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边塞诗中的杰作——高适《燕歌行》赏析

(2017-09-17 11:45:13)
标签:

唐诗

高适

边塞诗

揭露

讽刺

《燕歌行》高适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燕歌行》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篇”,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千古传诵,并非偶然。
高适在诗前的序中写道:“开元二十六年(738),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指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张守珪是玄宗是有名的边将,屡建战功,开元二十三年拜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幽州节度使。二十六年,部将赵堪、白真陀罗假借他的命令,逼乌知义击奚部余党,初胜后败,张守珪隐瞒其败状,妄奏战功,二十七年六月,事情败露,张守珪被贬为括州刺史。可是作者在兵败的当年,便从边塞回来的张守珪部将那里得知战事的实情,这首诗就是有感于张守珪军中之事而作的,但又不仅仅写张守珪军中之事,而是泛写一般的边塞战争。诗中描写了战争艰苦,歌颂了士卒的爱国精神和奋勇抗敌,也揭示了他们思念家乡的感情,同时对将帅的骄逸无能、不恤士卒,军中的苦乐不均,也作了深刻的揭露和讽刺。
全诗可以分为三段。第一段从开头至“单于猎火照狼山”,是写奉命出征,浩浩荡荡来到边塞战场。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汉家:汉代,这里指唐代。下句“汉将”也是指唐将。烟尘:指战争。开元十八年,唐与东北边境的契丹、奚等民族常有战争,所以说“烟尘在东北”。开头两句是说,唐代在东北边境常有战争,将士们纷纷辞别家园去消灭残敌。说明是敌人的入侵激发了战士的爱国热情。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横行:纵横驰骋。《史记·季布栾布列传》:“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这里指驰骋奋战。赐颜色:赏识。这两句说,男儿本来十分崇尚驰骋疆场,这些出征者又得到皇帝的特殊器重和厚待,因此更加踊跃奋发,争赴边塞。
以上四句写了唐代将士为保卫祖国纷纷辞家,斗志昂扬的情形。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摐金伐鼓:指行军。榆关:即山海关。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县。这里泛指东北滨海地带。这两句说,整齐的队伍在嘹亮的军乐声中开出山海关,各式各样的军旗在连绵起伏的碣石山飘扬。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校尉:武官名。羽书:即羽檄。瀚海:沙漠。这里指今内蒙古自治区东北西拉木伦河上游一带的沙漠。单于:古代匈奴部落的君主,这里用来统称北方少数民族的首领。狼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西北一带。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这时从遥远的蒙古大沙漠传来了将军的火急军书,报告说单于正在狼山一带举行军事演习,即将来犯。
以上四句,写了抗敌的队伍到达前线。前两句实写,说大军已开赴东北战场;后两句虚写,暗示来自北方的威胁。作者顾此又顾彼,点出了当时抗敌两条战线交错的情形。后文中则以两条线索为线索,分别谱写,先集中写北方战场,点出了“大沙漠”;后集中写东北战场,点出了“蓟北”。对两个战场,各有描写的侧重点,但又都是当时边塞战争中的普遍的情况。诗人试图从各个角落着墨,全面展现当时边塞战争的复杂而宏大的场面,提出尖锐而具有典型意义的问题。
本诗的第二段,是以“山川萧条极边土”,到“力尽关山未解围”。写的是敌我双方交战,战争的激烈、结局和失败的原因。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凭陵:侵扰。这里可解作倚仗某种有利条件去侵凌别人。这两句紧承上句,说,我军于是分兵来到景色萧条的狼山一带,敌人的骑兵向暴风聚雨般猛扑过来。这两句写了战争环境的艰苦,敌人的强大,形势不利我方。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半死生:生死各半。这两句说,战士们在军事前线英勇奋战,伤亡惨重,而将帅们却在营帐里安然自得的欣赏美人的歌舞。这两句形成强烈的对比,反映了战争中苦乐不均的严重。更重要的是诗人在赞扬士卒们勇敢无畏的同时,痛惜所付出的沉重代价,这是战争的教训;尖锐指出这教训是由于耽于享乐的将军造成的,他们不管战士的死活,严重失职,指挥不利。这是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诗人加以深刻的揭露和讽刺。 
“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是说战争延续到深秋,边塞的茫茫沙漠上百草枯萎;夕阳的余晖照着困守的孤城,由于伤亡日增,能继续打仗的战士越来越少。这两句写了战争的发展过程:气候、环境恶化,兵力衰减你,情势严重。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恩遇:指皇帝的恩德、厚待。恒:经常。轻敌:轻蔑敌人。上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写战士。那么“恩遇”与上文“赐颜色”照应,“恒轻敌”与“破残贼”照应。这两句的意思应该是,战士们身受朝廷重视常常豁出性命来打仗,但仍不能解孤城之围。另一种解释,上句是写将帅,那么与“美人帐下犹歌舞”句相照应,这两句的意思则是,将帅们身受朝廷的恩宠,肩负重托,却盲目轻视敌人,一再贻误战机,致使战士尽力拼搏仍不能解孤城之围。不论哪一种解释,这两句都是说明北方战线的失败的结局,着重批评将帅的指挥无能。
从“铁衣远戍辛勤久”到结尾,是全诗的第三段。这一段,把镜头拉回到东北战场,写征夫思妇久别之苦,边塞氛围的紧张,以及诗人的感慨。侧重点,是揭示士卒的复杂心理,突出他们的怨愤,同时针砭将帅不体恤战士。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玉箸:比喻思妇的眼泪。这两句说,战士们身披铠甲,远戍边庭,含辛茹苦,长久不归;妻子们在家牵肠挂肚,万分思念,伤心落泪。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城南:长安住宅区都在城南,这里泛指少妇的家。蓟北:这里泛指河北。这两句进一步写征人、少妇两地相思。说,由于久不相会,少妇思念征人,在家悲痛欲绝;征人远怀少妇,在边庭翘首回望。
以上四句,尽管是从征人和思妇两方面来写的,但主要还是写征人思念妻子。“玉箸应啼”的“应”字,便点出戍卒的设想,都是“辛勤久”而带来的心理活动。有了这种心理,所以才有“空回首”的举动。这又是借助动作来表现心理。一个“空”字(白白的、徒劳的),含蓄写出征人的怨恨之情。
以下四句,转写边塞的荒凉和紧张的氛围,也流露出战士的怨愤情绪。
“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是说边塞旷远迷茫,十分荒凉,不可度越。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三时:指晨、午、晚,即整个白天。阵云:战云。刁斗:军中巡更所用的器物。这两句说,白天战场杀气腾腾,战云密布;夜晚军营戒备森严,寒气中传播着刁斗之声。这就是年复一年的边塞生活!
最后四句,赞扬战士的高洁情操,感慨而今没有李将军那样的人来带兵。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死节:指为国捐躯的志节。勋:功勋。这两句说,战刀上留下敌人的斑斑血迹,是战士立志为国捐躯、不顾个人功利的明证!这两句是作者的赞扬,也可以说是对战士心理的进一步描写,下他们的“怨”而不忘“忠”,“忠”竟可以忘私。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李将军:指汉代名将李广。他带兵抗击匈奴时,身先士卒,平时又能爱兵,与战士同甘共苦,深受士卒的拥戴。这结句说,你没看见出征打仗是这样的艰苦吗?战士们至今还怀念着当年的李将军哩!这两句意味深长。通篇都贯穿着“沙场征战苦”,但战士心中的愤愤不平,并不是因为苦,而是因为苦乐不均,将帅无德又无才,战争无限拖延。这里追忆李将军,寄托了诗人对士卒的深切同情,对将帅的辛辣讽刺,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人们对胜利与和平的期望。
高适这首诗的特色是深刻揭示边防政策的弊病,以政论的笔调表示自己对战争的意见,同时流露出对士卒的同情,对将帅的讽刺,他是以政治家的眼光去分析边防问题 ,正是这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使它成为盛唐诗中最优秀的篇章之一。
全诗气势畅达,笔力矫健,处处隐伏着诗人有力的讽刺。从大段落来看,出师时的铺张扬厉与战败后的困苦凄凉是鲜明的对比。从贯穿全篇的描写来看,士兵的效命死节与汉将的怙宠贪功,士兵辛苦久战、室家分离与汉将临战失职,纵情声色,都是鲜明的对比。结尾提出李广,则又是古今对比。全篇“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二句最为悲愤,这种对比,矛头所指十分明显,因而大大加强了讽刺的力量。

