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尊重自己的尺度
尊重自己的尺度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1,347
  • 关注人气:53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赏析

(2017-06-14 19:15:31)
标签:

唐诗

孟浩然

干谒诗

张九龄

杂谈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张丞相即张九龄,也是著名诗人,官至中书令。孟浩然想进入政界,实现自己的理想,希望有人能给与引荐,他在入京应试之前写这首诗给张九龄,就含有这层意思。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湖:洞庭湖。涵:包含。虚:空。太清:天。开头两句是说,八月洞庭湖水暴涨几乎与岸平,水天一色交相辉映迷离难辨。
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涨得满满的,和岸上几乎平接。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结合成了完完整整的一块。开头两句,写得洞庭湖极开朗也极涵浑,汪洋浩阔,与天相接。润泽着广袤的大地,容纳了大大小小的河流。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云、梦:古时二泽名,位处洞庭湖北面。云在大江北,梦在大江南,后来大部淤积成陆地。撼:摇动。岳阳城:即今湖南岳阳市,在湖南省东北部,滨临洞庭湖。三、四句是说,云梦大泽水汽蒸腾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三、四句实写湖。“气蒸”句写出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盛,郁郁苍苍。而“波撼”两字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也极为有力。人们眼中的这一湖滨城,好像瑟缩不安的匍匐在它的脚下,变得异常渺小了。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但两句仍有区别: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大,而且还充满活力。这样雄伟的诗句在前人集中是不多见的。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欲济”句:意思双关,既说无船渡河,又指欲仕而无人引荐。济,渡。楫:划船的用具。端居:闲居。耻圣明:有愧于圣明之世。这两句是说,想要渡河却苦于找不到船只,圣明时代闲居又觉愧对明君。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这两句是说,坐看垂钓之人多么悠闲自在,可惜只能空怀一片羡慕之情。
这四句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心焉向往的,不过还找不到门路而已。
于是下面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这最后两句,意思是说:执政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很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只有突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这几句话,诗人巧妙的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织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难体会的。
作为求人援引的干谒诗,最重要的是写得得体,称颂对方要有分寸,不失身份,措辞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才是第一等的文字。这首诗不落俗套,委婉含蓄,艺术上很有特色。

附录:《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 ⑴,涵虚混太清 ⑵。

气蒸云梦泽 ⑶,波撼岳阳城 ⑷。

欲济无舟楫 ⑸,端居耻圣明 ⑹。

坐观垂钓者 ⑺,徒有羡鱼情 ⑻。 

词句注释

⑴洞庭湖: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在今湖南省北部。张丞相:指张九龄唐玄宗时宰相。

⑵涵虚:包含天空,指天空倒映在水中。涵:包容。虚:虚空,空间。混太清:与天混为一体。清:指天空。

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云梦大泽水汽蒸腾,洞庭湖的波涛摇撼着岳阳城。云梦泽:古代云梦泽分为云泽和梦泽,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带低洼地区。洞庭湖是它南部的一角。

⑷撼:一作“动”。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岸。

⑸欲济无舟楫:想渡湖而没有船只,比喻想做官而无人引荐。济:渡。楫(jí):划船用具,船桨。

⑹端居耻圣明:生在太平盛世自己却闲居在家,因此感到羞愧。端居:闲居。圣明:指太平盛世,古时认为皇帝圣明,社会就会安定。

⑺坐观:一作“徒怜”。

⑻徒:只能。一作“空”。羡鱼:《 淮南子·说林训》中说:“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 

白话译文

八月洞庭湖湖水暴涨几乎与岸平,水天一色交相辉映迷离难辨。

云梦大泽水气蒸腾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想要渡湖却苦于找不到船只,圣明时代闲居又觉愧对明君。

坐看垂钓之人多么悠闲自在,可惜只能空怀一片羡鱼之情。 

名家点评:

