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明白晓畅——《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赏析

(2015-02-02 20:21:34)
标签:

文化

古文观止

陆贽

宋哲宗

杂谈

陆贽(354-805),唐苏州嘉兴(今属浙江)人,字敬舆,德宗时任翰林大学士,贞元八年(792),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宰相)。一生正直敢言,勇于指陈弊政,后为裴延令所谗,被罢相,贬为中州别驾,居中州十年而死。他的许多奏议文笔流畅,见解精辟,《新唐书》、《资治通鉴》中多有收录。著有《翰苑集》(或称《陆宣公奏议》)。札子,是古代公文的一种,为臣属向皇帝进言议之用。

《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是苏轼在元祐八年(1093)任翰林学士兼侍读时与同僚吕希哲、吴安礼、吕祖禹等人联名写给皇帝的呈文。当时宋哲宗即位,不久,旧党刚上台,王安石推行的新法被吕惠卿、章惇等弄得弊端百出,面目全非,新旧党争使百姓遭殃,国家受害。因此苏轼进札子建议哲宗读陆贽的奏议,从中学习治国的道理。

作为公文,语言得体是很重要,何况这是写给皇帝的呈文,更要字斟句酌,本文就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札子一开始,虽然是套语,但何尝不是心里话。“臣等才有限而道无穷,心有余而口不逮,以此自愧,莫知所为”。可见为师不易,为帝王师更不易。但作者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来建议哲宗读陆贽的奏议。“且谓人臣之纳忠,譬如医者之用药,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若已经效于世间,不必皆从己出”。作者认为向皇帝进言,就如医生用药一样,讲究实效,药方多是古代人传下来的,只要能治病有疗效就行。为下文适时推出陆贽的奏议做学习的范本做铺垫。

札子的第二段,介绍唐朝贤相陆贽:“才本王佐,学为帝师,论深切于事情,言不离于道德,智如子房而文则过,辨如贾谊而术不疏。”作者对陆贽的才能推崇备至,对上能纠正君主思想上的错误,对下能沟通天下人的愿望。人们不禁要问,这样的人为什么没有取得更大的历史功绩呢?“但其不幸,仕不遇时。”作者作出了回答。并且把德宗的错误和陆贽为纠正这些错误所采取的对应措施一一揭示出来。“德宗以苛刻为能,而贽谏之以忠厚;德宗以猜忌为术,而贽劝之以推诚;德宗好用兵,而贽以消兵为先;德宗好聚财,而贽以散财为急”。除此之外,陆贽对于治边御将,对于皇上罪己改过以应天道,去除小人以解决民害,不滥用爵位,如此等等,不可一一数尽,这些建议好比是治病的药物和石针,能够达到药力达不到的地方。假如唐德宗能够尽用陆贽的建议,则贞观之治这样的盛世是能够再次出现的。

第三段,用冯唐向汉文帝介绍战国后期赵国著名将领廉颇、李牧的将才、战绩,汉文帝听了为之叹息;魏相列举前代晁错、董仲舒等回答皇帝的策论,成就了汉宣帝中兴的局面。这是两个圣君和贤相志趣相投的典故,说明学习近代贤人的重要,因为贤臣离现代越近,历史背景相差不远,则其见识对当今越是有借鉴作用。札子在这里指出,假如陛下要学习治国的道理,不妨从学习近代贤臣的治国理念入手。

第四段,说明为什么推崇陆贽奏议的原因。《周易》、《诗经》、《尚书》、《春秋》、《仪礼》、《乐》六部儒家经典,《史记》、《汉书》、《后汉书》三部历史著作,以及先秦两汉诸子百家的著作,对治理国家当然也有帮助,但是体系比较庞杂,不如陆贽之论,开卷了然,简单实用,陆贽的奏议,聚合了古今的精华部分,对于整治乱世是很有借鉴的。今天把它加以校正进呈,愿陛下反复熟读,领悟其中的要义,必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治理天下的目的。

文章结尾,以上行公文的要求,表示听取决定,言辞委婉,得体。

“札子”这一名称始出宋代,行文仍沿骈体,但苏轼此文却写得明白晓畅,或引史实,或作比喻,都娓娓而谈,文章写得真切动人,很有说服力,表现了苏轼作为散文大家的写作技巧。如“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但使圣贤之相契,即如臣主之同时”。却非常契合作者、陆贽、宋哲宗之间的关系。文章言恳辞切,苦口婆心,虽为向皇上推荐学习陆贽奏议,但何尝不是个人读后之心得,文章能够进入作为大家名著的《古文观止》,自有其独到之处。