附录:《燕歌行》高适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译文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写了《燕歌行》一首给我看。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

唐朝边境举烟火狼烟东北起尘土,唐朝将军辞家去欲破残忍之边贼。
战士们本来在战场上就所向无敌,皇帝又特别给予他们丰厚的赏赐。
锣声响彻重鼓棰声威齐出山海关,旌旗迎风又逶迤猎猎碣石之山间。
校尉紧急传羽书飞奔浩瀚之沙海,匈奴单于举猎火光照已到我狼山。
山河荒芜多萧条满目凄凉到边土,胡人骑兵仗威力兵器声里夹风雨。
战士拼斗军阵前半数死去半生还,美人却在营帐中还是歌来还是舞!
时值深秋大沙漠塞外百草尽凋枯,孤城一片映落日战卒越斗越稀少。
身受皇家深恩义常思报国轻寇敌,边塞之地尽力量尚未破除匈奴围。
身穿铁甲守边远疆场辛勤已长久,珠泪纷落挂双目丈夫远去独啼哭。
少妇孤单住城南泪下凄伤欲断肠,远征军人驻蓟北依空仰望频回头。
边境飘渺多遥远怎可轻易来奔赴,绝远之地尽苍茫更是人烟何所有。
杀气春夏秋三季腾起阵前似乌云,一夜寒风声声里如泣更声惊耳鼓。
互看白刃乱飞舞夹杂鲜血纷飞,从来死节为报国难道还求著功勋?
你没看见拼杀在沙场战斗多惨苦,现在还在思念有勇有谋的李将军。

