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丘城下寄杜甫》李白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李白与杜甫的交谊是中国文学史上珍贵的一页。现存的李白诗歌中,公认的直接为杜甫而写的只有两首,一是《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另一首就是这首诗。
沙丘城,位于山东汶水之畔,是李白在鲁中的寄寓之地。这首是可能是天宝四载(745)秋,李白在鲁郡送别杜甫,从那种充满着友情与欢乐的生活中,独自一人回到了沙丘,自然倍感孤寂,倍觉友谊的可贵。此诗就是抒发了这种情景之下的无法排遣的思念之情。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一、二句是说,我来这里究竟是为了什么事?高枕安卧在沙丘城。
诗的劈头就是诗人的自问,其中颇有几分难言的恼恨和自责的意味。这自然会引起读者的关注,并造成悬念。“高卧”,实际上就是指自己闲居乏味的生活。次句一方面描写了眼下的生活,一方面也回答了提出上述问题的原因。诗人不来沙丘“高卧”又会怎样呢?联系诗题(寄杜甫),联系来沙丘之前和杜甫相处的那些日子,答案就不言而喻了。这凌空而来的开头,正是把诗人那种友爱欢快的生活消失之后的复杂、苦闷的感情,以一种突发的方式迸发出来。
一、二句偏于主观感情的抒发,三、四句则转向对客观景物的描绘。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三、四句是说,沙丘城边有苍老的古树,白日黑夜沙沙有声与秋声相连。
眼前的沙丘城对于诗人来说,像是别无所见,别无所闻,只有城边的老树,在秋风中日夜发出瑟瑟之声。这萧瑟的秋风,凄寂的气氛,更令人思念友人,追忆往事,更叫人愁思难解,怎么办呢?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五、六句是说,鲁地酒薄难使人醉,齐歌情浓徒然向谁。
然而,此时此地,此情此景,非比寻常,酒也不能消愁,歌也无法忘忧。鲁、齐,是指当时诗人所在的山东。“不可醉”,即没有那个兴趣去痛饮酣醉。“空复情”,因为自己无意欣赏,歌声也只能徒有其情。这么翻笔一写,就大大加重了抒情的分量同时也就逼出下文。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末二句是说,我思念你的情思如滔滔汶水,汶水浩浩荡荡向南流去寄托我的深情。
汶水,发源于山东莱芜,西南流向,杜甫在鲁郡告别李白欲去长安,长安也正位于鲁地的西南。所以诗人说:我的思君之情犹如这一川浩荡的汶水,日夜不息的跟随着你悠悠南行。诗人寄情于流水,照应诗题,点明了主旨,那流水不息、相思不绝的意境,更造成了语尽情长的韵味。这种绵绵不绝的诗情和那种“天边看绿水,海上见青山,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广陵赠别》)的开阔洒脱的胸襟,显示了诗人感情和格调的丰富多彩。
在本诗中,诗人一开始用很多的笔墨写“我”——“我”的生活,“我”的周围的环境,以及“我”的心情。使得前六局没有一个“思”字,也没有一个“君”字,读来大有山回路转、莫知所至的感觉。直到诗的结尾才豁然开朗,说出“思君”二字。当我们明白了这个主旨,再回顾头来细味前六句,便又觉得无一句不是写“思君”之情,而且一联强似一联,以致最后不能不直抒其情。可以说前六句之烟云,都成了后两句之烘托。这样的构思,既能从各个角度,用各种感受,为诗的主旨蓄势,同时也赋予那些日常生活的情事以浓郁的诗味。
此诗以景带出思念之情,言辞朴素无华,率性写出,或行,或卧,或所见所感,絮絮叨叨皆入诗来,写得情谊深长,凄怆感人,深刻的表现了两位伟大诗人的真挚友谊。全诗流畅自然而又含蓄蕴藉;感情极苦,又不失豪放本色。
附录:《沙丘城下寄杜甫》李白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译文
我来这里终究是为了什么事?高枕安卧在沙丘城。
沙丘城边有苍老古树,白日黑夜沙沙有声与秋声相连。
鲁地酒薄难使人醉,齐歌情浓徒然向谁。
我思念您的情思如滔滔汶水,汶水浩浩荡荡向南流去寄托着我的深情。
注释
⑴沙丘:指唐代兖州治城瑕丘。沙丘城一说为位于今山东肥城市汶阳镇东、大汶河南下支流洸河(今名洸府河)分水口对岸。而根据1993年出土于兖州城东南泗河中的北齐沙丘城造像残碑(又名沙丘碑),兖州古地名为沙丘,又名瑕丘,于唐代为鲁西南重要治所,李白应于此居住。由于此重大考古发现,学术界基本上认同兖州为李白居住之沙丘城。
⑵来:将来,引申为某一时间以后,这里意指自从你走了以后。竟:究竟,终究。
⑶高卧:高枕而卧,这里指闲居。《晋书·陶潜传》:“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
⑷夕:傍晚,日落的时候。连:连续不断。秋声:秋风吹动草木之声。
⑸“鲁酒”两句:古来有鲁国酒薄之称。《庄子·胠箧》:“鲁酒薄而邯郸围。”此谓鲁酒之薄,不能醉人;齐歌之艳,听之无绪。皆因无共赏之人。鲁、齐:均指山东一带。空复情:徒有情意。
⑹汶水:鲁地河流名,河的正流今称大汶河,其源有三:一发泰山之旁仙台岭,一发莱芜县原山之阳,一发莱芜县寨子村,流经兖州瑕丘县北,西南行,入大野泽。耿元端说汶水在曲阜之北七八十里处向西流,“思君若汶水”只是联想到汶水,不能认为沙丘城就在汶水之旁(参见《百家唐宋诗新话》)。
⑺浩荡:广阔、浩大的样子。南征:南行,指代往南而去的杜甫。一说南征指南流之水。
名家点评:
明代高棅《批点唐诗正声》:散淡有深情。
明代钟惺、谭元春《唐诗归》:钟云:"连"字下得奇("日夕"句下)。钟云:一片真气,自是李白寄杜甫之作,工拙不必论也。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沙丘在莱州,汶水出沂水,在青州,境地相接,故欲因水以寄情也。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白与杜甫相知最深,"饭颗山头"一绝,《本事诗》及《酉阳杂俎》载之,盖流俗传闻之说,白集无是也。鲍、庾、阴、何,词流所重,李杜实宗尚之,特所成就者大,不寄其篱下耳。安得以为讥议之词乎?甫诗及白者十余见,白诗亦屡及甫,即此结语,情亦不薄矣。世俗轻诬古人,往往类是,尚论者当知之。沈德潜曰:有余地,有余情,此诗家正声也,浮浅者以为无味。
日本近藤元粹《李太白诗醇》:名句读终有余韵("城边"二句下)。谢云:古诗有"婵娟空复情,浩荡而伤怀",今衍为四句,尤见自然(末四句下)。
https://p1.ssl.qhmsg.com/t0118f4cd22b101395b.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