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诗和一个人的命运——大义公主《书屏风诗》

标签:
古代文学大义公主杨坚陈后主杂谈 |
本诗作者是北周赵王宇文招之女,号千金公主。赵王喜爱文学,与庾信交往甚密,多有唱和之作,公主受其熏陶,亦有诗才。周大象二年(580)千金公主出嫁突厥沙钵略可汗,以她的青春,充当维持两国友好关系的工具。这对这位年轻的公主,已经是一重不幸。在她出嫁之后,因为周静帝邦国的覆灭,执掌朝政的大臣杨坚,趁机篡权,以“禅让”的形式,建立隋朝,取代北周,邦国覆灭,宗族被杀戮殆尽,这对她又是一重不幸。
由于突厥在北方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隋文帝杨坚出于他政治利益的需要,对这位千金公主不能不加以笼络,因而赐姓杨,编入杨家宗谱,改封她为“大义公主”。这是把她当作隋朝的宗室女儿看待,希望她深明“大义”,维护和突厥的友好关系。大义公主在这方面确实也做了一些工作,但对杨坚覆其邦国、灭其宗族的行径,又无法释然于怀。同样,杨坚对这位前朝的公主,表面上恩惠有加,内心却难以信任。大业九年(589),隋攻灭南方的陈朝,隋文帝将陈后主宫中的一架屏风赐给大义公主。这本是表示恩惠的手段。但大义公主从屏风上的绘画,联想到陈朝的覆亡,又联想到北周王朝和个人的命运,写下了这首无限感伤的诗篇。不料隋文帝得知后,大为恼怒。当时沙钵略可汗已死,其子雍虞闾在位,号称都蓝可汗;另一子染干号称突利可汗,分据北方。突利可汗为了加强自己在突厥中的势力,向隋求婚,文帝派人告诉他:“杀了大义公主,方能许婚。”突利可汗便向都蓝可汗进谗,唆使他杀了大义公主。读这首诗,想起这位公主极其沉重的人生负担和悲惨的个人命运,令人感慨万分。
诗是从陈后主宫中的屏风引发出来的。陈后主是一个爱好奢华著称的君主,其宫中器物,无不精美异常。隋文帝特意从他的物器中选出这架屏风送给大义公主,它的珍贵和华美,更是不用说了。屏风上有画,画的内容,从诗中所提及来看,是描绘富贵人家的酒宴,可以想象,画中的贵人们,或是颓然而醉,或是豪兴未尽,一派放浪情景;歌女们环侍于旁,或张弦而弹,或挥袖而舞,个个美妙动人。这一幅画面犹如陈后主宫廷生活的写照,而那位多才多艺、纵情享乐的皇帝到哪里去了呢?这样的画面,也是大义公主出嫁前在北周宫中常常见到的,而北周的王宫贵族们又到哪里去了呢?
“盛衰等朝露,世道若浮萍。”朝露:早晨的露珠。这两句是说,盛衰就像早晨的露珠,瞬忽即逝,世道就像浮萍,飘忽不定。
作者在开头就指出:人世间的一切都是短暂的、变迁无常的。这是带有哲理意义的概括,把历史、社会、人生都包含在内了。作为女性的创作,起笔如此开阔,是不多见的。但是想到大义公主的个人经历复杂,她所眼见的社会变故剧烈,也就不难理解了。她的一生遭遇,在感情上是过于沉重,而难以承担的,所以把这一切归结推诿于世界本身的变迁无常。
“荣华实难守,池台终自平。”池台:指皇宫中的建筑。平:毁坏的意思。当然“平”是从象征意义上来说的,旧的皇家建筑不一定被毁坏而常常是改换主人,但对旧主人来说,也意味着“平”。这两句是说,荣华难守,是世道变迁的趋势;池台终平,是世道变迁的结局。
既然人世是变迁无常的,那么从逻辑上来说,盛衰是不断交替的现象。但作者所注重的,只是“衰”,是人间幸福的毁灭。
“富贵今何在?空事写丹青。”空事:徒然。丹青:绘画。这两句是说,富贵荣华今天又在哪里呢?徒然成为屏风上的绘画。
陈后主的富贵生活,已经被隋文帝扫荡一空,他本人也成了囚徒,而在这屏风上,却徒然的留下了往日富贵生活的影子。对大义公主来说,她想到的是北周。
“杯酒恒无乐,弦歌讵有声。”这两句是说,他们如今喝酒,哪里还有往日的欢乐情致?哪里还有心思欣赏优美甚至是放荡的歌曲?