注释
燕歌行:乐府旧题。诗前有作者原序:“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张公,指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曾拜辅国大将军、右羽林大将军,兼御史大夫。一般以为本诗所讽刺的是开元二十六年,张守珪部将赵堪等矫命,逼平卢军使击契丹余部,先胜后败,守珪隐败状而妄奏功。这种看法并不很准确。
汉家:汉朝,唐人诗中经常借汉说唐。
烟尘:代指战争。
横行:任意驰走,无所阻挡。
元戎:军事元帅。
非常赐颜色:超过平常的厚赐礼遇。
摐:撞击。
金:指钲一类铜制打击乐器。
伐:敲击。
榆关:山海关,通往东北的要隘。
旌旆:旌是竿头饰羽的旗。旆是末端状如燕尾的旗。这里都是泛指各种旗帜。
逶迤:蜿蜒不绝的样子。
碣石;山名。
校尉;次于将军的武官。
羽书;(插有鸟羽的,军用的)紧急文书。
瀚海;沙漠。这里指内蒙古东北西拉木伦河上游一带的沙漠。
单于;匈奴首领称号,也泛指北方少数民族首领。
猎火:打猎时点燃的火光。古代游牧民族出征前,常举行大规模校猎,作为军事性的演习。
狼山:又称狼居胥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西北。一说狼山又名郎山,在今河北易县境内。此处“瀚海”、“狼山”等地名,未必是实指。
极:穷尽。
凭陵:仗势侵凌。
杂风雨:形容敌人来势凶猛,如风雨交加。一说,敌人乘风雨交加时冲过来。
半生死:意思是半生半死,伤亡惨重。
腓(一作衰):指枯萎。隋虞世基《陇头吟》:“穷求塞草腓,塞外胡尘飞”
斗兵稀:作战的士兵越打越少了。
身当恩遇:指主将受朝廷的恩宠厚遇。
玉箸:白色的筷子(玉筷),比喻思妇的泪水如注。
城南:京城长安的住宅区在城南。
蓟北:唐蓟州在今天津市以北一带,此处当泛指唐朝东北边地。
边庭飘摇:形容边塞战场动荡不安。庭,一作“风”。飘摇,一作“飘飘”,随风飘荡的样子。
度:越过相隔的路程,回归。
绝域:更遥远的边陲。
更何有:更加荒凉不毛。
三时:指晨、午、晚,即从早到夜(历时很久。三,不表确数。)。
刁斗:军中夜里巡更敲击报时用的、煮饭时用的,两用铜器。
阵云:战场上象征杀气的云,即战云。
一夜:即整夜,彻夜。
血:一作“雪”
死节:指为国捐躯。节,气节。
岂顾勋:难道还顾及自己的功勋。
李将军:指汉朝李广,他能捍御强敌,爱抚士卒,匈奴称他为汉之飞将军。

名家点评:

唐汝询:“言烟尘在东北,原非犯我内地,汉将所破特余寇耳。盖此辈本重横行,天子乃厚加礼貌,能不生边衅乎?”(《唐诗解》卷十六)

王夫之:词浅意深,铺排中即为讽刺。此道自“三百篇”来,至唐而微,至宋而绝。(《唐诗评选》)

方东树:“汉家”四句起,“揪金”句接,“山川”句换,“大漠”句换,“铁衣”句转,收指李牧以讽。(《昭昧詹言》)

沈德潜:七言古诗中时带整句,局势方不散漫。若李、杜风雨纷飞,鱼龙百变,又不可一格论。(《唐诗别裁集》)

吴乔:《燕歌行》之主中主,在忆将军李牧善养士而能破敌。于达夫时,必有不恤土卒之边将,故作此诗。而主中宾,则“将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相看白刃’从来岂顾勋”四语是也。其余皆是宾中主。自“汉家烟尘”至“未解围”,言出师遇敌也。此下理当接以“边庭”云云,但径直无味,故横间以“少妇”、“征人”四语。“君不见”云云,乃出以正意以结之也。文章出正面,若以此意行文,须叙李牧善养士能破敌之功烈,以激励此边将。诗用兴比出侧面,故止举“李将军”,使人深求而得,故曰“言之者无罪,而闻之者足以戒”也。(《围炉诗话》)

高适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 作品收录于《高常侍集》。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作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https://p1.ssl.qhmsg.com/t01119c89c0c456f44d.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