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世界文学的一座高峰——《卡拉马佐夫兄弟》

(2012-07-08 18:43:54)
标签:

卡拉马佐夫兄弟

德米特里

陀思妥耶夫斯基

《战争与和平》

阿辽沙

《卡拉马佐夫兄弟》是十九世纪俄罗斯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0)晚年扛鼎之作,享誉之高与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齐名,是俄罗斯文学黄金时代的一双瑰宝。陀氏相信只有深深植根于拜占庭帝国的俄国正教才可拯救俄罗斯民族。

《卡拉马佐夫兄弟》通过一桩真实的弑父案,描写道德败坏的卡拉马佐夫同四个儿子(其中一个是他的私生子)即两代人之间的尖锐冲突。

老大德米特里,也是卡拉马佐夫第一次婚姻的唯一一个孩子,他继承了父亲的好色的特质,这也使他与父亲常常发生冲突,但他虽然看起来像凶神恶煞,无法无天,却往往心肠很软,有一颗知恩图报,感觉敏锐的心,正因为他重情重义,先后得到贵族女子卡嘉和风尘女子格露莘卡两位身份不同的女子的青睐。

伊万是老卡拉马佐夫的次子。他是狂热的理性主义无神论者,他也常被认为是卡拉马佐夫兄弟中最黑暗的一个,虽然他也不乏盲目的崇拜者,卡嘉就是他忠实的粉丝。

阿辽沙,老卡拉马佐夫最小的儿子,阿辽沙是当地修道院的见习教士。因此他的信仰从一开始便和哥哥伊万的无神论势不两立。阿辽沙在小说中一般充当他的兄弟与其他人之间的故事传话人或是目击者。显然,作者对这个人物是偏爱的。陀氏在《作者的话》中,开宗明义表示是为主人公阿辽沙列传,虽然只给他列传,可是写的小说却有两部,就这宏大计划而言,作者由于过早逝世,没有实现,但即使在这第一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我们还是看到他继承了佐西马神父的遗志,传播基督教的博爱精神。在小说的旁支故事中帮助了一群小学童,他们的命运给了整部悲观的小说一丝希望的亮色。

斯乜尔加科夫,是老卡拉马佐夫的的私生子。他沉默寡言,闷闷不乐,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样是个癫痫患者。斯乜尔加科夫总是形单影只,却对伊万有着特殊的钦佩,和他一样接受无神论,他的名字在俄语中还有“蠢蛋”、“无耻之徒”的意思。

陀氏在给友人的一封信中写道:“贯穿全书的主要问题,正是我自觉和不自觉地为之苦恼了一生的问题:上帝是否存在?”万一上帝不存在怎么办?那么,对于陀斯妥耶夫斯基来说,世界就只能是魔鬼的闹剧,别的什么也不是。倘若如此,那就“无所不可”,干什么都是合法的了,甚至包括犯罪。

为了形象地阐释这一主题和哲学,作者向我们展现了卡拉马佐夫一家,包括道德败坏的老子和他的四个儿子。老大德米特里、老二伊万和老三阿辽沙分别象征人的肉体、理性和精神这几个不同的方面,而私生子斯乜尔加科夫则代表被侮辱、被伤害和被剥夺的继承权者。这些人物统统被粘在一张道德哲学的网上,谁也休想挣脱。上帝与魔鬼为争取控制他们的灵魂而厮杀。小说从头至尾弥漫着这场拼死搏斗的硝烟。所有的人物都卷入了一起凶杀案,他们在舞台上走过的时候,无不以触目惊心的清晰度表露各自的感情,无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

卡嘉,是德米特里的未婚妻,她之所以被许配给德米特里,就是因为她为自己的父亲的债务埋了单。卡嘉的“高尚”、“慷慨”和“宽容”也在故事的开始时时体现,甚至让人将这些品质与她完全画上符号。事实上,她是一个矛盾的女人。毕生在树立自己勇于牺牲,包容一切的圣女形象。陀氏对她的评价却是热爱冒险,追求刺激。假崇高,其实是自虐和虐人。最后在法庭上,她不可自控地发泄终于让我们弄清楚了,她心中所爱的是伊万。而这一发泄,所造成的直接后果是改变了法庭的判决走向,制造了一宗错案,把她的未婚夫德米特里送进监狱。她一直追求的正面崇高的形象,最后确是失败了。我认为,歇斯底里地说出自己内心最阴暗面的卡嘉才是最真实的,但是谈不上可爱。因为这种狂热从一个极端走上了另一个极端,亲手促成了一起错案。