西清诗话》:洞庭天下壮观,骚人墨客题者众矣,终未若此诗颔联一语气象。

《王孟诗评》:刘云:托兴可伤。又云:起得浑浑,称题。“蒸”、“撼”偶然,不是下字,而气概横绝,朴不可易。“端居”兴感深厚。末语意长。

《 升庵诗话》: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虽律也,而含古意,皆起句之妙,可以为法。

《唐诗镜》:浑浑不落边际。三、四惬当,浑若天成。

《唐诗归》:钟云:此诗,人知其雄大,不知其温厚。

《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曰:起便别。三、四典重,句法最为高唱。后托兴可伤。

《诗源辨体》:浩然“八月湖水平”一篇,前四句甚雄壮、后稍不称;且“舟楫”、“圣明”以赋对比,亦不工。或以此为孟诗压卷,故表明之。

《唐诗从绳》:此篇望人援手,不直露本意,但微以比兴出之,幽婉可法。此前后两切格。前叙望洞庭,后半赠张,故名两切,五、六呼应句,又是正呼反应法。

《唐诗归折衷》:唐云:气势在“蒸”、“撼”二宇。

《唐风定》:孟诗本自清澹,独此联气胜,与少陵敌,胸中几不可测(“气蒸”一联下)。

唐诗评选》:襄阳律其可取者在一致,而气局拘迫,十九沦于酸馅,又往往于情景分界处为格法所束,安排无生趣,于盛唐诸子,品居中下,犹齐梁之有沈约,取合于浅人,非风雅之遗音也。此作力自振拔,乃貌为高,而格亦未免卑下。宋人之鼻祖,开、天之下驷,有心目中当共知之。

姜斋诗话》:孟浩然以“舟辑”、“垂钓”钩锁含题,却自全无干涉。

《诗辩坻》:襄阳《洞庭》之篇,皆称绝唱,至欲取压唐律卷。余谓起句平平,三四雄,而“蒸”、“撼”语势太矜,句无馀力;“欲济无舟楫”二语感怀已尽,更增结语,居然蛇足,无复深味。又上截过壮,下截不称。世目同赏,予不敢谓之然也。襄阳五言律体无他长,只清苍酝藉,遂自名家,佳什亦多。《洞庭》一章,反见索露,古人以此作孟公声价,良不解也。

《唐风怀》:南村曰:起得最高。当时皆惊“云梦”二语为名句,其气概故自横绝,不知“涵虚”句尤为雄浑,下二语皆从此生。

《然灯记闻》:为诗须有章法、句法、字法……如“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蒸”字、“撼”、字,何等响,何等确,何等警拔也!

《唐诗成法》:前半何等气势,后半何其卑弱!

《 唐诗别裁》:起法高深,三、四雄阔,足与题称。读此诗知襄阳非甘于隐遁者。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此诗脍炙止在三、四,未尝锤炼,自然雄警,故是不易名句。后半述意正得稳婉。

《 瀛奎律髓汇评》:冯舒:通篇出“临”字(按诗题一作《临洞庭湖》),无起炉造灶之烦,但见雄浑而兼潇洒,后四句似但言情,却是实做“临”字。此诗家之浅深虚实法。冯班:次联毕竟妙,与寻常作壮语者不同。纪昀:前半望洞庭湖,后半赠张相公,只以望洞庭托意,不露干乞之痕。无名氏:三、四雄奇,五、六道浑又过之。起结都含象外之意景,当与杜诗俱为有唐五律之冠。

《 唐宋诗举要》:吴曰:唐人上达官诗文,多干乞之意,此诗收句亦然,而同意则超绝矣。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人(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称为孟山人。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曾隐居鹿门山,生了六子,著诗二百余首。年四十,游长安,应进士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后为荆州从事,患疽卒。曾游历东南各地。诗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 王维并称“ 王孟”。其诗清淡,擅长于写景,多反映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有《 孟浩然集》三卷,今编诗二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