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评点《世说新语》德行篇

(2010-10-04 14:53:09)
标签:

杂谈

《世说新语》编于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589年),主要记述了东汉末年至东晋时豪门贵族和官僚士大夫的言谈轶事,是我国魏晋南北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世说新语》的编纂者是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

《世说新语》有关人物的记载,丰富而真实,很好地避免了一般史书的呆板僵化,增加了后人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影响中国文化巨大的所谓“魏晋风骨”是这本书的主体。此书多层面、多角度地向世人展示了“魏晋风骨”的外在形式和精神内涵。

在中国古代,人们受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的影响巨大,儒家提倡的忠、孝、仁、义、礼、智、信等观念深入人心,儒家最重视人的道德品行,在品评和考察人物优劣好坏时,德行被作为最主要的考核标准,列为“孔门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之首。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耶?”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优劣。

这则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战乱避难时,两人对待一位难民的不同态度。起初华歆拒绝了这位难民的请求,王朗认为自己的船正好有空间,为什么不搭载他呢。王的看法是正确的,似乎王的德行高于华。在贼兵追上来的危险关头,王朗想甩掉那个搭船的人,而华歆反对,仍带着那个人一起逃难。此时两相比较,总体大逆转,人们都认为华胜于王。理由是既然接纳了他,不能因情况紧急而抛弃他。表现了华歆在关键时刻的坚守。也说明了对德行的考察既要看平时,更要看紧要关头。因为在那时,伪装褪去。更是人性的弱点最容易流露出来。

梁王、赵王,国之近属,贵重当时。裴令公岁请二国租钱数百万,以恤中表之贫者。或讥之曰:“何以乞物行惠?”裴曰:“损有余,补不足,天之道也。”

主持公义,关心公益,这是“替天行道”。讥之者不屑为。然社会和谐,有识之士当身体力行。裴楷,贤相也。

顾荣在洛阳,尝应人请,觉行炙人有欲炙之色,因辍己施焉,同座嗤之。荣曰:“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后遭乱渡江,每经危急,常有一人左右己,问其所以,乃受炙人也。

举手之劳,却得到了一位急难之中始终在左右的义士,好人自有好报,非虚也,自有其因果关系。

殷仲堪既为荆州,值水俭,外无余肴。饭粒脱落盘席间,辄拾以啖之。虽欲率物,亦缘其性真素。每语子弟云:“勿以我受任方州,云我豁平昔时意,今吾处之不易。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尔曹其存之。”

说得好,清贫是读书仕宦之人的本分,怎么能一发达就忘本了呢。然明白如殷仲堪这样的人,实在太少了!今人有时不如古人。

有人说德行是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其实不然,德行就在为人处世中。“孔门四科”中,德行为首,正是基于道德品质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而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