格露莘卡,是当地有名的荡妇,对于异性有着难以解释的吸引力。年轻时被波兰军官抛弃,后被一个残暴的吝啬鬼包养。老卡拉马佐夫和长子德米特里就为她争风吃醋。一天黑夜,德米特里疑心她在跟老头儿幽会,便闯入家园,一怒之下,差点儿把老头子砸死。他仓皇逃离后,躲在暗中装病的老卡拉马佐夫的私生子斯乜尔加科夫悄然杀死老爷,造成一桩震惊全俄的扑朔迷离的血案,从而引发了一连串惊心动魄的事件。不过格露莘卡本人,心地并不坏,当她知道真正爱她的是德米特里后,就义无返顾地心有所属的跟定他,她变得宽容大量和卡嘉的转变自私狭隘成了鲜明的对比。

伊柳沙,当地学童,同时也是小说副情节的主要人物。正是伊柳沙后来的病魔缠身,直至死亡(他的葬礼正是小说的结尾),更好地阐释了小说的主题——即使一个微小的举动都会影响别人的命运,或者说我们“都对别人负有责任”。

作者通过故事中不同人物的小叙事,代表多元思想下不同人物特别是主角卡拉马佐夫家族人员,各自表述不同信仰和价值观,这种信仰和价值观纠缠在一起,对各人的遭遇和结局,作者作了先知性的前瞻,指出不同思想的命运和其唯一的出路。

作为一个艺术地体现哲学思想的小说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无论在俄国还是全世界都是数一数二的。有人把他在自己的全部创作中孜孜不倦地苦心探索的主题概括为四个R,即揭示人的心灵隐蔽(Revelation of Mans secret heart)、革命(Revolution)、俄罗斯(Russia)和宗教(Religion)。

在揭示人的心灵隐蔽方面,陀氏走在后来得到专业心理学家的确认的原理前头。《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弑父与罪的主题,特别是伊万阐释的道德负罪,可以被认为弗洛伊德理论的有利佐证。在他所描写的“偶合家庭”中,每一个成员都过着独立、封闭的生活,与其他成员处于隔离状态。卡拉马佐夫一家就是这样一户人家。陀氏观察到人身上有专横跋扈的倾向,一种与生俱来的权力欲,他发现爱的因素中包含着对爱者行使权力的欲望。如果这种欲望得不到满足,所爱者就可能时时被这种既爱又恨所困,这种自私狭隘的爱是非常可怕的。在他的作品中,简直很难说哪一个比较重要的人物不属于分裂人格,德米特里也罢,伊万、卡嘉也罢,人格分裂的例子不胜枚举。

陀氏关心的第二个问题是革命,也正是在这个问题上,他生前死后遭到的抨击最多。他笔下的“革命者”、“社会主义者”、大概无例外地都是目无神明,惟恐天下不乱,蔑视一切道德准则的虚无主义者。他预料到革命仅在俄国发生,它最早一批领袖并不从工人中产生,认为俄国革命始发生于无限制的自由,将发展到无限制的专制。

陀氏坚信,俄国一切都是美妙的,俄国农民的灵魂是美丽的,伴随着受苦人的眼泪将从俄国土地上涌出新世界的甘泉。这便是陀氏梦魂牵系的R——俄罗斯。他的这一思想影响到当代俄罗斯大作家索尔仁尼琴。要了解俄国和俄国人民,陀氏的书被认为是这方面最好的材料。

宗教是陀氏的第四个R,渗透到前三个R的方方面面,他笃信宗教,热烈信奉基督式的博爱,针对什么是地狱的问题,小说中佐西马长老回答道:“苦于不能施爱,那就是地狱。”

詹姆斯.乔伊斯对作过这样的评价:“因为即使小说中的人物多么挥霍无度,多么疯狂,但他们的内心都是如此坚定......《卡拉马佐夫兄弟》......他是在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创造了如此难忘的细节......或许你知道那叫做癫狂,可是你却无法理解,因为那是天才杰作......我愿叫他们亢奋......或许和疯狂已经没有区别了。事实上所有的伟人都有这样的心情,这正是他们伟大的源泉;那些‘守规矩’,什么都能循规蹈矩的人必定是碌碌无为的。”

 

《卡拉马佐夫兄弟》摘录:

