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陶渊明《桃花源诗》赏析

(2016-12-09 18:07:27)
标签:

东晋

陶渊明

田园诗

情感

杂谈

陶渊明写桃花源,用了散文与诗两种文体。《桃花源记》主要是描写渔人出入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桃花源诗》是以诗人的口吻讲述桃花源人民生活的和平、安宁。《桃花源诗》内容丰富,对于我们了解陶渊明描写桃花源的意图和生活理想很有帮助 ,值得与《桃花源记》参照阅读。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嬴氏:指秦始皇嬴政。天纪:这里指天下秩序。这两句是说,秦始皇的暴政把天下的秩序给搅乱了,有贤德的人纷纷躲避这个世道。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黄、绮:指夏黄公和绮里季等四贤,他们为避秦乱,曾一同到商山(今陕西商县东南)去隐居,称商山四皓。伊人:指桃花源中人。云:在这里用作虚词,无义。这两句是说,黄、绮等四皓为避秦乱而去商山隐居之时,桃花源里的人也远离了这个动乱的社会。

“往迹浸复淹,来径遂芜废。”往迹,来径:指人们逃至桃源的踪迹途径。浸:消蚀。淹:淹没。这两句是说,这些人去桃源的踪迹模糊不清了,去桃源的路也荒弃了。

起唱六句,是第一个层次。揭示桃源产生的历史,说明桃源世界的人间性。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相命:相互呼唤。肆:致力。憩:休息。这两句是说,桃源中人每天互相招呼下地生产,日落后便自由自在的歇息。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时:季节。艺:种植。这两句是说,桑树和竹子长得枝繁叶茂,五谷杂粮都能按时种植。

“春蚕首场四,秋熟靡王税。”这两句是说,春天养蚕便可收得茧丝,庄稼秋收后也不用向官府交纳赋税。

桃源人相互勉励耕作,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里没有横征暴敛、徭役、战乱的干扰,没有官家征税,因为这里压根儿没有什么君王!桃花源,是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相吠”。暧:遮这两句是说,荒弃的道路被草木覆盖,已不便交通;鸡犬之声却能互相听到。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俎豆:古时祭祀时盛用的礼器,此代指祭祀。法:礼法。制:式样。这两句是说,他们祭祀还是先秦的礼法,穿的衣裳都同先秦那时一样。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童孺:儿童。斑白:指老人。游诣:到处游玩。这两句说,儿童在尽情歌唱,老人在愉快的来去游玩。

这里揭示桃源人民俗文化的特质,虽说荒草掩盖了路,可是阻隔的实在只是与外界的交通,桃源人之间确实常来常往,交情至为淳厚。礼法、服饰仍保持古风,这意味着古老的美德得以保持。孩子们在天真活泼的唱着歌,头发斑白的老人们欢欢喜喜的往来游玩。不言而喻,古人理想的“幼有所长,老有所终”,这里全都实现了。从敬老爱幼的全部落实,最能透视桃源道德文化的特质。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和:暖。厉:烈。这两句是说,从草木丰茂推知气候变暖,从树叶凋零推知暮秋以至。即是从草木的枯荣见出节气的变换。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纪:岁。志:记载。这两句是说,虽然没有年历的推算记载,但春夏秋冬四季一轮完了便自成一年。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于何:在哪里。这两句是说,在桃源里生活自得其乐、乐不胜收,哪里还用的着什么机谋、智术呢?

桃源人对科学知识则不感兴趣,虽说没有岁历的推算记载,一年四季那是清楚的,简朴的生活快乐有余,哪里用得上什么智巧呢?智巧既然不存在,欺诈权谋就更谈不上,桃源文化之特质,就是崇尚道德与自然,二者并行不悖。

至此,是全诗的第二个层次,是写桃源中没有剥削压迫,怡然自乐的生活。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隐五百:隐藏了五百年。从秦始皇到晋太元中共经历五百八十余年,这里是举其成数。畅:开,显露。这两句说,桃源中人的奇特踪迹已隐没了五百年,今天却一旦展示出这神仙般的境界。

“淳薄既异愿,旋复还幽蔽。”淳:指桃源中醇厚的风俗。旋复:随即又。这两句说,因为桃源中醇厚的风俗与尘世间浮薄的风俗大相径庭,所以这种神奇的境界刚一显露马上就深深的隐蔽起来了。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游方士:游于方内之士,即世俗中人。这两句是说,试问生活在世俗中的人,你们怎能测知尘世以外的事情呢?

“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言:虚词,无义。蹑:踏,此作“乘”解。高举:高飞。契:合,此指志趣相投者,即桃源中人。这两句说,我多么想乘风高飞,去寻找那些与我志趣相投的人啊!

从秦到晋,桃源的奇迹一直隐没了数百年,近日却向世人显露了他神仙般的境界。桃源风俗淳厚,世间风俗浇薄,道不同又何能相谋?所以桃源只能显露一下便又深深隐蔽起来,作者揭示出桃源文化与世间文化的区别,指出你们与他们属于两个世界。作者最后表明自己的向往之情,是诗人全部真性情的自然呈露。

篇末六句是第三个层次,感慨桃源与尘世迥然不同,表明自己与桃源心心相通。

桃花源的理想社会,以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热爱劳动、富于人性、酷爱自由、忠于传统为特质。这一理想,是对当时现实社会的根本否定。当时的社会,充满阴谋、篡夺、屠杀、战争,广大农村,民不聊生。陶渊明躬耕便难得温饱,一般农民状况可想而知。没有对时代的感愤,对社会的反省,对人民的同情,绝不可能有这一理想的产生。

陶渊明所创造的社会理想,有一定的现实依据,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人间品格。桃源理想,作为一种文化理想,更重要的成因是对于传统文化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吸取了某些合理的东西,如:《礼记.礼运》大同社会“天下为公”等思想,终于自成一新的境界。

《桃花源记》与《桃花源诗》珠联璧合,又相对独立,读来并无重复之感。《记》富于传奇色彩,小说情调。《诗》则以诗人之眼观照桃源,对桃源做深入揭示并表达出对桃源的认同与追求,意蕴深远。《记》是缘起,《诗》才是本体。通过《诗》的“诗笔”、“议论”更能看出作者的社会理想。

 

附录:《桃花源诗》  【晋】陶渊明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谆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

白话译文
 秦始皇暴政,打乱了天下的纲纪,贤人便纷纷避世隐居,黄绮等人于秦末避乱隐居商山。桃花源里的人也隐居避世。进入桃花源的踪迹逐渐湮没,如桃花源之路于是荒芜废弃了。桃花源人互相勉励督促致力农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桑树竹林垂下浓荫,豆谷类随着季节种植,春天收取蚕丝,秋天收获了却不用交赋税。荒草阻隔了与外界的交通,鸡和狗互相鸣叫。祭祀还是先秦的礼法,衣服没有新的款式。儿童纵情随意的唱着歌,老人欢快的来往游玩。草木茂盛使人认识到春天来临,天边暖和了;树木凋谢使人知道寒风猛烈,秋冬之季到了。虽然没有记载岁时的历书,但四季自然转换,周而成岁。生活欢乐得很,还有什么用得着操心?桃花源的奇迹隐居了五百多年。今日却向世人敞开桃花源神仙般的境界。桃花源中的淳朴风气和人世间的浇薄人情本源不同,一时显露的桃花源又深深地隐藏起来了。试问世俗之士,又怎么能知道尘世之外的事?我愿驾着清风,高高飞去,寻找与我志趣相投的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