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腻传神——《齐桓下拜受胙》赏析
(2015-10-21 19:42:49)
标签:
古文观止齐桓公周襄王诸侯杂谈 |
《齐桓下拜受胙》选自《左传.鲁僖公九年》,题目为原编者所加。
春秋时期,政权下移,周襄王要讨好齐桓公,而齐桓公却俨然以“尊王”的诸侯伯长姿态拜谢周天子的赏赐,并且严守礼仪法制,如同演戏一般虚伪可笑。
这篇百字短文记叙了齐桓公会晤诸侯时接受周襄王赏赐祭肉的一个场面,粗读平淡无奇,细品则别有一番值得玩味的滋味,而且越品越有味。
依据周朝的规矩,胙(祭祀宗庙的祭肉)是不应该赐给异姓诸侯的,并且诸侯受赐,必须下拜,周襄王却破例给齐侯胙,并传令免去“下拜”之礼。这优待是够隆重的了,但是大家知道这是春秋时期,周襄王的破例也是无奈之举,这时的周天子只是徒有虚名,并无实力,新兴诸侯势力强大,周礼早已失去统摄的约束力。齐桓公是五霸之首,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统率诸侯三十多年,对于周襄王来说确实是劳苦功高。霸主尊周,这使周襄王摇摇欲坠的地位,带来一丝希望,至少在面子上周是天下共主。周襄王对齐侯的特殊礼遇,不无讨好巴结之嫌,企盼霸主尊周,以维持周王朝的生存和面子。而傲视群雄的齐桓公在接受周天子赏赐时却表现出受宠若惊,诚惶诚恐的情态,非但谦恭有礼,甚至近于肉麻。与其说他的表演带有矫揉造作的成分,毋宁说他的作秀相当成功。当周王室太宰孔代表周王赏祭肉,并传言他年迈,不要下拜时,齐桓公则坚持要下拜。“下,拜;登,受”四个字细腻传神地表达了他这四个程式化的动作,一气呵成。在周礼逐渐被人淡忘的年代,齐桓公这一举动令那些遗老遗少大为感动。
那么齐桓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作为一个老练的政治家,即使周天子在他心目中未必有多大分量,但是周天子那块金字招牌却不能丢,“尊王攘夷”是他的政治口号,齐桓公的下拜,固然是给周王室面子,而他作秀的真正目的,则是给在场和不在场的诸侯看的,借周天子的名号,使自己的霸权合法化,借以巩固自己在诸侯中的地位。“挟天子以令诸侯”,齐桓公是深谙此道的,因此他故作姿态。更重要的是,这件事发生在齐桓公称霸晚期,他在位已经三十五年了,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此时,晋国、秦国、楚国等大国正在崛起,他已经感觉到盟主的地位开始受到威胁,这时候更需要一些小诸侯国的支持以壮声势,周王室的支持无疑对他提高个人威望更是有可资利用之处的。
本文在刻画人物上,主要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本文写齐桓公只有一段话,一套程式化的动作,却把一个雄才大略、老谋深算的齐桓公的形象刻画得形神毕肖,跃然纸上,给我们身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感觉。
需要指出的是,《左传》作者在评价历史人物的准则与当时儒家“尊王”的宗旨是一致的,所以文章在平稳朴实中仍可见到作者对齐桓公的赞许之意。
附录:《齐桓下拜受胙》 选自《左传》
注释:
②寻:通“燖”,重温,重申旧事。前一年,齐桓公曾在曹国会集诸侯,所以这次集会称“寻盟”。
③宰孔:宰是官,孔是名,周王室的卿士。齐侯:指齐桓公。 胙(zuo):祭祀用的肉。周王赐给异姓诸侯祭肉,是一种优礼。
④文武:周文王和周武王。事:指祭祀。
⑤伯舅:天子称异姓诸侯叫伯舅。因周王室与异姓诸侯通婚。
⑥耋(die):年七十为耋。
⑦加劳:加上有功劳于王室。周襄王因得齐桓公的支持,才能继承王位。
⑧咫:八寸。咫尺:形容很近。
⑨小白:齐桓公名。
⑩陨越:坠落。
11登:登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