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书札双璧之二——《与朱元思书》
标签:
魏晋南北朝文学吴均富春江桐庐杂谈 |
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是继《答谢中书书》之后的又一六朝书札名篇,两者可称双璧。
这是吴均写给友人的一封信,现存为节文。朱元思,一作宋元思,其人不详。吴均在这封信中,生动而简练的描写了富阳、桐庐一带富春江上的优美景色,抒写了向往自然、厌弃世俗的心情。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这两句是说,风和烟都散尽了,天和山是一样的颜色。
这两句以对句发端,从大处着笔,写登舟纵目的总体感受。江上风平浪静,烟光尽扫,两岸山色无垠,远与天接,视野是何等开阔,心情又是何等的舒展!这正是一个秋高气爽、游目骋怀的大好时节。这两句景语孕情,大气包举,可谓善于发端。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这两句是说,(我乘坐的小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
这两句进一步书写江上放舟,对景陶醉的那种自由解脱情态。这种无定点的审美观照,正说明山光水色纷至沓来,令人目不暇接,人在大自然的美景面前仿佛变得身不由己了。这种随任式的态度,正是自由的审美心态的独特表现方式。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里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富阳:县名,在今浙江杭州西南部,以县城位于富春江北而得名。富春江沿岸为著名风景区。桐庐:县名,在今浙江杭州西南部、富春江沿岸。这几句是说,从富阳到桐庐百里来水路,奇异的山水,在天下独一无二。
至此点名行舟路线,富阳在富春江下游,桐庐则在其上游,因而作者是溯江而上。这一百里左右的水路,也是富春江的最佳游程,作者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来概括,极尽其赞叹、倾倒之情。行文至此为第一小段,是概览性总写。
“水皆缥缈,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这是说,江水都是青白色,千丈深的地方都能看见水底;游动的鱼儿和细碎的沙石,也可以看的清清楚楚,毫无障碍。
游动的鱼儿,目光很难追踪,江底的细石,通常不易看得分明。然而作者却说“直视无碍”,那么这一江碧水的晶莹澄澈,不用说是何等令人惊叹了。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这两句是说,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迅猛的浪涛像飞奔的骏马。
开出另一境界,原来富春江也有激流险滩,它让你在领略明和柔静的风姿外,还以其奔腾湍急的波涛给人一种气势磅礴的美感。由静态转为动态,舟行景换,可见江上风光丰富多彩。这就是从“水”的一面着笔,写来姿态横生。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是说,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山峦凭着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相互争着往远处和高处伸展,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了无数的山峰。
写来气势非凡。两岸的高山上都长着耐寒的树木,可见山色之青葱;这连绵的群山,在作者的视觉感受中不是静穆崇高的,而是奔放活跃的,它们仿佛在互比高低,使劲往上耸,正是这相互竞争才形成了千百座形状不一的奇峰。这是用审美移动的眼光,写山势之高、之奇,化静为动,使人感受到大自然那种强烈的生命节奏。
以上为第二段,分写山水之奇异,着重从视觉感受一面落笔。
“泉水击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这几句是说,(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百鸟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则久久的鸣叫不止,猿则久久的啼叫不停。
此处转换角度,着重写听觉的感受。山泉声、鸟鸣声、蝉声、猿声,声调各异,自成天籁,这是一部大自然的协奏曲,多么令人心旷神怡!工整的骈语,联翩而至,语言形式本身的韵律美,更加强了所描写音响的天然韵律美,两者可谓水乳交融了。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是说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文章从写景而转到抒写身历其境的内心感受,这样优美的山水,足以使热心世务,企盼仕途腾达的人也产生隐居之想。触景生情,从审美感受引向仕途进退的人生态度的变化,进一步烘托出山水巨大的诱人的魅力。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这四句是说,横斜的树枝上面遮掩着,即使是白天也像是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还可以(从树叶的空隙中)见到阳光。
这境界是异常清冷的,热衷世务者至此自然要冷下心来。因而这四句不妨看作对上文的一种补充渲染。
这封书信短小隽永,层次井然,写景抒情,简练生动。以四言句式为主,多用骈句,韵律感很强,宛如一首韵味盎然的诗,千百年来脍炙人口,不愧为六朝山水的上乘之作。
附录《与朱元思书》南朝梁: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文
