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借古喻今——阮籍《咏怀·其三十一》

(2016-10-21 18:25:24)
标签:

建安文学

阮籍

咏怀

曹魏

杂谈

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河南开封)人,阮瑀子。曾任步兵校尉,故称阮步兵。他与嵇康同样反对司马氏,也同样以“自然”与“名教”相对抗。《晋书·阮籍传》载:“籍嫂尝归宁,籍相见与别。或讥之,籍曰:‘礼岂为我设邪’”“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由是礼法之士疾之若仇。”

不过阮籍在“自然”与“名教”的矛盾中持调和的态度,幻想既没有斗争,也没有名教拘束的社会。他似乎把一切都看穿了,抱着虚无主义和厌世主义的态度。鲁迅先生说:“他连上下古今也不承认,......他的意思是天地神仙,都是无意义,一切都不要,所以他觉得世上的道理不必争,神仙也不足信,既然一切都是虚无,所以他便沉湎于酒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与酒的关系》)他对司马氏的反抗不如嵇康的激烈。本传说他“本有济世之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藉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以酣醉获免。”又说:“籍虽不拘礼教,然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可见他对司马氏采取消极不合作的态度,因此免于杀害。

阮籍外表放达其内心却是十分寂寞、痛苦和愤懑的,他的八十二首《咏怀诗》就是这种复杂心情的表现。

《咏怀》共八十二首,不是一时一地之作,有感即发,类似杂诗。我们先看第三十一首。魏明帝末年,统治者耽于歌舞荒淫,不求贤讲武,作者借战国时梁王之败刺之。

“驾言发魏都,南向望吹台。”是说从大梁驾车起程,往南去探望吹台。言:语助词,无义。魏都:战国时魏国的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吹台:当时魏王婴(即下文所说的梁王)宴饮的地方,遗迹在今开封东南。

“箫管有遗音,梁王安在哉!”箫管:泛指音乐。是说当时留下来的音乐现在还能听到,但在吹台宴乐的梁王在哪里呢?这两句暗示梁王行乐不长。

“战士食糟糠,贤者处蒿莱。”蒿莱:野草、杂草。这两句紧接上句而来,是说由于梁王当时只顾行乐,不注意养兵用贤,致使战士不得温饱,贤能之士不得其用,处于草野之中。

“歌舞曲未终,秦兵已复来。”是写上面情况带来的恶果:正当梁王寻欢作乐之时,秦兵却以已经卷土重来。

“夹林非吾有,朱宫生尘埃。”夹林:梁王在吹台所建的游览之所。吾:虚拟梁王的口气自称。朱宫:指吹台的宫殿。这两句假借梁王的口气,说魏国无力自卫,于是夹林失守,吹台荒芜,梁王自然不能继续行乐。

“军败华阳下,身竟为土灰。”是说梁王兵败华阳,身死名灭,这是他应得的报应。华阳:地名,今河南新郑东。公元前273年秦兵围大梁,破魏军于华阳,魏国不得不割南阳求和。“身竟为土灰”一句,照应了前面“梁王安在哉”,使全诗浑然为一体。

这首诗怨恨曹魏统治集团荒淫腐朽,并指出其必定灭亡的命运。这首诗借古喻今,以战国时魏国败于秦国的历史教训,来讽喻曹魏集团。其中有这样几句:“战士食糟糠,贤者处蒿莱。歌舞曲未终,秦兵已复来。”写得很深刻。

附录:《咏怀·其三十一》魏晋:阮籍

驾言发魏都,南向望吹台。

箫管有遗音,梁王安在哉!

战士食糟糠,贤者处蒿莱。

歌舞曲未终,秦兵已复来。

夹林非吾有,朱宫生尘埃。

军败华阳下,身竟为土灰。

http://p3.so.qhmsg.com/t01d79eee399123fd33.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