这里面有多层内涵,第一层是把画中人和现实中的人结合起来写,就像往日的陈后主及其侍臣们;第二层影射北周的王公贵族;第三层,则把自己也包括在内,作为亡国的公主,同样是杯酒无乐,不复有弦歌之声。
以上八句是全诗的第一段。在字面上,这一段完全是紧扣陈后主的屏风来写的,但深层内涵,则完全是感慨北周的覆亡。由于大义公主当时的身份和地位,她无法直接表达对北周王朝的哀悼,只能把对陈王朝的兴亡感慨上升为对人类社会变迁无常的感慨,而将北周王朝的感情,寄托在委婉曲折的词语中。
“余本皇家子,飘流入虏庭。”虏:宇文氏本属鲜卑族,但入主中原后,接受华夏传统文化,渐渐以华夏正统自居,而视突厥为野蛮民族,即所谓“虏”。这两句是说,我本是皇家的子女,由于担负起沉重的政治使命,出嫁突厥可汗。
这两句写出个人命运的急剧变化。当公主居住在洛阳王宫中时,不但生活安逸,而且每日与亲朋相聚,或诗酒高会,或游园赏春,人生是那样的无忧无虑。出嫁突厥可汗后,处于陌生的人群和文化中,她的不幸和孤独,已经是很难承受了。但毕竟有一个北周王朝在支撑她,保证了她在突厥的地位。及至北周为隋所灭,这一点支撑也失去了。尽管杨坚赐给她隋宗室“大义公主”的名义,但只是一时的权宜之计,有多少可靠的成分?(事实上,当杨坚不再需要大义公主时,对她便毫不留情;突厥可汗从自己的政治利益出发,也绝不顾惜她的生命。)
“一朝睹成败,怀抱忽纵横。”怀抱:内心。纵横:形容心绪纷乱,不能自主。这两句是说,她由陈朝的灭亡想到周,想到自己,内心心绪纷乱,不能自主。
“古来共如此,非我独申名。”申名:阐发、分解。这两句是说,自古以来,人世间就充满了变化,一切富贵荣华,都难以久保,并不是我一个人懂得这个道理。
一个女子,对于历史的急剧变化,终究是无能为力的。她只能安慰自己,既然如此,又何必多说呢?这是无可奈何的自我排遣。
“惟有明君曲,偏伤远嫁情。”明君,即昭君,晋时避司马昭讳而改。《昭君曲》是一种乐府歌曲,内容都是写王昭君远嫁匈奴的哀伤。这两句是说,只有《昭君曲》,才能表达出他远嫁异域的不幸。
如果说,历史的变迁是不可抵抗的,远嫁突厥,都纯粹是个人的遭遇,自己本来也可以嫁一个普通男子,即使在王朝覆灭以后,也未必不能过一般百姓的生活,享受天伦之乐。这里好像是从邦国覆灭的不幸中解脱出来,而只剩下远嫁异域的不幸,其实并不是。正因为北周王朝覆灭了,她作为亡国的公主,孤独的生活在异域,远嫁的不幸显得更沉重,她的不幸,仍然是双重的。
皇家的公主,在常人看来,总是享尽荣华,一生幸福。其实,由于她们的命运与政治需要、政权的兴衰联系得太紧密有时比普通百姓的女儿更难把握自己。而且由于她们出身在富贵环境,一旦遭遇不幸,在前后生活的鲜明对比之下,感受尤为强烈,这就是大义公主看到陈后主的屏风,睹物伤情,而感受无比痛苦的原因。
附录:《书屏风诗》作者:大义公主
盛衰筹朝暮,世道若浮萍。
荣华实难守,池台终自平。
富贵今何在?空事写丹青。
杯酒恒无乐,弦歌讵有声。
余本皇家子,飘流入虏庭。
一朝睹成败,怀抱忽纵横。
古来共如此,非我独申名。
惟有明君曲,偏伤远嫁情。
http://www.jianglishi.cn/uploadfile/2016/0524/20160524889290.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