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真名士自风流——《温峤娶妇》赏析
(2016-12-23 18:20:30)
标签:
世说新语假谲温峤玉镜台杂谈 |
本文选自《世说新语·假谲》。
温峤(288-329),字太真,东晋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东)人。初在并州,从姨父刘琨为谋主。抗刘聪、石勒。明帝即位,任中书令、后任江州太史。本文就是关于他的一件趣事。
温峤长得仪表堂堂,一表人才,胸间自有一腔安邦定国的奇气。当年他作为大将军刘琨(字越石)的特使,渡江而南,曾以劝说晋王称帝的慷慨陈词,震惊了江左群彦;而今出现在从姑母刘氏面前,大约应官至骠骑将军了吧?身为将军,看中了从姑母之女,本来只需要派遣手下人说媒就可以了,温峤却不愿借重自己的权势,便差点失去了自己的意中人——他从姑母不知道他“密有自婚意”,反让他代“觅”他人为婿,岂不叫温峤扫兴?
好在温峤还有挽回的余地,他狡黠得很,将计就计,居然就以媒人的身份,煞有介事的讨论起从姑母女儿的择偶条件来,文中一句“佳婿难得,但如峤比云何”,实际上已经为下文自娶从表妹埋下了伏线。这显然显得很有心机,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他也是在试探刘氏母女对自己的态度。婚姻大事不由自己一方决定,而充分尊重对方的心愿,这正是温峤的可爱之处。而征求意见的方式,自然以媒人身份最为合适——若是明说自己,万一对方不愿,场面岂不尴尬,在探得从姑母的口风后,他就放心行事了。
几天后,温峤回复从姑母说:“已找到成婚的人家了,门第大致还可以,女婿的名声官职都不比我差,”于是,送去玉镜台一座,作为聘礼,从姑母非常高兴。这一悬念直到温峤最后现身自娶的时候这才揭开,温峤大概以为自己瞒过了刘氏母女而心头窃喜吧?出人意外的是,新妇在行了交拜礼后,披扇而窥、“抚掌大笑”的话语,却泄露了全部天机:“我固疑似老奴,果如所卜!”原来温峤自以为得计,其实她们母女,早在接受“玉镜台”(乃温峤随刘琨北征十六国的汉刘聪所得)聘礼时,就已经知道了未来女婿的身份,然而她们也沉得住气,不去拆穿,让温峤天花乱坠的自夸一番。
这同时也透露了一个信息,对于这桩婚事,温峤固然盼望了很久,但其实它的表妹也早已身心相许了。直到在洞房花烛夜,才直言表达出来,更增加了喜剧色彩!新妇的爽朗性格,温峤的狡黠和憨厚,也均从文中生动的表现出来。本文对世态人情的描述,简洁而充满意趣:它只在关键处稍加勾勒,也不正面点破,把许多如画的情境留给读者去慢慢体味。
历史上有在国家危亡之际挺身自荐的毛遂,却很少有像温峤这样为人“觅昏”而自聘、自娶的趣事。后来的元杂剧《玉镜台》就根据此事改编而成。
附录:《温峤娶妇》 刘义庆
温公丧妇。从姑刘氏家值乱离散,唯有一女,甚有姿慧。姑以属公觅婚,公密有自婚意,答云:「佳婿难得,但如峤比,云何?」姑云:「丧败之余,乞粗存活,便足以慰吾余年,何敢希汝比?」却后少日,公报姑云:「已觅得婚处,门地粗可,婿身名宦尽不减峤。」因下玉镜台一枚。姑大喜。既婚,交礼,女以手披纱扇,抚掌大笑曰:「我固疑是老奴,果如所卜。」玉镜台,是公为刘越石长史,北征刘聪所得。
译文:
温峤死了妻子。他的从姑母刘氏家正逢战乱流离失散,身边只有一个女儿,很是美丽聪明。从姑母把她嘱托给温峤,请他寻找婚配对象。温峤私下有自己娶她的意思,回答说:"好女婿不容易找到,只像我这样差不多的,怎麼样?"从姑母说:"经过丧乱衰败之后活下来的人,要求不高,只要能维持生活,就足以安慰我晚年,那里敢希望能找到像你这样的人呢?"这不几天,温峤回复从姑母说:"已找到成婚的人家了,门第大致还可以,女婿的名声官职都不比我差。"於是送去玉镜台一座,作为聘礼。从姑母非常高兴。成婚以后,行了交拜礼,新娘用手拨开遮脸的纱障,拍手大笑说:"我本来就疑心是你这老家伙。果然像我所预料的。"玉镜台,是温峤做刘琨的长史,北征刘聪时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