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尊重自己的尺度
尊重自己的尺度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3,571
  • 关注人气:53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赏析

(2017-06-14 08:29:09)
标签:

唐诗

孟浩然

鹿门山

庞德公

杂谈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独来去。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在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表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渔梁:地名,诗人从岘山南园渡汉江往鹿门,途径沔水口,可以望见渔梁渡头。首二句是说,天色已近黄昏,山寺里的钟声响起,渔梁渡口的人们争着渡河,喧闹不已。
首二句即写傍晚江行见闻,听着山寺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响,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这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唤起联想,使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隐然可见。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余:我。三、四句是说,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也乘着小舟返回鹿门山。
三、四句就说世人回家,自己离家去鹿门,两样心情,两种归途,表明自己隐逸的志趣,恬然自得。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五、六句是写,皎洁的月滚滚照映着鹿门山,山树一片迷蒙,忽然,仿佛不知不觉就到了庞公隐居的地方,也到了我现在的栖身之地。
五、六句是写夜晚攀登鹿门山路,朦胧的山树被月光映照得格外美妙,诗人陶醉了。忽然,很快的,仿佛在不知不觉中就到了归宿地,原来庞德公就是隐居在这里,诗人恍然了。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
“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独来去。”岩扉:指山岩相对如门。末两句是说,鹿门的山岩、松间的小路幽幽静静,只有隐者独自来去,与这美妙的大自然融为一体。
末二句便写“庞公栖隐处”的境况,点破隐逸的真谛。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诗人自己。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在这个天地里,与尘世隔绝,惟山林是伴,只有他孤独一人寂寞的生活着。
显然这首诗的题材是“夜归鹿门”,读来颇像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是指是从陈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在这首诗中,诗人自己的形象与大自然的形象融合在一起,大自然仿佛是一个背景,在这背景上走动着一个孤独的隐者。我们感到诗人好像站在第三者的地位描写自己,把自己也算作风景的一个部分了。

附录:《夜归鹿门歌》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独来去。

译文
韵译

黄昏时山寺的钟声回荡山谷,渔梁渡口处一片喧闹的声音。
人们沿着沙岸向江村走过去,我也乘坐一叶小舟返回鹿门。
鹿门的月光使山树显现出来,我忽然来到了庞公隐居之地。
清冷的山岩路寂静的林间道,唯有隐居的人在此飘逸来去。

散译

天色已近黄昏,山寺里的钟声响起,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也乘着小舟返回鹿门山。皎洁的月光照映着鹿门山,山树一片迷朦。忽然,仿佛不知不觉就到了庞公曾隐居的地方,也到了我现在的栖身之地。鹿门的山岩、松间的小路幽幽静静,只有隐者独自来去,与这美妙的大自然融为一体。

注释
⑴鹿门:山名,在襄阳。
⑵昼已昏:天色已黄昏。
⑶渔梁:洲名,在湖北襄阳城外汉水中。《水经注·沔水》中记载:“襄阳城东沔水中有渔梁洲,庞德公所居。”喧:吵闹。
⑷余:我。
⑸开烟树:指月光下,原先烟雾缭绕下的树木渐渐显现出来。
⑹庞公: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不久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
⑺岩扉:指山岩相对如门。

⑻幽人:隐居者,诗人自称。

http://pic.baike.soso.com/p/20140508/20140508133929-1575707925.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