http://pic.baike.soso.com/p/20130822/20130822133609-1238820423.jpg《与朱元思书》原文(仅为书信节录)
风和烟都散尽了,天和山是一样的颜色。(我乘坐的小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奇异的山水,在天下独一无二。
江水都是青白色,千丈深的地方都能看见水底。游动的鱼儿和细碎的沙石,也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迅猛的浪涛像飞奔的骏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山峦凭借着(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相互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了无数的山峰。(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百鸟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则久久的鸣叫不停止,猿则久久地啼叫不停。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是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还可以(从枝叶的空隙中)见到阳光。
(1)《与朱元思书》,选自《艺文类聚》(中华书局1982版)卷七。本文为作者写给朱元思讲述行旅所见的信。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县)人。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其作品收集在《全梁文》《艺文类聚》里。书:信函,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2)俱:全,都。
(3)净:消散尽净。
(4)共色:一样的颜色。共,相同,一样。
(5)从流飘荡:(乘船)随着江流飘荡。从,顺,随。
(6)任意东西:任凭船按照自己的意愿,时而向东,时而向西。东西:方向,在此做动词,向东向西。
(7)自富阳至桐庐:此句中的富阳与桐庐都在杭州境内,富阳在富春江下游,桐庐在富阳的西南中游。如按上文“从流飘荡”。则应为“从桐庐至富阳”,可能为作者笔误。自:从。至:到。许:表示大约的数量,上下,左右。
(8)独绝:独一无二。独:独特。 绝:妙到极处
(9)皆:全,都。
(10)缥碧:原作“漂碧”,据其他版本改为此。青白色。
(11)游鱼细石: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
(12)直视无碍:可以看到底,毫无障碍。这里形容江水清澈见底。
(13)急湍:急流的水。
(14)甚箭:“甚于箭”,比箭还快(胜过箭)。 甚:胜过。 为了字数整齐,中间的“于”字省略了。
(15)若:好像。
(16)奔:动词活用作名词,文中指飞奔的骏马。
(17)寒树: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形容树密而绿。寒,使人看了有寒凉之意。
(18)负势竞上: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负:凭借。竞:争着。上:向上。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这从下文“千百成峰”一语可以看得出来。
(19)轩邈:意思是这些山峦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轩,高。邈,远。这两个词在这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用。轩邈,向高处向远处生长。
(20)直指: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指:向,向上。
(21)千百成峰:意思是形成无数山峰。
(22)激:冲击,拍打。
(23)泠(líng)泠作响:泠泠地发出声响。泠泠,拟声词,形容水声的清澈。
(24)好鸟相鸣:好,美丽的;相鸣,互相和鸣,互相鸣叫。
(25)嘤(yīng)嘤成韵:鸣声嘤嘤,和谐动听。嘤嘤,鸟鸣声。韵,和谐的声音。
(26)蝉则千转(zhuàn)不穷:蝉儿长久不断地鸣叫。则:助词,没有实在意义。千转:长久不断地叫。千,表示多。转,同“啭”(视版本而定),鸟婉转地叫,鸟鸣声。这里指蝉鸣。穷,穷尽。
(27)无绝:就是“不绝”。与上句中的“不穷”相对。绝:停止。
(28)鸢飞戾天;出自《诗经·大雅·旱麓》。老鹰高飞入天,这里比喻极力追求名利的人。鸢,俗称老鹰,善高飞,是一种凶猛的鸟。戾,至。
(29)望峰息心:意思是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息:使……平息,使动用法。
(30)经纶世务者:治理政务的人。经纶:筹划、治理。
(31)窥谷忘反: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流连忘返。反:同“返”,返回。窥:看 。
(32)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木在上边遮蔽着。柯,树木的枝干。 蔽:遮蔽。
(33)在昼犹昏: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 昼:白天。犹:好像。
(34)疏条交映: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疏条:稀疏的小枝。交:相互。
(35)见:看见。日:太阳,阳光。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