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昂《感遇·其三十五》赏析
(2017-06-01 12:42:37)
标签:
唐诗陈子昂边塞诗北征精忠报国 |
此诗作于垂拱二年(686),诗人随乔知之北征,这是他第一次出征边塞,尽管时间不长,未经年而归,但他亲眼目睹了西北边塞政治与军事的危急形势,更激发其抗敌报国的决心,因此向武则天呈上了卓有见识的书表,陈言边塞将领的腐败,“至将不选,士卒不练”,“故猛阵对寇,未尝不先自溃败,遂使夷狄乘利”,并警告当权者:匈奴不灭,中国未可安卧!” 同时又赋此诗抒怀。它以直抒胸臆的方法,通过自己从军的所见所闻来表现慷慨报国的精神,英雄豪迈的气概和对国事的忧虑。
“本为贵公子,平生实爱才。”是说自己身为贵族的后裔,一向喜欢有才干的人。
“感时思报国,拔剑起篙莱。”藁莱:如说草野之间。这两句说,自己有感于时政,决心拿起武器,忠心报国。
起首四句,上二句直截了当,叙述自己的出身经历和志向,诗人本是梓州射洪富豪之子,少年任侠,年十八,尚未知书。后闭门苦读,终于成才(见《唐书》本传及《唐才子传》)。这两句诗坦率真切,朴实感人。下二句继而概述学成本领后的报国从军之举。所谓“感时”是指自己受到贞观以来几十年昂扬奋发的时代精神的感染和激励,“拔剑起篙莱”塑造了一个立体的少年豪杰的形象,英气逼人,威风凛凛,封建时代的士大夫,常常以宝剑作为壮志的象征。在这一段里,诗人叙事详略得当,剪裁颇具匠心。本来他自拔于“藁莱”(民间)中进士之后,曾被武后赏识,任麟台正字之职,参与朝政,但作者对这一些一概略去,直写从军,显然诗人更为看重这次行军。这样写,也为下文专写从军做了铺垫。
“西驰丁零塞,北上单于台。”丁零:我国古代北方种族名。单于台:《汉书·武帝纪》:“帝出长城,北登单于台。”单于,古代匈奴的君主。单于台的故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西。这两句说,自己要远征西北边塞,直捣入侵者的巢穴。
“登山见千里,怀古心悠悠。”是说登高望远,抚今追昔,历史上的功过得失涌上心头。
这一段先概括叙事,接着即事抒情,境界苍凉阔远,悲壮激越,其中既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又饱蘸着诗人的激情壮志。前两句用对偶,“西”与“北”,方位相对,“驰”与“上”,动词相对,“丁零塞”与“单于台”,地名相对,指远征的地域,并点出战争的对象与目的。这次子昂随军远征,足迹抵达居延海、同城等地。“丁零塞”在今西伯利亚叶尼塞河上游贝加尔湖的南一带地方,这里指这一带的边塞要地,本诗因以述志为主,所以对于战事一笔概括提过。“北上单于台”一句,不特指这一次局部战争,而且含有忧虑北方安全的深刻用意。诗人登高望远,抒发高远感怀,由眼前所见所感,进而回顾历史,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之间战争不断,其中的经验教训,引人深思。
“谁言未忘祸,磨灭成尘埃。”祸:边患。结局总结沉痛的历史教训,说,谁说人们没有忘记古代边患的教训呢?这些教训早已随着史迹而变成了不被人注意的尘埃!可叹啊!作者感叹人们的健忘,不善于从历史上的多次边患中吸取教训,正说明他想有所作为,誓为保卫边关建功立业。
这首古体诗基调慷慨苍凉,风格雄健奔放,音节铿锵浏亮,堪称边塞诗的佳作。
附录:《感遇·其三十五》唐朝:陈子昂
本为贵公子,平生实爱才。
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
西驰丁零塞,北上单于台。
登山见千里,怀古心悠哉。
谁言未忘祸,磨灭成尘埃。
陈子昂(659~700),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少任侠。举光宅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拜麟台正字,右拾遗。后世因称陈拾遗。敢于陈述时弊。曾随武攸宜征契丹。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所诬,入狱,忧愤而死。于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有《陈伯玉集》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