树功业,可是偏偏远离京国,身在南蕃。
正承百忧千虑而来,身当乱世,作客他乡,今年此时,已是相思不见,明年又在何处,难以预料。
生活虽困顿,却也闲散自适,不可能知道此时竟辜负了随身的书剑,老于宦途风尘之中。
这是说自己老迈疲癃之身,辱居刺史之位,国家多事而无所作为,内心有愧于到处飘泊流离的友人。

注释

杜二拾遗:即大诗人杜甫。
人日:汉族传统节日,时在农历正月初七。农历正月初七。薛道衡《人日思归》“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南蕃:蜀
书剑:喻文武。《史记》“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二千石:汉太守官俸二千石
东西南北人:丘曾称“今丘也,东南西北之人也”,指四方奔走。

名家点评:

明代凌宏宪《唐诗广选》:洪影庐曰:高适寄杜云"愧尔东西南北人",杜则云"东西南北正堪论",如钟磬在簴,叩之则应,非若今人酬和为次韵所局也。

明代吴烻《唐诗直解》:直率不厌其浅。

明代李攀龙《唐诗训解》:情真意恳,词亦是达。

明代陆时雍《唐诗镜》:语多合拍,虽无他奇,故是可咏。

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首二总提,次四思故乡,下六怜故人…七八意转而韵不转,九十韵转而意不转,杜集亦时用此法。

清代焦袁熹《此木轩论诗汇编》:高、杜二诗,虽是各臻至极,毕境先高后杜,乃为明于诗之正变源流者。高诗只如此,杜答诗乃淋漓尽致,二者孰优?"今年人日空相忆"云云,只是不说出来。

清代王尧衢《古唐诗合解》:此篇三韵是古风正调,与《江上吟》同。

清代徐增《而庵说唐诗》:法老气苍,学者须细心效之。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言羁绊一官,萍踪断梗,远不如遨游四方之为乐也。

清代吴煊、胡棠《唐贤三昧集笺注》:收摄沉顿。此一字一顿,老杜和作乃分诠四段以应之,宜取参看。

清代张文荪《唐贤清雅集》:达夫歌行以骨健胜,最难学,此唯取其平易近人者,然亦恐费手。淡语不堪多读(末四句下)。

近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沉痛("明年人日"句下)。

https://p1.ssl.qhmsg.com/t01983d94a074daff85.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