自从宋代苏轼将陆贽全集介绍到日本后,历代天皇都将陆贽著作当作必读的治国经典,日本人称陆贽为“圣哲中的圣哲,明珠中的明珠”。

附录:《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  北宋:苏轼

臣等猥以空疏,备员讲读。圣明天纵,学问日新。臣等才有限而道无穷,心欲言而口不逮,以此自愧,莫知所为。窃谓人臣之纳忠,譬如医者之用药,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若已经效于世间,不必皆从于己出。
  伏见唐宰相陆贽,才本王佐,学为帝师。论深切于事情,言不离于道德。智如子房而文则过,辩如贾谊而术不疏,上以格君心之非,下以通天下之志。但其不幸,仕不遇时。德宗以苛刻为能,而贽谏之以忠厚;德宗以猜疑为术,而贽劝之以推诚;德宗好用兵,而贽以消兵为先;德宗好聚财,而贽以散财为急。至于用人听言之法,治边驭将之方,罪己以收人心,改过以应天道,去小人以除民患,惜名器以待有功,如此之流,未易悉数。可谓进苦口之乐石,针害身之膏肓。使德宗尽用其言,则贞观可得而复。
  臣等每退自西阁,即私相告,以陛下圣明,必喜贽议论。但使圣贤之相契,即如臣主之同时。昔冯唐论颇牧之贤,则汉文为之太息。魏相条晁董之对,则孝宣以致中兴。若陛下能自得师,则莫若近取诸贽。
  夫六经、三史、诸子百家,非无可观,皆足为治。但圣言幽远,末学支离,譬如山海之崇深,难以一二而推择。如贽之论,开卷了然。聚古今之精英,实治乱之龟鉴。臣等欲取其奏议,稍加校正,缮写进呈。愿陛下置之坐隅,如见贽面;反复熟读,如与贽言。必能发圣性之高明,成治功于岁月。
  臣等不胜区区之意,取进止。

注释
  (1)备员:凑数。讲读:指侍讲、侍读,官名。
  (2)逮:到,及。
  (3)陆贽:任翰林学士、宰相,后受谗被贬,著有《翰苑集》,亦名《陆宣公奏议》。
  (4)名器:《左传》:“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意即赏赐不可滥。
  (5)颇:廉颇。牧:李牧。均为战国时名将。
  (6)太息:出声长叹。
  (7)晁:晁错。董:董仲舒。均为西汉时思想家。

翻译:

     臣等人低劣,凭着空虚的本事,凑数做个侍讲侍读的官员。可是皇上的聪慧是上天赋予的,学问日新月异。臣等人才华有限,然而圣道没有穷尽,心中想说,然而词不达意,因此,自己感到惭愧,不知道怎么办。私下里认为,臣子进纳忠言,譬如医生的用药,药虽然从医生的手里来,但是处方大多传自古人,倘若已经在世上用了见效,就不必都要由医生自己重新开出处方。

  我们见到唐朝宰相陆贽,本有辅佐皇上的才能,学问可以做皇帝的师傅:议论事情深刻切合实际,说话不背离道德:智慧像张子房,然而文章胜过他;论辩像贾谊,然而方法不像他粗疏。上面可以纠正君王意念的不是,下面可以传达人民的心意。但他不幸运,做官没有遇到好时机。唐德宗以苛刻为能干,可是陆贽用忠厚待人劝他;唐德宗以猜忌为手段,可是陆贽用推诚布公去劝他;唐德宗喜好用兵打仗,可是陆贽用消除战争先发制人;唐德宗喜欢聚敛钱财,可是陆贽认为散发钱财是当务之急。至于用人听取意见的方法,治理边疆统御将帅的制度,归罪自己来收拾人心,改正过错来顺应天道,除去小人来消除人民的忧虑,珍惜爵号等待有功臣的人封赏,像这样的意见,是不容易全部列举出来的。可说是进献了苦口的良药和石针,刺中了病人身体膏肓的要害。假若唐德宗完全采用他的意见,那么贞观之治就可以重现。

    臣等每次从西阁退出,相互谈论,认为以皇上的聪明,一定喜欢陆贽的议论。只要圣主和贤臣的意见相合,等于相隔百年的君臣处身同一时代。从前,冯唐谈论廉颇、李牧的贤能,使汉文帝为不遇贤才而叹息;魏相列举晁错、董仲舒的对策,令汉宣帝采用而导致汉室中兴。如果皇上能够自去求得老师,没有比就近从陆贽取得教益更合适了。传统的六部经书和三部史书,诸子百家的文章,并非没有可观的地方,学习这些文章都有助于治理国家。但是,圣人的言论太深奥,史书和诸子百家的道理太支离破碎,好像山高海深,难以精简地选出来。可是像陆贽的言论,一看就明白,聚合了古今政治见解的精华,确实是国家治乱的借鉴。臣等想取来他的奏议,稍为校正,缮写进呈,希望皇上把它放在座位旁边,就像见到陆贽一样;反复熟读,好像和陆贽交谈一样。这样,相信一定能启发皇上神圣的天份,在短时间内成就太平盛世的事业。

    臣等表达不尽诚恳的心意,希望皇上决定呈进与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