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沉与旷达——《超然台记》赏析
(2015-01-19 19:23:00)
标签:
读书古文观止苏轼儒道释杂谈 |
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元年(1074)改知密州,第二年,他修补了城上的一座高台,常与宾客在上面饮酒赋诗。其时正在济南做官的弟弟苏辙便给这座台取名为“超然台”,并作《超然台赋》,苏轼也写了这篇《超然台记》。这篇“记”与苏辙的“赋”在思想上是一致的,即:人生无常,只有超然物外,才能悠哉自乐,无往而不乐。
本文以乐开头。一般记叙文章,常会以记叙为主,或是先记叙后议论,但此篇《超然台记》,则以先发议论,再加以记叙。本文先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凡物皆有可观,既然有可观的地方,那么就有可乐的地方。就像吃酒糟饮薄酒,也能醉人一样,就像水果蔬菜可以填饱肚子,以此类推,人生无往而不乐。
那么人生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不快乐的事,苏轼说:“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如果无节制地追求物质享受,那么无异于球求祸辞福,必然深陷于痛苦之中,所以我们的内心不要成为欲望的奴隶。苏轼说:“物非有大小,自其内而观未有不高且大者也。”人为物质利益所驱使,异化成物质的奴隶,心理负担太重,精神上就不可能获得自由,那么快乐就会离我们远去。
本文的第一第二自然段说了“物质与快乐的辩证关系:以乐观欣赏的心态对待自然,便万物皆有客观,皆有可乐;以豁达的心态对待生活,便餔糟啜醨,皆可以醉;以乐观与超然的心态对待世事,便没有美恶、去取、大小、祸福的烦恼,就能够游于物之外,能无往而不乐。
第三自然段叙述自己来到密州(今山东诸城县)之后的变化,在官民相安的基础上治其园囿。因为不同意王安石变法中某些措施而自请外调,苏轼从美丽富饶的钱塘(今杭州)改知密州,生活待遇上降低了不少。舍弃了过去安逸的生活,住居也简陋得多了。就风光秀丽来说,西湖山色之美和桑麻之野的密州不可同日而语,更不用说密州地区连年灾荒歉收。初来时,盗贼遍野,诉讼案件繁多,食用方面也是以野菜为主,在这种环境下,人们都认为苏轼是不会快乐的。然而在这里待了一周年后,苏轼欣喜的是自己不但没有被困难的环境所吓倒,对于密州的治理已经初见成效,社会风气有了很好的转变,百姓也开始安居乐业。在社会治理走上正轨的同时,自己心宽体胖,白发开始变黑。于是开始整修官衙,修补破败,并把庭院北面的旧城台,修缮一新。
第四自然段写整修后的楼台胜景,可以相与登览,放意肆志。这部分是全文的主体。登台怀古,马耳、常山两山皆在密州城南,隐约可见,山中大概有隐士吧?东面是庐山。传说秦朝博士卢敖,为秦始皇求仙药不得而隐居此山,故名庐山。西面是穆陵关,姜太公、齐桓公的遗迹尚存。北面可俯视潍水。韩江汉信封淮阴侯,韩信伐齐时,楚将龙且领兵救齐,韩信在潍水两岸破龙且军二十万。公元前196年,韩信因谋反罪被吕后所杀,故云不终。不管有意无意,这一段话委实流露了苏轼最真实的心声,进退出处的矛盾。既羡慕“隐君子”之高蹈避世,又向往“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既追思“淮阴之功”,又哀叹他的政治悲剧。出世与入世之间的矛盾纠结于胸。效法秦人卢敖高卧青山,诚然潇洒,但作者心有不甘;一心用世呢,又恐陷入党争,招来像韩信这样的杀身之祸。隐君子的退避并非人生的最佳选择,但效法韩信又如何呢?欲归心老庄,游于物外,但既然追慕姜太公、齐桓公、韩信等人的功业,又何尝能平静地游于物外呢?看来苏轼想要游于物外的境界,与施展抱负的政治理想之间的矛盾,出世入世之争,永远是无法和解的。
苏轼一生都不能忘情于政治,一生都充满了矛盾,对人生形而上的把握只能带来心理上暂时的平衡,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情欲的痛苦。理性与现实构成了壁垒森严的二元对立,这是苏轼深层的心理结构,虽然能得到暂时的调和,但终究不能超然。因为究其原因,苏轼是一个政治家,入世的精神是那么强烈,又怎能游于物之外呢?
