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篇经世实用的好文章——《六国论》赏析

(2015-02-16 18:47:12)
标签:

文化

古文观止

韩魏

秦国

杂谈

《六国论》,宋苏辙作。苏辙(1039-1112),字子由,号颖滨遗老,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散文家。他是嘉佑年间的进士,官至尚书右丞,门下侍郎,与其父苏洵、其兄苏轼合称“三苏”,均为唐宋八大家的重要人物。《六国论》是一篇评论战国时期六国的议论散文。六国即齐、楚、燕、韩、赵、魏,与秦一起并称为战国七雄。《六国论》分析了六国的形势以及韩、魏两国所处的关键地位,指出了六国破灭的原因在于不能联合对敌,共同抗秦的道理。

第一段,文章一开头,苏辙就谈到读六国世家后,脑海中挥之不去的一个问题:“六国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六国破灭的原因是很复杂的,但是是否能够避免灭亡的结局,应该来说还是有自安之计的。苏秦提出的合纵之说,六国联合共同抗秦,这看起来很美好的方案,终因六国之间缺少互信,见小利而忘大义告终。对这种做法,苏辙斥之为:“虑患之疏,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

第二段,作者首先着眼于六国与秦的军事态势,六国中韩、魏于秦国接壤。特别是韩国,西当秦的函谷要冲,更是秦吞并六国的第一个障碍。苏辙认为:从这个军事态势来看,无论是秦国还是六国要争天下,都要在韩、魏郊野发生冲突。对于秦国来说,韩、魏是它的心腹之疾,对于山东诸国来说,韩、魏却是它们的翼蔽。作者从军事地理上分析天下的形势,得出在军事地理上,韩、魏两国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性。接着,又从历史事实,秦国与六国的国策来分析,秦昭王时,范雎为相,他就提出了远交近攻,先取韩国的策略。秦孝公时,秦国用商鞅的策略,攻魏,胜魏。秦昭王时,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攻伐齐国,劳师远征,范雎深以为忧,可见韩、魏两国在军事上的重要性。

第三段,作者从秦、山东诸侯、韩魏这三个方面逐一加以分析。对秦国来说,越过韩国、魏国去攻别国的国都,就将会造成燕赵拒之于前,韩、魏乘之于后,这样一个两面夹击的军事态势,这是极其危险的。而秦国之所以敢于进攻燕赵诸国,也正是因为韩、魏依附了秦国,韩、魏就是山东诸侯的屏障。但山东诸侯国却不明白这个道理,轻易地让秦国军队得以出入其间,使天下蒙受其害,这就是不明白天下之势。作者在这里强调韩、魏被吞并的严重后果。

第四段,韩、魏是强秦窥觎的对象,同时又是弱国,被吞并是在所难免的,而韩、魏一旦被吞并,秦国军队就可以以此为跳板,进攻山东诸国,使天下遍受其害。在这里作者表面上为韩、魏开脱,实际上是有历史依据的,韩魏两国为抵抗秦军入侵付出了很大的人力、物力,经过了秦国几代人的努力,国势逐渐被削弱,最后依附于秦国,是无可奈何的事。而齐楚燕赵四国不助韩魏,不明天下之势的愚蠢是不可原谅的。所谓唇亡齿寒,这样简单的道理,这些国家的统治者却不明白。所谓“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就是说这些贵族统治者没有战略眼光。

那么怎样做才算是明白天下之势呢?作者认为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齐楚燕赵四国应该帮助韩魏共同抗击秦国,这样做的好处是韩、魏保住了,秦国就失去了得以窥欲齐楚燕赵的能力,对齐楚燕赵来说,它们可以得以保证领土完整,对韩魏两国来说,有四国作为自己的后方,作为自己强大的后盾,可以放心地与秦国抗衡。如果六国建成统一战线,在韩魏两国抗秦时得到其他四国人力物力源源不断地帮助,这样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不至于被秦国利用矛盾,达到最后各个击破之目的。正面阐述之后,作者再从反面指出六国没有采取上述的做法,而是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自乱阵脚,自相屠灭。秦兵未出,就自己困住了手脚,而秦国得以从中加以各个击破。再次点明六国破亡的原因是见利忘义,不知天下之势。

苏辙《六国论》围绕六国破亡的主要原因是“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的中心论点,分析了六国形势,特别是韩魏两国在军事战略上的关键地位,认为失去韩、魏这个屏障和缓冲地带,是六国灭亡的主要原因。文章采取一正一反的手法,从秦、齐楚燕赵、韩魏这三个方面采取演绎的方法,步步深入,逐层推进,指出了六国破灭的原因在于不能联合对敌,共同抗秦的道理。