*他部分地已经是当代青年,也就是说,禀性正直,渴求真理、寻觅真理并且信仰真理,而一旦有了信仰,便切盼立刻全心全意地投入,切盼迅速干一番大事业,为此必定愿意牺牲一切,乃至生命。不幸的是,这些青年并不懂得,在很多情况下,舍身也许是所有牺牲中最轻而易举的,而从自己风华正茂的生命中拿出五六年来埋头苦学,做点学问,哪怕只是为了十倍地增强自己的力量,以便为他追求的真理服务,为他心向往之并且引为己任的大事业服务,——这样的牺牲对于他们中许多人来说几乎完全做不到,实际情况往往如此。

*老百姓的悲痛有长期积在心中默默忍受的;它深沉内向,无声无息。但也有向外宣泄的悲痛;它会以眼泪的形式并发出来,从那一刻起便转为连带哀诉的号哭。这种悲痛尤其多见于女人。但它并不比无言的悲伤好受些。号哭只能痛快于一时,其代价则是进一步刺激和撕裂心中的创伤。这样的悲痛甚至不愿别人给予安慰,它自知无法解脱,索性以痛攻痛。号哭只是一种不断刺激创伤的需要。

*的确,谈到人的残暴时往往称之为“兽行”,但这对于兽类是极不公平和带侮辱性的:兽类绝对不可能像人那样残忍,兽类的残忍不可能那样高明,那样艺术。老虎只会咬,只会撕。老虎即使会使用钉子,也绝对不会想把人的耳朵钉起来过夜。这些土耳其人虐杀儿童其实是在取乐,而且花样翻新,或者用匕首从母腹中把孩子挖出来,或者把吃奶的婴儿往上抛,然后,当着母亲的面用刺刀接住。让母亲亲眼目睹是最主要的乐趣。

*我想,如果世上不存在魔鬼,那么是人创造了魔鬼,是人按照自己的模样造出了魔鬼。

*人们孱弱而卑劣。他们现在到处造我们的反,还以造反为荣,这又算得了什么?这是儿童和学生的骄傲。这是一群在课堂上造反把老师轰走的小孩。但是孩子的欢喜也将告终,他们将为此付出昂贵的代价。他们将捣毁殿堂,血洗大地。但愚蠢的孩子最终会领悟到,尽管他们是反叛者,却只是些软弱无力,不能坚持反叛的反叛者。他们到头来将洒着愚蠢的眼泪承认,把他们作为反叛者创造出来的造物主,无疑想捉弄他们。他们将不顾一切地这样说,而他们说出的话是亵渎神圣的,为此他们将越发不幸,因为人的天性不能容忍亵渎神圣,到末了天性本身照例将为此进行报复。

*看看周围上帝赐予的:碧空如洗,空气清新,芳草萋萋,小鸟歌唱,大自然是美好的、无罪的,而我们,只有我们心中没有上帝,愚不可及,不懂得活着就是天堂,因为只要我们愿意明白这个道理,天堂就会来到人间充分展现它的风姿,我们就会互相拥抱,流下欢乐的眼泪......

*整个世界早已走上另一条道路,我们把十足的谎言当成真理,还要求别人也说谎。我平生就这么一回有此真诚由衷的举动,结果你们把我看成一个疯子;尽管你们喜欢我,可还是取笑我。

*世上为人类服务的思想、团结友爱的思想日见式微,这种思想确实会招来嘲笑,因为被奴役的人们既然如此习惯于满足自己挖空心思想出来的无数需求,他们又如何能挣脱这样的桎梏,又能走向何方?他们处在自闭状态,整体又与他们何干?其结果是物质财富增多,欢乐却减少了。

*贤人已逝,他的光明永留人间。人们总是在救星死后才获救的。人类照例容不得自己的先知,对他们进行迫害;可是人们热爱为他们献身的志士,崇敬被他们折磨致死的仁人。

*这不可能。您聪明得很。你爱钱,这我知道,您也爱受人尊敬,因为您很高傲。您太爱女人的魅力,而最爱的是日子过得安稳舒适,不必对任何人点头哈腰——这比什么都重要......。您不会愿意在法庭上当中出这样的丑,从而毁了自己的一生。您和费尧多尔.巴甫洛维奇一样,所有的孩子中敢情您最像他,有着和他一模一样的灵魂。

*要知道,最崇高的精神力量,在今后的生活中对身心最有益的感受,莫过于某种美好的回忆,尤其是童年时代保留下来的美好而神圣的回忆或许正是最好的教育。如果能带着很多这样的回忆走向生活,这个人便可终生得救。即便只有一段美好的回忆留在我们心中,有朝一日它会有助于我们得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