第五自然段,写其弟苏辙为其台名曰“超然”,希望自己的哥哥能够超脱一点,无往而不乐,这就是超然台命名的来历。
全文以“乐”开头,以“乐”收尾。全文皆不离“乐”字,可以说是一篇“一字立骨”的佳作。全文议论、记叙、抒情有机结合,严密而又流畅,有一气呵成之感。但无论写景状物还是吊故兴怀,都紧扣“超然”二字,表现出作者的深沉和旷达。
苏轼学识渊博,胸怀阔达,所以他的思想也是比较复杂。他不仅对儒、释、道三家思想都欣然接受,而且有意地调和三家学说,他说:“儒释不谋而同。”(《南华长老提名记》)。还说“庄子盖助孔子者”,庄子对儒学是“阳挤而阴助”(《庄子祠堂记》)。
北宋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氛围比较浓郁时期,苏轼是北宋知识分子中自由出入儒释道三家,圆通处世的代表。他从三家中吸取有益的营养,形成了他自己的生活方式。他以儒家思想为根本,具有积极的用世之志,有志改革朝政,而且立身刚正,从不讳言自己的政治态度,无论是在顺境而是处于困境,他始终关心民间疾苦,勤于政事,表现了儒家的坚毅、执着、舍身取义的精神。但在这个过程中,他又能像道家那样超越生死贵贱,像释家那样以平常心对待世上的风云。他虽然处在苦难之中,却能蔑视苦难,虽然身处意境之中,却能超越逆境,他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从来没有处于逆境而泯灭,苏轼的人格和作品因此充满魅力,在中国文学史上形成了令后人研究不已的“东坡文化”。
附录:《超然台记》译文:
任何事物都有可观赏的地方。如有可观赏的地方,那么都可使人有快乐,不必一定要是怪异、新奇、雄伟、瑰丽的景观。吃酒糟、喝薄酒,都可以使人醉,水果蔬菜草木,都可以充饥。以此类推,我到哪儿会不快乐呢?
人们之所以要追求幸福,避开灾祸,因为幸福可使人欢喜,而灾祸却使人悲伤。人的欲望是无穷的,而能满足我们欲望的东西却是有限的。如果美好和丑恶的区别在胸中激荡,选取和舍弃的选择在眼前交织,那么能使人快活的东西就很少了,而令人悲哀的事就很多,这叫做求祸避福。追求灾祸,躲避幸福,难道是人们的心愿吗?这是外物蒙蔽人呀!他们这些人局限在事物之中,而不能自由驰骋在事物之外;事物本无大小之别,如果人拘于从它内部来看待它,那么没有一物不是高大的。它以高大的形象横在我们面前,那么我常常会眼花缭乱反复不定了,就象在缝隙中看人争斗,又哪里能知道谁胜谁负呢?因此,心中充满美好和丑恶的区别,忧愁也就由此产生了;这不令人非常悲哀吗!
我从杭州调移到密州任知州,放弃了乘船的舒适快乐,而承受坐车骑马的劳累;放弃墙壁雕绘的华美漂亮的住宅,而蔽身在粗木造的屋舍里;远离杭州湖光山色的美景,来到桑麻丛生的荒野。刚到之时,连年收成不好,盗贼到处都有,案件也多不胜数;而厨房里空荡无物,每天都以野菜充饥,人们一定都怀疑我会不快乐。可我在这里住了一年后,面腴体丰,头发白的地方,也一天天变黑了。我既喜欢这里风俗的淳朴,这里的官吏百姓也习惯了我的愚拙无能。于是,在这里修整花园菜圃,打扫干净庭院屋宇,砍伐安丘、高密的树木,用来修补破败的房屋,以便勉强度日。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加整修,让它焕然一新。
我不时和大家一起登台观览,在那儿尽情游玩。从台上向南望去,马耳、常山时隐时现,有时似乎很近,有时又似乎很远,或许有隐士住在那里吧?台的东面就是卢山,秦人卢敖就是在那里隐遁的。向西望去是穆陵关,隐隐约约象一道城墙,姜太公、齐桓公的英雄业绩,尚有留存。向北俯视潍水,不禁慨叹万分,想起了淮阴侯韩信的赫赫战功,又哀叹他不得善终。这台虽然高,但却非常安稳;这台上居室幽深,却又明亮,夏凉冬暖。雨落雪飞的早晨,风清月明的夜晚,我没有不在那里的,朋友们也没有不在这里跟随着我的。我们采摘园子里的蔬菜,钓取池塘里的游鱼,酿高粱酒,煮糙米,大家一边吃一面赞叹:“多么快活的游乐啊!”
这个时候,我的弟弟苏辙(字子由)恰好在济南做官,听说了这件事,写了一篇文章,并且给这个台子取名“超然”,以说明我之所以到哪儿都快乐的原因,大概就是在于我的心能超乎事物之外啊!
《超然台记》原文:北宋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夫所为求褔而辞祸者,以褔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褔。夫求祸而辞褔,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
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注释
(1) 凡物皆有可观,省略“者”即可观者,值得观赏的地方。
(2) 哺:吃。
(3) 啜:喝。
(4) 醨:米酒。
(5) 醉:使……醉。
(6) 饱:使……饱。
(7) 吾安往而不乐,而,表承接;该句指“吾往安而不乐”。
(8) 求褔而辞祸,“而”表并列,并且。
(9) 求褔而辞祸者。者:……的原因。
(10) 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而可以足吾欲之物者有尽,译为“但是能满足我们欲望的东西却是有限的”。
(11) 而:表并列。
(12) 岂:难道;情:心愿。
(13) 有以:可以用来。
(14) 盖:蒙蔽。
(15) 焉:哪里。
(16) 横:意外发生。
(17) 而:表承接,随后。
(18) 焉:于此。
(19) 背:远离。
(20) 比:连续,常常;登:丰收。
(21)苟全:大致完备。
(22) 庶几:表希望或推测。
(23)遗烈:前辈留下来的功业。
(25)葺[qì]:原指用茅草覆盖房子,后泛指修理房屋
(26)撷[xié]:摘下,取下
(27)秫shú:黏高粱,可以做烧酒。有的地区就指高粱。
(28)瀹[yuè]: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