值得指出的是苏辙的父亲苏洵也写过一篇《六国论》,虽然同是探讨六国破亡的原因,但是苏辙的《六国论》得出的结论和论证方法都与他的父亲不同。

过去的评家认为苏洵的见解要高于苏辙,我不同意这种看法。因为北宋初年,赵匡胤片面接受唐末藩镇割据的历史教训,采取了“外虚实内”的军事部署,天下劲旅驻守京师和通衢要道,边境上却是羸弱之卒,而且又有皇帝遥控,节度使无任何调兵权,因此边境之战一败再败,京都受到威胁。公元1004年9月,辽圣宗率大军南下直取趋澶州,威胁东京。之后签订澶渊之盟,两国就此罢兵。苏洵的文章《六国论》实质是批评宋朝的外交国策,认为对辽实行贿赂。对此现代学者有不同的看法,认为这个条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双赢的条约,它奠定了宋辽以后一段长时间的和平局面。虽然表面上看,宋朝拿出了一些钱物,但由于宋辽之间的贸易,由于宋朝经济发达,据有长期的贸易顺差,足以抵补在条约中对辽国的经济补偿,所以不能说这是一个卖国条约。苏洵的《六国论》虽然慷慨激昂,但事实上并没有实用价值,只是书生之谈,虽然看上去政治上正确,但没有可操作性。因为在当时宋朝在军事上占不到什么优势的时候,外交无疑是达到平衡的一种巧妙手段,而和平对任何国家和百姓都有好处。而苏辙对北宋朝廷“边备之计渐驰”向来痛心疾首,他提出要加强备战,御敌于国门之外。他在《六国论》中强调韩、魏在战略上的重要地位,认为失去屏障是六国破亡的主要原因,正是他国防主张在史论中的折射。现在看来,苏辙的《六国论》才是一篇经世实用的好文章。

在写作上,苏辙的《六国论》行文简捷明快,长于气势,善于推理,纵横捭阖,势如破竹,具有纵横家的雄辩气派。

附录:《六国论》   北宋: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弊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睢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偏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yì)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译文】   

    (我曾经阅读《史记》的六国世家,私下里感到奇怪的是,天下的诸侯国凭借五倍于秦国的土地,十倍于秦国的民众,全力向西攻打肴山西面方圆千里的秦国,最后竟然不能免于灭亡。我常常对这个问题深思远虑,认为一定有可以使他们保全自己的策略。因此未尝不责怪当时六国那班谋臣,他们对于祸患的考虑太粗疏,谋求利益的眼光太短浅了,而且不能明察天下的形势啊!)

    秦国要和诸侯争夺天下的目标,不是放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放在韩、魏的边境上;诸侯要和秦国争夺天下的目标,也不是放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放在韩、魏的边境上。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人有心腹的疾病一样;韩、魏两国阻碍了秦国出入的要道,却掩护着肴山东边的所有国家,所以全天下特别看重的地区,再也没有比得上韩、魏两国了。
    从前范雎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韩国,商鞅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魏国。秦昭王在还没获得韩、魏的归心以前,却出兵去攻打齐国的刚、寿一带,范雎就认为是可忧的。既然这样那么秦国忌惮的事情,就可以看得出来了。秦国要对燕、赵两国动用兵力,这对秦国是危险的事情;越过韩、魏两国去攻打人家的国都,燕、赵在前面抵挡它,韩、魏就从后面偷袭他,这是危险的途径啊。可是当秦国去攻打燕、赵时,却不曾有韩、魏的顾虑,就是因为韩、魏归附了秦国的缘故啊。韩、魏是诸侯各国的屏障,却让秦国人能够在他们的国境内进出自如,这难道是了解天下的情势吗?任由小小的韩、魏两国,去抵挡像虎狼一般强横的秦国,他们怎能不屈服而归向秦国呢?韩、魏一屈服而归向秦国,从此以后秦国人就可以出动军队直达东边各国,而且让全天下到处都遭受到他的祸害。
    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却必须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秦国人就不敢跨越韩、魏,来图谋齐、楚、燕、赵四国,然后齐、楚、燕、赵四国,也就因此可以在他们的领域内安定自己的国家了。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协助面临敌寇威胁的韩、魏两国,让韩、魏没有防备东边各国的忧虑,替全天下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军队;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其余四国在后方休生养息,来暗中援助他们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源源不绝地应付了,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诸侯们不知道要采行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住自己了。直到让秦国人能够趁虚而入来并吞了他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