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庚戍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赏析
(2016-12-08 18:15:39)
标签:
东晋陶渊明田园诗情感杂谈 |
《庚戍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是体现陶渊明躬耕思想的重要诗篇。庚戍岁,即晋安帝义熙六年(公元410年)也是诗人辞彭泽县令归隐田园后的第六年,这年诗人46岁。西田,大约在诗人当时所居浔阳(今江西九江市)城下的南村的西边。早稻,早播种插秧、成熟较早的稻子。诗人所在的浔阳地区以农历六月收割的稻子为早稻,这里说是“九月中”,因此一本以为“早稻”应为“旱稻”,这和诗中的“山中绕霜露,风气亦先寒”二句较吻合。可作参考。
这首诗题目上说“获早稻”,但却没有直接去写收获早稻,而是写自己常年的劳动生活及由收获早稻而引起的感慨。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道:常理。端:开始。这两句是说,人生的归向是有其定规的,它原是以谋求自身的衣食作为开始。
“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孰:谁。是:这,指衣食。营:经营,操持。这两句是说,谁能够连衣食都不去经营,就可以求得自身的安顿呢。
诗的前四句写从事生产劳动的重要。起笔两句,把传统文化之大义——道,与衣食并举,意义极不寻常。在陶渊明看来,如果连衣食都不去经营,还谈得上什么道呢?下边,便转说自己耕种收获之事。
“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常业:指农务。这两句是说,一开春便抓紧下地耕作,一年的收成还算可观的了。
“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肆:操作。勤:劳动。耒:一种耕地用的农具。这两句是说,清早即出门从事轻微的劳动,直到太阳下山才扛着农具回家。
这四句是写自己的劳动生活。从春耕到秋收,从大清早就下田辛勤劳作,到日落才回家。“微勤”是谦辞,其实是十分勤苦。
“山中绕霜露,风气亦先寒。”风气:气候。这两句是说,山间多霜露,天气冷得早。
“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弗获:不能,不得。这两句是说,农民怎么不感到辛苦呢?只是摆脱不了这种艰难。
这四句,下笔若不经意,其实是写农家不能摆脱成年累月的艰苦劳动。田间劳作越是艰难辛苦,越是看出陶渊明躬耕意志的深沉坚定。
“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四体:四肢,代指身体。庶:大概,或者可以。异患:意外的祸患,指政治迫害。干:犯,扰。这两句是说,四肢诚然感到疲乏,但或许能避免意外的灾祸临头。
“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盥濯:洗涤。“盥”指洗手。“濯”指洗脚。散:放开。襟颜:心胸和容颜。这两句是说,劳动后盥洗完毕在屋檐下休息,喝酒散心,也是件乐事。
这四句写自己以苦为乐,乐在其中。魏晋以降,政治黑暗,充满屠杀,陶渊明弃官躬耕,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为避祸全身。
“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沮、溺:长沮和桀溺,春秋末期的两位隐士。关:合。这两句是说,远隔千年的长沮和与桀溺的心情,竟能同自己的心情相通。
“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叹:指因遗憾而叹息。这两句是说,但愿能这样长久地生活下去,我一点儿不会亲身耕作而叹息。
陶渊明此诗夹叙夹议,透过收稻之叙说,抒发躬耕之情怀。语言平淡是一如其故,意韵则无限深远。
附录:《庚戍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1)》作者:陶渊明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2).
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3)
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4).
晨出肆微勤,日入负来还(5).
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6).
田家岂不苦 弗获辞此难(7).
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8).
盥灌息檐下,斗酒散襟颜(9).
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10).
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11).
[注释]
(1)西田:指住宅西边的田地.
(2)归:归依.道:指常理.固:本来.端:头,首要.
(3)孰:谁.是:这,指衣食.营:经营,操持.
(4)常业:日常事务,指农事.岁功:一年的收成.
(5)肆:从事,操作.微勤:轻微的劳作.负耒:扛着农具.
(6)饶:多.风气:指气候.
(7)弗获:不能,不得.辞:推辞,摆脱.此难:这种艰难辛苦的劳动.
(8)四体:四肢,代指身体.庶:幸,希冀之词.《诗经 大雅 生民》:"庶无罪悔,以迄于
今."《左传 桓公六年》:"君姑修政而亲兄弟之国,庶免于难."异患:意外的祸患.这里指仕
途风险.干:相犯,侵扰.
(9)盥(guàn贯)濯:洗涤.盥指洗手,濯指洗脚.散:放开.襟颜:心胸和容颜.
(10)沮,溺:长沮,桀溺.见《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注(7).心:指隐耕之志.乃:
竟.相关:相合,相通.
(11)叹:指因遗憾而叹息.
[译文]
人生归依有常理,衣食本自居首端。
谁能弃此不经营,便可求得自身安。
初春开始操农务,一年收成尚可观。
清晨下地去干活,日落扛犁把家还。
居住山中多霜露,季节未到已先寒。
农民劳作岂不苦 ,不可推脱此艰难。
身体确实很疲倦,幸得不会惹祸患。
洗涤歇息房檐下,饮酒开心带笑颜。
长沮桀溺隐耕志,千年之下与我伴。
但愿能得长如此,躬耕田亩无怨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