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农民起义著名领袖李密的诗——《淮阳感秋》

标签:
古代文学李密著名农民起义领袖感时伤怀杂谈 |
李密是隋末农民起义的一位著名领袖,出身贵族。隋炀帝大业九年(613)参与杨玄感起兵反隋,失败后被捕,不久在押送途中逃脱,“去之淮阳(今河南淮阳),岁饥,削木皮以为食。变姓名为刘智远,教授诸生自给,郁郁不得志,哀吟泣下”(《新唐书·李密传》)这首题为“淮阳感秋”的无言古诗,当是他流亡蛰居淮阳期间所作。刘仁轨《河洛记》曰:“密来往诸贼帅之间以举大计,莫肯从者,因作诗言志。”所述作诗背景,大体相合。
“金风荡初节,玉露凋晚林。”初节:初秋。这两句是说,金风摇荡,初秋时节尚存的绿叶等随之被荡涤,林木显得萧疏。
起二句总写金风摇荡,玉露凋零的景象,明点题内“秋”字,一“荡”字不仅传出秋风摇飏之状,而且兼含荡涤之意,连同下句“凋”字,将金风玉露的肃杀之气形象的表现出来。
“此夕穷途士,郁陶伤寸心。”穷途士:当时作者参加杨玄感反隋失败,被捕逃亡,处境艰苦,故自称“穷途士”。郁陶:心思郁积的意思。这两句是说,今晚我这个穷途陌末路之人,忧思郁积真伤心。
由肃杀的秋景联想到自己穷困的处境,故忧思郁积。两句已透出感秋之意,“伤”字更明点“感”字。
“野平葭苇合,村荒藜藿深。”这两句又勒回写眺望中的秋景:田野平旷,但见蒹葭芦苇,四处围合;村落之中,惟见藜藿纵横,杂草丛生。
这两句写出田野荒芜、村落破败的荒凉景象。“合”、“深”两字,更透出杳无人迹的情景。这正是隋朝末年中原地区在酷重赋役下千里萧条景象的写照,足以印证“岁饥,削木皮以为食”的记载。
“眺听良多感,徙倚独沾襟。”这两句是说,眺听之间,无不使自己徘徊感伤,独自泪下。
以上八句为前半部分,主要写淮阳秋景,八句情景相间,“秋”“感”相浃。前四句因自然景象而生感,后四句则因现世社会的残破荒凉而增悲,在重复中有递进。
“沾襟欲何为?怅然怀古意。”这两句是说,为什么而泪下呢?内心怅然怀想起古代。
九、十两句用顶针格紧承上文,以设问引出“怅然怀古意”,转入后段。所谓“怀古”,实质是“感”的进一步发展。
“秦俗犹未平,汉道将何冀?”秦俗:喻指隋末乱世。汉道:隐指重建的清平的朝代。这两句是说,像秦朝那样的乱世尚未平息,重建的清平的朝代何时才能出现?
作者有感于乱世末俗尚未荡涤,盛明时代尚不可望,这正是他“郁陶伤寸心”“徙倚独沾襟”的原因。
“樊哙市井屠,萧何刀笔吏,一朝时运合,万古传名谥。”这四句是说,如樊哙、萧何等人,虽或出身市井屠者,或为刀笔小吏,一旦与时运相遇,却做出改造换代、重建新朝的大事业,万古流传奇不朽的名声。
作者感到自己虽生此乱世,但只要奋起图王,仍可像樊哙、萧何那样做出一番事业。
“寄语世上雄,虚生真可愧。”这两句是他感秋伤时最后引出的结论:作者寄语隋末群雄,不要为虚度此生而惭愧。
这后八句为后半部分,纯粹以“怀古”抒发伤时之感,表达乘时奋起的抱负。
这是一位有雄图大志的人物在乱世中面对秋景引发的联想与感慨。古代有不少不得志于世的士人,想在乱世中一显身手,一展宏图。这种乘乱奋起的思想在一部分士人中很有代表性。诗写的沉郁苍凉,透出特有的时代气氛。
附录:《淮阳感秋》隋朝:李密
金风荡初节,玉露凋晚林。
此夕穷涂士,郁陶伤寸心。
野平葭苇合,村荒藜藿深。
眺听良多感,徙倚独沾襟。
沾襟何所为?怅然怀古意。
秦俗犹未平,汉道将何冀?
樊哙市井徒,萧何刀笔吏。
一朝时运会,千古传名谥。
寄言世上雄,虚生真可愧。
注释
⑴淮阳感秋,一作“淮阳感怀”。
⑵荡初,《广记》作“扬秋”。
⑶凋,《容斋》作“垂”。
⑷“郁陶”句,《隋书》作“空轸郁陶心”。
⑸“野平”二句,《隋书》、《广记》均无。野平,《容斋》作“平野”。村荒,《容斋》作“荒村”。藜,《容斋》作“葵”。
⑹徙倚,《隋书》、《广记》均作“慷慨”。
⑺俗,《容斋》作“洛”。犹,《容斋》作“既”。
⑻徒,《广记》、《容斋》均作“屠”。
⑼时运会,《隋书》、《广记》均作“时运合”,《容斋》作“逢时会”。
⑽“千古”句,《隋书》作“万古传名器”,《广记》作“万古传名谥”,《容斋》作“千载传名谥”。
李密
(582-618)隋末瓦岗军领袖。字玄邃,一字法主,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隋上柱国、蒲山公李宽之子,以父荫任皇帝卫官左侍,亲卫大都督。公元613年(大业九年),参与杨玄感起兵反隋。后投奔瓦岗起义军,夺得领导权。公元617年(大业十三年),自称魏公,改元永平。后为王世充所败,降唐,封邢国公。不久又起兵反唐,兵败被杀。存诗一首。
http://pic.baike.soso.com/p/20131220/bki-20131220125744-206542744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